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阳川

2012-01-19 来源: 浏览量:

中滩古石渠,为1757年即清乾隆二十二年由刘兴仁、刘回生二人筹谋而修,传说:“一升满钱,一升石”,工程开挖艰难之至。 渭南后渠,为1830年即清道光十年,由刘旭祖、杨彦秀领导修成。 中滩中镇渠,是1842年即清道光二十二年由杨迎喜、王建勋策划而修。 渭南中渠,是1853年即清咸丰三年,由熊映奎、杨自雄领导而修,全长8公里。 中滩前边渠,为1863年即清同治二年,由雷王村,牛家庄群众组织修通。 中滩青龙渠,是1878年即清光绪十一年群众自发修成。 石佛中渠,是1890年即清光绪十六年官促修成。 石佛利地渠,为1892年即清光绪十八年而官民合办而修通。 石佛惠济渠,是1898年即清光绪二十年,由田向荣、常登高、杨怀清领导修成。 清光绪时秦州知州陶模在任期间,重视水利工程建设,曾多次来三阳川发动群众兴修水利,渭南皇渠就是当时修的。全川共有大小渠道17条。 民国时也兴修水利,成立三阳川水利委员会,但由于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连年烽火只是昙花一现。 三阳川旧有水磨121座,供群众生活食用面粉。利用水磨渠水可灌溉农田9650多亩,占全川平地面积的21%。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滩蒲甸村南、渭南马咀村北的渭水河湾,此处河岸平宽、水流缓漫,最适宜于人们涉水而渡,故称“官渡口”。马咀村举人张伟的祖父张惠恩先生创造“船磨”。就是在一条木船上安装石磨,船底下安装水打磨轮,水为动力,轮转磨动而磨面,随河水的沉浮,河水常有,磨转不停。河水暴涨时,船磨可摆渡来往官民。可为奇举。在1922年民国初期,全川共有大小渠道31条。民国三十二年天水县政府在中滩镇成立水利管理委员会,统管三阳川水利渠道的使用和整修工作,但有名无实。 1、中惠渠 中惠渠是中滩乡水利的主要工程,解放后人民政府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对水利建设极为关注。1952年以中镇渠、古石渠为基础开始扩建中惠渠,边建边使用,至1976年基本竣工。该渠于九龙山麓,龙马洞东侧200米处,引渭河水入渠,经渠刘村至雷王村分四条支渠向东而流,即新磨渠、陈家渠。其余两支渠于村东分南北并流直至东滩蒲甸、张白等村,干渠全长5.75公里,流贯全乡,容水量为二立方米。 为了能保持渠水常年畅流,在渠首建立三孔进水闸楼一座,入水堤800米,冲沙闸一座,分水闸二座,起闭机设施8处,跃水设施14处,国家先后投资46.5万元,可浇灌农田10670亩。全乡支渠纵横,毛渠交错,清流到处潺潺,芳草茵茵,麦浪滚滚,真乃陇上江南,瓜果之乡。 陈兆泉先生,人称“陈代表”,对兴修中惠渠有功,又有丰富的修渠经验,多次参加县、地、省劳模代表大会,1952年12月荣获西北军政委员会嘉奖,水管所成立被任命为第一任所长,当时有职工25人,巡回看管,维修渠道,其人其事,有口皆碑。 2、渭惠渠 渭惠渠是渭南乡的主要水利工程,解放后1952年,由天水县人民政府领导开修,1966年基本完工,初称皇渠,后改名“渭惠渠”,该渠由张石村西的滴水岩下,引渭河水入渠经张石村,萦绕卦台,越吴家庄顺铁路东流,至渭西村穿铁道依南山而下,经越十余个自然村注入渭河,全长20.838公里,容水量2.5立方米。东惠渠是渭惠渠最大的一条支渠,位于正阳片,沿铁路北一直东流。由杨赵村北拾原景家磨渠落水,经卢家滩、曹家河弯、团庄以下,全长5.3公里,容水量为1.5立方米。可灌1.3万亩农田,缓解了主干渠的压力。 渭惠渠原进水口太低,如遇旱期,河水下降,进水十分困难,水利模范陈兆泉代表即建议临渭、渭南、正阳三乡政府在吴家村后渠的基础上,三次延伸,至滴水岩下才保证了渠水常年畅流。 1965年,渭惠渠被列入甘肃省基建项目,在区委领导下,从中滩、石佛等九个乡抽调民工千余人经过两年多奋战,建成石笼盘坝16座,排水涵洞二孔,防塌涵洞三孔,防渗段五处,导水渠600米,先后共建大小渠系工程206处。 1966年以后,国家又投资153万元,对主干渠进行了混凝土预制块衬砌,同时成立水管所,由张永胜任第一任所长,当时有职工6人,管理渠水事宜。 3、泽民渠 泽民渠是石佛乡的主要水利工程,该渠于郭家寺村西的王家峡引葫芦河水入渠,沿北山麓向东而流,经郭家寺、杨家庄、黄家村等14个自然村,流至导流山下注入渭河,全长15.38公里,容水量为二立方米,可浇灌14100亩农田。 1957年整修渠道后,1964年被列入小型水利工程,修建上游渠堤,渡槽4座,1969年在渠首建成一座环坝,长100米,高2.5米,坝左肩为一座进水冲闸楼,有洞三孔,没有3.4×2.5平方米的平面钢闸门。控制河床水位和进水流量。至今,预制块衬砌14.978公里,建斗门跌水63座,排水堤5条,渡槽16处,排水槽洞17座,支渠跌水4座,防洪工程三处,保证了渠水常流,浇灌及时。1967年,成立水管所,由王发德任第一任所长,当时有职工6人,专管渠务。 三条万亩自流人工灌溉渠修成后,给三阳川的种植业提供了极有利的条件,使全川的农业发展如虎添翼,粮食产量数倍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又体现了三阳川地理与天机奥秘巧妙结合,天有三阳:“即早阳、正阳、晚阳”。地有三阴:“即渭惠、中惠、泽民”三渠。易曰:“无阴不生,无阳不长,阴阳结合才生万物”。因此三阳川有得天独厚的天然环境,经济建设将与时俱进,蓬勃发展,很快奔向全面小康社会。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