庆阳王录拉板糖,传承百年的民间“甜品”

2014-03-07 来源:兰州晨报 浏览量:

  王乔宏的糖坊因此而迁出,其在窑洞内制作拉板糖的历史伴随着一段红色革命史,永远被村人记忆。

  王录村拉板糖制作技艺,是该村另一件引以为荣的事情。

  “说到底,我师傅王亲兵(音译)和许多制作拉板糖的艺人一样,是跟着拉板糖第三代传人王东合学的。”现已年届9旬的王东合老人1945年开始学习制作拉板糖,其娴熟的技艺与乐施好学的美德,终促成了王录村史上最繁荣的拉板糖制作景象。

  “起先给师傅帮忙,架火和搅糖汁的事情,是万不让我做的。”按照王乔宏的介绍,这两个环节是讲究技术的。

  “制作拉板糖烧火的材料,不能选煤或者柴,因为制作糖时用的大锅、中间过渡的腰锅,还有发酵用的瓷缸是一个系统的——它们四周全都是用泥土糊起来的,底部都被封闭进一个相通的炉灶内,三个器皿公用一个进火口加热。煤和柴放进去火源就聚在一起,炉灶内温度不均匀,而麦秆轻便,同时可以大面积均匀燃烧。”这一点,被暂作帮手的王乔宏默记于心,给日后自家开糖坊积累下宝贵经验。

  王乔宏的一整套拉板糖制作设备,由王东合老人亲手完成,地址就在自家窑洞内。

  恰好当地电视台6年前拍摄了《王录拉板糖制作技艺》短片,选取的拍摄地点就是王录拉板糖制作技术的另一位传人王让民的糖坊——窑洞糖坊。我们才有机会通过画面见识到糖坊的本尊——窑洞。

  “当时,家家都住在窑洞,窑洞里保温性好。我学了一年后,跟家人商量着单干,于是借了些钱,骑着自行车后面拖个架子车去镇上买锅和缸。”

  制作拉板糖的设备都到位后,“我和媳妇两个人蹲在窑洞里,按照最初学的步骤,小心翼翼地尝试着,媳妇给我捣麦子打下手,我挑着担子去沟里打水,一天7趟,一趟来回二三里路。”

  窑洞,是王录拉板糖的摇篮,曾经的多少逸闻趣事皆从那里走出。

  村上的老人,都说王录的拉板糖制作技艺源于与正宁县毗邻的陕西三原、泾阳一带。

  光绪二十七年(1902年)陇东大旱,王录村民杨万庆带两个弟弟在泾阳县城逃难期间,向擅长手工制糖的“张姓人”学习手工制糖技艺。民国四年(1915年),弟兄3人重返故里,在自家窑洞开起糖坊,从事制糖业至今,历时已达百年,传承5代。这个时间与史料中关于清代陇东地区旱灾记录是相符的。

  常来光顾生意的王群祥记得,在王录村拉板糖最先是由村西头开始做的。“村子东头的人过去给帮忙,时间长了,就都自己会做了。王乔宏也是这样的。”

  “杨万庆后来把这门手艺传给儿子杨喜仓,在那个年代这些收入还是可观的。我腊月里做的拉板糖卖光后,就把所有的借款都还清了,还给家里有些结余。”王乔宏想到当时自己能用这门手艺补贴家用,更加坚定了干这行的决心。

  王录拉板糖的未来

  王录拉板糖,是一种纯天然的绿色环保食品。

  在对粮食原料进行深加工的基础上,提高了原有的经济价值,特别是其为小米与小麦芽制作而成,主要营养成分为麦芽糖,具有较强的药用功效。

  中医认为,麦芽糖味甘,性温,无毒。入肺,胃经。有补虚健脾、润肺止咳、滋养强壮之功效。同时拉板糖主要原料糜子含有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营养和药用价值也很高。

  曾几何时,王录拉板糖其无可替代的实用价值、民俗文化价值、传统工艺价值一度成为当地群众祈福求安、祭拜灶神的必需品,是农村红白喜事餐桌上的佳肴,又是民间探亲访友、敬老爱幼的实惠礼品。在当地村民的生活中起到了生活“书签”的作用。

  如今,各种琳琅满目的糖果给予这种富有乡村气息的传统糖不小的冲击,市场在不断地萎缩。

  此外,作为王录拉板糖的制作者,一年借此盈利的时间仅有1月有余,短期的投入与回报,满足不了一个现代家庭成员更大的需求,“每年第一次拉完糖,我胳膊就疼好长时间。”这是王乔宏妻子一直都会埋怨的一件事情,可是每年的这个时候,只要王乔宏需要,妻子都会在各个环节上成为贤内助。

  “平时务庄稼,打零工,腊月就做些糖,去年王让民还在做,可如今也没有时间来做了。”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