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武山县“风云雷雨坛”:日影斑斓下的心灵震撼(图文)

2011-11-18 来源: 浏览量:

 

  如今的“风云雷雨坛”堪称武山的地标。

  

 

  它曾是居民区内神秘的“大土堆”。(翻拍)

  

 

  在同样是钢筋水泥丛林的武山县城,我们无法找寻古宁远的遗韵。

  一次穷究细节的调查,使一段尘封了千年的历史真相浮出水面。

  它不是烽火台,也不是古城的城门,岁月流转、风雨侵蚀,它却屹立不倒,似乎整个武山县城都在它的庇护之下……

  木梯寺悬崖上的白皮松、拉梢寺的菩萨造像、鸳鸯镇温润可鉴的夜光杯、西旱坪隗嚣已消散的王气,这都是我曾最喜欢的武山意象,唯独好像冷落了武山县城——这座已有现代气息的城镇。尽管我知道在历史上它也曾古意浡郁其间。

  武山县城古称宁远城,城在老君山北麓,渭河南岸,此地为渭河峡谷隘处,红峪河与渭河交汇于城西,屏山临渭,有“一夫万关”之势。每当夏秋,城北渭水暴涨,拍打城基,凭山远眺此城,若大水行船,飘然欲动。

  按照武山的地方志记载:宁远城始建于北宋乾兴初年(1022年),初为宁远寨隶属秦州。宋崇宁三年(1104年),宁远寨割离秦州,并入巩州,升寨为县。

  明洪武二年(1369年),宁远知县刘冕修建半圆城,依山临渭,东西两门,周长1.8里,墙高1丈9尺,厚丈余。正德十二年,知县江万玉避水改修城郭,新辟南北2门,为四门修建城楼,东门景明,西门景阶,南门景仰,北门景涧。崇祯初年,渭水浸噬北城,是时李自成一部逼近,监军张公兆以木栅天桥、泥垛口工事堵塞城垣,使城获全。

  清顺治九年(1652年)、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城垣曾几经维修,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是宁远城最后一次维修。

  宁远城址原城垣周长2500米,高约8米,基宽8.5米,墙夯层厚7到17厘米,可惜的是现在几乎找不到一点点痕迹。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