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首耕耘笔墨间——画家刘强

2011-04-29 来源: 浏览量:
吴少明坦言,在学术研究和绘画之外,他喜欢广交朋友,与朋友聚在一起饮酒聊天,轻松而又惬意,淡泊名利,简单生活,这是他的人生态度,于他也许是十分满足的了。

 

 

 

 

 

心正则笔正

——书画家万惠民

 

 对于媒体的采访,万惠民先生常常是避而远之,他说:“我们是搞书画艺术的,要通过作品来反映自己真实的艺术水准,要扎扎实实地跑完艺术的万米长途。”

夏末秋初,一个暑气未消的下午,和万老相约于南郭寺蘑菇亭下。中等身材,一顶灰色草帽,一副老式茶镜,浅浅的笑意常挂在略有发胖的脸上。眼前这位和蔼可亲的长者,就是享誉当今天水书坛的万老先生,全然没有想象中书画大师拒人千里之外的气派。别看万老已过天命,可说起话来中气十足,思维敏捷,睿智而不乏诙谐幽默。

万老有着一大堆头衔: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甘肃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水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原天水书画院院长,秦州区政协委员,市政协委员,省政协委员,省人大委员……对此,万老真诚而不无谦虚地说道:“我不过是个写字画画的人而已,做出的贡献很少,但党和人民给予了我过多的荣誉和职务,让我实难担当。”

万老,字润生,号宽仁堂主。1943年出生于天水一个翰墨世家,他的父亲万考祥是旧中国天水法院的一名书记官,早在上世纪中叶就以其温文尔雅、雍容大气的楷书在天水书坛独树一帜。万老自幼秉承家学,早识笔墨。谈起自己幼年学书时的情景,万老眼中闪现着追忆往事的兴奋之情:夕阳西下,一位身形单薄的幼童,尾随父亲来到当时的法院(今万寿宫),偷看其父运笔练字,待父亲练完之后,他便开始在父亲练剩下的宣纸上,依葫芦画瓢,煞有介事地写将起来,大有和父亲一比高下的势头,没想到他的做法早已为父亲所察觉,父亲这时适时出现,抓住幼童学书兴趣正浓的有利时机,因势利导,出来为其指正……

在父亲的谆谆教诲下,万老从临习《赵孟    道教碑》开始,刻苦勤奋,寒暑无阻,到初中时,一笔赵字,端正丰润,为同学和里中父老啧啧称赞。少年时的万老已将书法这一爱好,视为自己终身为之追求和奋斗的事业。初中毕业后,万老考入一中,但他认为数理化对拓展自己的书艺毫无作用,便毅然休学,专攻书画。1962年万老来到原秦城区文化馆工作,更是如鱼得水,除了书法,还涉足国画、水粉画、油画等艺术种类。其间他开始临习《郑文公法帖》,并把取法对象转向摩崖书体,对南齐书圣安道壹的金刚经体日夜揣摩,朝夕研习。这时期,适逢自然灾害和政治灾害频发的多事之秋,万老家因出身问题被多次抄家,然而,不论生活多艰辛,道路多坎坷,他始终未放下手中的笔,书艺渐进的他一改年少时书作中的温雅之气,形成了自己灵秀洒脱、雄浑、古拙、奇崛的风格。顾子惠先生对万老的书法作品曾大加赞赏,这样评价:“润生书作力求气足神远,风骨铮铮。他不追求古怪而追求清新、自然,反对雕琢,崇尚风雅、率真、自成一体。”

 除此而外,万老还触类旁通,长于绘画、治印。他将书法功力巧现于画面上,如松针枯藤,他以篆书功底一一写来,劲圆浑厚。另一方面他恣肆于画面的总体构成,落笔迅捷准确,色料合成时一反常规,匠心独运,当其下笔时,已是构图烂熟于胸之际,故每幅画作,一气呵成,不落俗套。其书画作品达到了刚柔相济,互补养料,一派天成之象。

 

1979年,三中全会的春风吹拂着神州大地,一切百废待兴,文艺书画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欣欣向荣的喜人局面。经过十数年风霜雨雪的砥砺磨练,万老厚积薄发,其魏碑体书作因入选全国首届书展而名声大噪,书道日彰,技法渐臻,一发而不可收拾。当年的《中国青年报》、《书法杂志》均对此次书展进行了专题报道,在所提及的十几位知名书法家中,就有万惠民先生,至此也奠定了他在书法界的地位。其书艺作品先后入选第一、二、四、六届全国书法篆刻艺术作品展;黄河流域10省区书法展等大型展览;并荣获省内外多项金、银、铜奖及文化部举办的第23届“群星奖”;本人传略及作品入编《书法》、《中国书法》杂志、《中国当代书法艺术大成》等辞书和作品集以及各类大辞典。

“心正则笔正”。如果说采访中让记者叹为观止的是万老先生为天水书法事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那么他大公无私、宽厚大度、淡泊名利的人品则更让人感动。1998年,时任天水市书画院院长的万老,接到了重建万寿宫(天水书画院)的重要任务,对此他既兴奋,又担忧。兴奋的是万寿宫这座曾被毁坏的代表性古建筑将重新耸立于天水古城,担忧的则是时间紧、任务重、重建资金紧张,恐失组织重托。为此,万老夜不能寐、饮食无味。仅动员万寿宫原址的36户居民顺利搬迁,就让他颇费了一番心思。为了给天水人民一张圆满的答卷,从出图、组织施工到一砖一瓦的筹措,他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在修建万寿宫大门的时候,资金已相当匮乏,他亲自出面与施工单位谈判,让他们在现有资金的基础上务必使工程精益求精,将最好的技术拿出来,作为交换他亲自给30多位建筑工人每位送去了一幅自己亲自书写的中堂。在铺设万寿宫中院时,他则凭老关系,从砖主处以成本价购得青砖后,他发动全院职工搬砖并亲力为之。当有人问及为何不雇人搬砖时,万老这样说道:“资金紧张,就要将每一分钱用在刀刃上。”从1998年到2003年历时4年,在万老的带领下,仅耗资150万元,一座古朴典雅的新万寿宫终于落成,时任市委书记的张津梁在视察时这样评价:“花钱少、时间短、质量好。”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