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首耕耘笔墨间——画家刘强
心正则笔正
——书画家万惠民
对于媒体的采访,万惠民先生常常是避而远之,他说:“我们是搞书画艺术的,要通过作品来反映自己真实的艺术水准,要扎扎实实地跑完艺术的万米长途。”
夏末秋初,一个暑气未消的下午,和万老相约于南郭寺蘑菇亭下。中等身材,一顶灰色草帽,一副老式茶镜,浅浅的笑意常挂在略有发胖的脸上。眼前这位和蔼可亲的长者,就是享誉当今天水书坛的
万老有着一大堆头衔: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水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原天水书画院院长,秦州区政协委员,市政协委员,省政协委员,省人大委员……对此,万老真诚而不无谦虚地说道:“我不过是个写字画画的人而已,做出的贡献很少,但党和人民给予了我过多的荣誉和职务,让我实难担当。”
万老,字润生,号宽仁堂主。1943年出生于天水一个翰墨世家,他的父亲万考祥是旧中国天水法院的一名书记官,早在上世纪中叶就以其温文尔雅、雍容大气的楷书在天水书坛独树一帜。万老自幼秉承家学,早识笔墨。谈起自己幼年学书时的情景,万老眼中闪现着追忆往事的兴奋之情:夕阳西下,一位身形单薄的幼童,尾随父亲来到当时的法院(今万寿宫),偷看其父运笔练字,待父亲练完之后,他便开始在父亲练剩下的宣纸上,依葫芦画瓢,煞有介事地写将起来,大有和父亲一比高下的势头,没想到他的做法早已为父亲所察觉,父亲这时适时出现,抓住幼童学书兴趣正浓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出来为其指正……
在父亲的谆谆教诲下,万老从临习《赵孟 道教碑》开始,刻苦勤奋,寒暑无阻,到初中时,一笔赵字,端正丰润,为同学和里中父老啧啧称赞。少年时的万老已将书法这一爱好,视为自己终身为之追求和奋斗的事业。初中毕业后,万老考入一中,但他认为数理化对拓展自己的书艺毫无作用,便毅然休学,专攻书画。1962年万老来到原秦城区文化馆工作,更是如鱼得水,除了书法,还涉足国画、水粉画、油画等艺术种类。其间他开始临习《郑文公法帖》,并把取法对象转向摩崖书体,对南齐书圣安道壹的金刚经体日夜揣摩,朝夕研习。这时期,适逢自然灾害和政治灾害频发的多事之秋,万老家因出身问题被多次抄家,然而,不论生活多艰辛,道路多坎坷,他始终未放下手中的笔,书艺渐进的他一改年少时书作中的温雅之气,形成了自己灵秀洒脱、雄浑、古拙、奇崛的风格。
除此而外,万老还触类旁通,长于绘画、治印。他将书法功力巧现于画面上,如松针枯藤,他以篆书功底一一写来,劲圆浑厚。另一方面他恣肆于画面的总体构成,落笔迅捷准确,色料合成时一反常规,匠心独运,当其下笔时,已是构图烂熟于胸之际,故每幅画作,一气呵成,不落俗套。其书画作品达到了刚柔相济,互补养料,一派天成之象。
1979年,三中全会的春风吹拂着神州大地,一切百废待兴,文艺书画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欣欣向荣的喜人局面。经过十数年风霜雨雪的砥砺磨练,万老厚积薄发,其魏碑体书作因入选全国首届书展而名声大噪,书道日彰,技法渐臻,一发而不可收拾。当年的《中国青年报》、《书法杂志》均对此次书展进行了专题报道,在所提及的十几位知名书法家中,就有
“心正则笔正”。如果说采访中让记者叹为观止的是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