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阳川

2012-01-19 来源: 浏览量:

  

  引 言

 

  辉耀超星光,神奇亚天水,曾几何时,三阳川成为一方宝地,乃羲皇故里,八卦之乡,禹王疏渭导流之处,是华夏文明之源头,英贤之邦,自古以来,余芳犹存,在上下几千年中,豪杰俊迈,名卿硕彦,摩肩接踵,茂郁如林,朗若群星,彪炳古史今册,其村舍错落,烟井万家,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得天独厚,夙为礼仪之乡,久称风雅之地,良有以也。随着我们拙笨笔尖的蠕动,所揭开的一幅美丽富饶画卷,可浏览到咱们故乡的一些人文景观,将引出无限遐思。一、三阳川地名由来 三阳川是渭南、中滩、石佛三乡镇的总称。古以卦台山脊背梁为中心,太阳终天照射而得名,元至七年(1347)普奕的《伏羲画卦台记》一文中称,“其川三阳……广袤四隅,渭水回旋,朝晖夕阳变态靡时,陇右为甲。”明代胡缵宗《卦台记》中说,“三阳云者,朝阳启明,其台光荧;太阳中天,其台宣朗;夕阳返照,其台腾射。”故曰“三阳开泰”卦台山其东南之沃野平川亦以“三阳”命名焉。在川中,石佛乡有早阳寺(即郭家寺),晚阳寺(即张家寨),渭南乡有正阳寺(崔家集)以象征三阳开泰。二、地理区域、基本情况 1、地理区域 三阳川,宋称三阳寨,明、清两朝称天水北乡三阳川、民国初称第五区,解放后称三阳区,大跃进时称三阳川人民公社。位于大西北黄土高原,黄河流域,甘肃陇右,东临北道、麦积,南望秦城、钟梁(现称中梁),西连新阳、甘谷,北接秦安、清水。四山环抱,来龙高耸秀气,卦台山、导流山像两个龙首昂起,引导南北两条山脉隔河颠倒遥相呼应。形成一小盆地。渭水、葫芦河山西向东至张白村汇合入峡流去,古有“两条土龙颠倒卧,两条活龙沿川过”的描述,按其地理自然环境、区划为渭南、中滩、石佛三乡镇,均属北道区(现改名麦积区)所辖,东西长约20公里,南北宽约10公里,总面积约197平方公里,其中河谷川地面积约60平方公里,山川耕地约176980亩左右,人均约一亩有余,惟中滩乡人均约0.6亩上下。南北山顶海拔约1360米,川底海拔约1100米。全川有110多个自然村,居住着18572户人家,共计有人口约十余万。村寨错落、宅院稠密,阡陌纵横,溪流潺潺,风景清雅,早有“桃源”美誉。 2、三阳川的河流 古时,南人称水为江,北人称水为河。三阳川有两条大河,即渭河与葫芦河,人称“姊妹河”,有句民谣:“三阳川两道河,娲妹爱的伏羲哥”,又有人说:渭河与葫芦河是伏羲和女娲的化身。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渭 河 渭河,俗称“禹河”又曰渭水,发源于甘肃渭源县鸟鼠山,经陇西、武山、甘谷等县,穿琥珀、新阳二乡,沿西坪山麓至余家峡入三阳川境内。入境海拔1219米左右,流出天水境的东岔乡牛背村海拔为748.5米上下,平均每公里落差2.6米。据1944年至1990观测记录,年均秒流量为44.3立方米,最大秒流量为4920立方米,枯水期最小秒流量为0.34立方米。流量年均为14亿立方米,最大为30亿立方米。1967年最小为5,26亿立方米,以上均系南河川水文站记录。 70年代初期连续天旱,渭河水干,更为历史奇闻,渭河流沙量较大,平均输沙1.5亿吨,最大为3,86亿吨,最小为0.24亿吨。 4、葫芦河 葫芦河,又名陇水,古称瓦亭水,苦水,长流河,山水流河床形状而得名。发源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吉县,经秦安等县从苏家河流入三阳川境内,是石佛乡与中滩、西坪两乡分界线,流至峪口村南汇入渭河,年平均秒流量为14.6立方米,最大流量每秒为3560立方米,70至80年代因天旱缺水曾多次断流,以上数字,系秦安水文站测量记录。含泥沙较多,每年输沙约7000万吨。 水是一切生命之源。因此,渭河与葫芦河是三阳川人的命脉,从古至今一直哺育着三阳儿女,繁衍生息,传宗接代,由落后的古代文化走向先进的现代文明。 5、三阳川盆地 清光绪《秦州直隶州新志.地域》说:“长山之南,寿山之北通名三阳川”……。“四山环合聚宝,双水并行流银”。是对三阳川小盆地的描述。该盆地是北道区最大的一块盆地,两河由西坪山南北各自向东而流,一自余家峡,一自郭家寺,汇合于川东,流往南河川。形成三角形。盆地长14公里,宽平均约5公里,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海拔1130米至1200米左右。主要由渭河,葫芦河冲积而成,土层深厚肥沃,浇灌方便,是生长各种农作物的好地方。 盆地川区,设有渭南、中滩、石佛三乡政府,五个集镇,有66个自然村,住居7.5万村民,占全川总人口的75%,占北道区总人口的14.7%,其中,学校林立,铁道横越,公路成网,渠水交错,绿树成荫,百卉竞艳,瓜果飘香,蔬菜品类繁多,商贾云集,货物畅流,经济繁荣,可比苏杭蜀川。 6、气候湿润 四季分明 天水地处南北方交界处,自然风情与气候具备着南比方各有的特点,而三阳川的气候稍偏近北方,亦属于温带或半温带地区。四季分明:春季湿润、夏季炎热、秋季凉爽、冬季严寒。全年平均气温为10℃左右,三伏天最热19℃至32℃左右,冬九天最冷平均为零下8℃至零下2℃左右,无霜期185天,年降雨量为400至550毫米,全川气温有三个不同之特点:南山湿润、北山干燥,河谷盆地更加湿润。有句民谣正说明这一点:“天旱收南山,雨涝收北山,久旱不雨收中滩”。由于气候湿润、冷暖适宜、每年农作物两熟。自古少有冰雹灾害,因此,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千园献果,万树摇钱,早有“秦域江南,陇右天府”之称,物阜民康。 7、地质松软,土壤肥沃 三阳川境内的地质土壤大致分为山区与川区两大部分。山区高处,多半是较深厚绵软的黄土层,半山坡就加杂着黑斑土,红斑土层,然均系立茬土,最适宜于各种农作物的生长。而川区盆地除具有山区土层特点外,河床两岸山于河水历年冲刷淤淀,具有细沙土层。唯南山多为石山,表皮为黄土层,如遇暴雨大作,山洪巨涨,冲下山上石头,在河沟两边形成小面积的石滩地,如崔家石滩,卢家石滩,张家石滩等都是因地质土壤而得名。 四山沟壑条条,山泉遍出,俗称“冒水眼”,因土质关系大都水味甘美,最适宜于烹茶,做豆腐,如石佛乡裴家沟的山泉,做出的豆腐柔软味美,久烹不烂,片飘锅面,名扬天水、甘谷、秦安等县,流传着“北道埠、花南埠、石佛镇的好豆腐”的美谈。 8、交通方便 利于富民 横贯全国的陇海铁路,双轨并行穿越三阳川南岸。沿线设有“三阳”、“渭南”两个车站,乘车、运输十分方便,可直达全国各地的通都大邑。三一○国道由天水市区穿唐家风台隧道(现改名为卦台山隧道),顺南山西下至左李村转向北,跨渭河大桥,越中滩镇,进葫芦河峡,经秦安、定西搀(读chan,应为山字旁)口直到省城兰州。北甘公路经三阳川到甘谷。乡乡有公路,村村通汽车,全川有五座水泥大桥,横架两河之上,天堑变通途,火车小车,拖拉机,摩托车来往穿梭,招手即停,经商旅游,探亲访友,极为方便。三,水利设施 三大水渠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很早以前,三阳川人民就依赖着南北两山各条沟壑里的山泉溪流浇灌着小面积的耕地,随着历史变迁,朝代更替,有个别清官明吏重视水利事业,组织地方百姓开挖短距离的自流人工渠道,引渭河,葫芦河上岸浇灌农田,远者无据可究,且弗论,有据可考者如: 渭南吴家村的后渠、岸渠均为1573年即明万历时期所修。 中滩陈家渠,为1738年即清乾隆三年,由杨景春、郭映甲、王永杰、杨集福等负责而修。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