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苦难的少年时代:百万富翁与猪
连路边一块不到一分地的空地都被潘诗麟充分利用起来。他在《农村日用大全》上看到如何种植一种长辣椒。当时大家都吃大辣椒,个头大,辣味淡。潘诗麟打算种的长辣椒则很辣。书上说长辣椒开花长小辣椒的时候,不能施肥,一施肥花就掉了。当时队里种辣椒都是一开花就施肥。潘诗麟照着书做,到辣椒三四厘米长的时候才施肥。最后,队里的辣椒又细又短。潘家种的辣椒足有十多厘米长,弯曲着,很招人喜爱。潘诗麟举着右手,把食指勾起来,眼睛笑得眯了起来,说:“这辣椒又长又弯,有15厘米长。”他把辣椒挑到天水城,城里人喜欢得不得了,两角钱一斤,共卖了120元。这相当于队里一亩地的出产,可以管潘家一年的开销。在当时,一个成年人一个工分是四五角钱,一年最多能挣360个工分。
靠着精打细算的筹谋策划,潘家的人都活了下来,潘诗麟“全家人不饿死”的最大愿望实现了。如此严苛的生存环境,多半是造就潘石屹天生精明的土壤。
当销售金额从几百万变成几千万、几亿、几十亿,数字在不停往上翻滚的时候,潘石屹慢慢对数字麻木了。他印象里最深刻的、最得意的一笔生意,反而是他12岁卖香瓜。
潘石屹老家,有一块地种了香瓜。西北干旱,地里长出来的香瓜特别甜。潘集寨全村人都在打麦子的时候,正好是香瓜收割的季节。说到这,潘石屹顿了顿,强调了一句“香瓜特别好吃”。村里的小伙子把瓜拉到城里卖,晚上又垂头丧气地拉着瓜回来,没卖掉。
潘集寨有个放牛的老头,小名叫巴娃子。他对12岁的潘石屹说:“要不咱俩出去卖吧?”潘石屹说:“我们老的老、小的小,能行吗?”老头说:“咱们不要拉太多,试一试。”潘石屹和放牛老头第二天用板车拉了两百来斤香瓜,去火车站卖瓜。当时没有公路,上上下下的山路,有七八公里。
到了火车站,潘石屹把瓜摆到大太阳下卖。他说:“卖瓜千万不能在阴凉处,再好看的瓜被阴影一遮,也不好看了。要在太阳下,晒得发亮、反光,看起来让人感到口渴、有食欲。”当时火车站也有类似城管的工作人员维持火车站秩序,但是没人管他们。因为卖瓜的两人老的老、少的少。放牛老头50多岁,头发白了,牙也掉了,看起来特别苍老。潘石屹12岁,瘦瘦小小的。两人形象很容易博得同情。
这是潘石屹有史以来的第一次经商经历。用卖瓜的钱,他买了冰激凌。那时候的冰激凌和现在不一样,没有牛奶,冰特别多。他买了两个,老头说:“这是什么,能吃吗?”潘石屹告诉他这是冰激凌。
放牛老头年龄大了,记性不好。多年后,潘石屹从北京回天水,他还问潘石屹:“那次我们吃的是啥呀?”
潘石屹讲他少年卖瓜,讲到兴奋处,探着头,眼睛睁圆,右手轻轻敲了敲桌子:“这是我第一次吃冰激凌。”
我们从一个成功商人的现在出发,寻找他过去的故事来印证他今天的成功,难免有穿凿附会的感觉。但是,不得不承认的是,潘石屹是个天生的生意人,他最擅长的正是销售。他做生意的精明与敏锐在十二岁卖香瓜的故事里初露端倪。这些年来,潘石屹在房地产界,销售能力数一数二,任志强说:“他能把土豆卖出黄金价来。” “他的身上有勇往直前、不甘落后的精神。”潘诗麟评价他的儿子,“但他也相当小心,走一步也回头看看再往前走,绝不冒冒失失。”
潘石屹是一个相当谨慎的人。2007年SOHO中国上市后,潘石屹曾发动全公司的人给他找地,提供资源的有相应的奖励制度,可见他也曾急着把钱花出去。但是这个过程很短,没多久就是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来了,他就谨慎了。“不像开始那样急着找地,很审慎,每块地都要测算好了才行,或者等着抄底。”SOHO中国销售总监金怀南说,“潘总这个人整体还是居安思危,虽然有钱,做事还是比较谨慎,这可能跟他吃过苦有关。他吃的那个苦可大了,一般人都没有经历过。吃过苦的人不一样,不像那些人有了钱,拿去赌输十个亿都无所谓。他是口袋里有现金,心里就踏实。”
也许,他过去见多了批斗,见多了那个颠倒混乱年代人的浮沉起伏。这种命运无常的幻灭感让他尤其谨慎。潘石屹说:“无理性的人就像过眼云烟。中国房地产历史,一批一批的人太多了,五年一批、五年一批,很快就没了,就是因为缺乏纪律性和理性。”
因为理性,因为“没有被贪婪破坏的智慧”,潘石屹曾从1993年海南房市破灭的泡沫里逃了出来。忆起当年,他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天水话脱口而出:“本子呢。”那本子是海口市规划局账本,海口市房地产所有的秘密曾在潘石屹眼前一览无余。
万通六君子在海口九都别墅挖到了第一桶金。据潘石屹说,卖房的收入交完税后,纯利润有一两百万(王功权的说法是有四百万元左右)。这笔钱对潘石屹来说,是巨大的冲击、难以言说的兴奋。钱转账到账户上,他想:这钱真的能用么?他第二天早晨特意取了一点钱,买了面包吃。面包咬到嘴里,这钱真的能用。他还买了份两角钱一份的海南日报。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