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柏何须羡桃李-----贾起翔(等)
2011-08-18
来源:
浏览量:
为有暗香来
——小记我市书法家陈安祥
清晨,离上班还有一个小时,陈安祥已经在他的书桌前挥毫泼墨,开始了每天必不可少的书法练习,二十多年来,从未间断。即使他已经是一位颇有造诣的书法家,可最初,吸引他踏入艺术之路的却是绘画,而非书法。
陈安祥的父亲能写善画逢年过节,扎制的手绘灯笼和风筝精巧诱人,不知羡煞多少邻居家的小孩。耳濡目染,年幼的他也爱学着大人的样子涂鸦,邻居家的院墙上常常留下了他稚气而顽皮的“作品”。多年后,当陈安祥在书画界渐趋闻名,邻居们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怪不得,他小时候还在我家墙上画过‘娃娃’呢!”对绘画的喜爱,贯穿了他整个的学生时代,工作后,又因这一特长而在单位宣传部门工作,写写画画的,也算得上是“专业对口”。1981年,他认识了陇上书法名家万惠民先生,并在其指引下开始研习书法,从此,书法成为他生活中一项重要内容。在书法中,他寻找到许多常人难以感悟的快乐和充实,在别人或看电视或搓麻的闲暇娱乐时间里,陈安祥则枯坐一隅临帖习艺,投入全部的身心。
陈安祥在书法上的取法是非常宽泛的,上至商周金文,秦汉刻石,六朝碑版,下至清人大字隶书,无不涉猎借鉴。但在这许多法帖中,他对《高勾丽好大王碑》是情有独钟的,《好大王碑》的字体雄强大度,静穆雍容的气魄对他的影响是深远的,从而构成了陈安祥书法结体中正茂密,笔法浑厚古朴的风格。他觉得,所谓书法,就是作者自己心性中自然流露而表现于纸上的作品,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艺术创作,书法,追求的是一种恬淡状态,作者的心境要平和,不可用世俗的眼光看待事物,否则就会流于媚俗,而无心于艺术。他常说,搞艺术创作,要对他人负责,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是指用优秀的作品获得别人的尊重,而优秀的作品同时是对作者辛劳付出的最好回报。自始至终,他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书法创作。曾有人问他在什么状态下才能写出佳作来,他说是每次搞“文化下乡”活动时义务为山乡村民写书法,因为当时的感觉是身心放松、无杂念,更没有参展参赛的心理压力,轻松的心态下最能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写出的作品更能让大家也让自己满意。而在多年学习书法的过程中,恩师万惠民宽宏、憨厚,倾力传授,虽退休在家仍临帖不辍,并为自己订下每日必须临字十张的计划,万老师对待书法艺术的执著精神时时鼓励着陈安祥,推动着他继续迈步向前。
除虚心向前辈求教,他还多方吸取同辈中优秀作品的精华,他将老一辈书法家的丰富经验和年轻一代的创新精神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于自己的技法练习。而每当有较为满意的作品,他总要邀来同好书法的周宇春、肖荣生等友人前来品茗切磋、探讨,兴致浓时,几个人还当场悬腕挥毫,写好后,一一品评,朋友们坦诚相见,互相促进。而陈安祥的直率在书画界更是出了名的。对同行,即使是知心好友,也从不夸大其词、奉承敷衍,每当有人拿着作品请他评价时,他总是开诚布公地讲出不足之处,从用墨的干湿、浓淡、章法、笔法等方面一一分析,从不说假话。他担任着市书协副秘书长和创委会副主任,多次负责为书法展的作品把关。在一次书法展中,他觉得一幅作品的质量并非上乘,尽管作者是他的好友,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告诉对方,为保证展览的整体水平,也不要影响到作者个人的作品水准,希望换作品,对方理解他的良苦用心,也深为感激。
而对于书法界的年轻一代,他则多加鼓励,不以自己的名气而自居。当有初学者请教他如何选帖时,他劝其随心性来选,用心读帖,然后选定适合自己的那一类。他说:“选帖就如同选对象,只要你是真心热爱,就会不断地追求,而在追求的过程中,只有全身心的投入,才能达到自己的心愿。”
的确,书法是伴他二十多年的“知心爱人”!每天的亲密接触,已使他无法放手,偶尔出差在外,几天不写,手便痒痒得难受,回来后第一件事就是练字,只有这样才能过瘾。
练习书法久了,每到一定阶段时总会觉得心中迷茫,停滞不前,感觉不太会写了,每到这时,他便放下毛笔,或拿起画笔作画,或看名书,借以调整思路,寻求突破点。“用最大的勇气打进去,再用最大勇气冲出来”。20余年来,他的作品多次参展,特别是省级书法展从未空缺过,鲜红的各类证书更是印证了他的实力,可陈安祥却仍是一副不显山不露水的样子,既不打算办个展,也不打算出版书法作品集,他觉得还不到火候,要为自己负责,为别人负责,只有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