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应生这个人——画家张应生

2011-04-29 来源: 浏览量:
老师刘志荣、马衡麟两位画家,在他们的悉心指点下,豆兴军从素描开始进行了正规的绘画技法训练。1980年因文化课成绩不理想高考落榜后,他参军入伍。因擅长绘画被分到所在部队宣传科,整天的写写画画使他有了更多的机会提升自己的绘画水平,很快他便在工作中游刃有余,成为了骨干人员。1985年中越自卫反击战期间,他随部队开赴前线。我军将士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的大无畏精神震撼着豆兴军,在前线他画了数十本战地速写,并构思着将自己所见所感用更为丰富的油画语言表现出来,脑海中反复酝酿之后,一幅新的作品诞生了。以反映后方军工战士为前线运送弹药为主题的油画《三月里的风》获解放军总政治部主办的“全军美展”二等奖。不久之后,豆兴军又一次展示了他过人的绘画天分,1987年,油画作品《心声》入展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六十周年美展。1989年,豆兴军转业到我市某金融单位工作,脱下了军装,但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摄影和绘画依旧是他的最爱。

在此期间,他开始尝试连环画创作。小时候,在小人书中他汲取了最初的艺术营养,他对小人书总有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经过艰苦的创作之后,《他和她》、《刘巧儿》两本精美的连环画出现在读者的面前,而此时的他还不满30岁。

并不安于现状的豆兴军又开始了新的探索,他觉得,还应该以更加广阔的视野中开拓自己的艺术空间。“机会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1993年,已调入市电视台从事新闻采访工作的豆兴军为著名画家丁尚德先生摄制专题片,丁尚德先生精湛的国画技艺、深厚的艺术修养令他钦佩不已,更让画了20多年油画的豆兴军真切地见识到了国画的魅力所在。此后,他转向了国画的创作。除了向我市著名书画家董晴野、杨鸿森、丁尚德等人求教之外,豆兴军还大量临摹古画,他对宋代画家梁楷的《泼墨仙人图》极为喜爱,对作品的运笔、气势更是推崇备至,至今已临摹近20遍,从名作中汲取的养分令豆兴军在笔墨浓淡、绘画技法上获得了质的飞跃。

擅长写意人物画的豆兴军近年来佳作迭出。《藏族人物》、《圣土》、《有荷自然凉》、《向往》等作品先后入展省级、国家级展览,他的国画作品格调清新,笔墨淡雅,自然淳朴,贴近生活,画面具有油画的质感。他的人物画多选取藏胞为主角,认为他们面部表情的沧桑凝重和装饰繁复热烈的服饰极具表现力。为收集素材,豆兴军每年都要去几次甘南,拍摄的素材上万张,厚厚的几大本素描都是他一点一滴积累的创作素材。他的《甘南人物素描集》即将付梓,著名画家陈丹青为他题写了书名,又是他勤奋习艺的一个见证。

身为省中国画研究院画家、省美协会员、市美协理事的豆兴军还将收藏明清家具及古佛像作为自己的又一爱好。徜徉于艺术的海洋,他舍弃了本该拥有的许多幸福和快乐;而收藏古玩使工薪阶层的他捉襟见肘,囊中匮乏。如今,已届中年的豆兴军孑然一身,居无定所,面对别人不理解甚至困惑的目光,他并不后悔,每每看着自己精心绘制的作品或淘来的一件件“宝贝”时,他都会觉得心情豁然开朗,感到快乐而充实。

 

 

 

不负十年面壁功

——画家杨晓东

 

在通往艺术殿堂的道路上,总有一些苦行僧式的朝圣者,虔诚而执著地艰难前行,他们不惧风雨,不畏严寒,以苦为乐,坚持着自己的艺术信念。杨晓东,就是一位这样坚守精神家园的青年画家。

刚刚下山的杨晓东,穿着休闲西装,已全然没有了在麦积山石窟里临摹壁画时衣冠不整的神态,倒像一个公司里的白领人士。在他身边匆匆而过的行人中,有谁能知道他在麦积山石窟,每天和塑像壁画一起,熬过了十三年的日子。

今年35岁的杨晓东,出生在武山洛门,父亲是县内颇有名气的画家,经常画毛主席像,受其影响,杨晓东也喜欢上了画画。初中时,甘肃人民出版社的美编宋武征回武山老家采风,时任草川乡党委书记的父亲和宋武征关系甚好,杨晓东经常请其指教。后来,为了考取美术院校,杨晓东到兰州住在老师家里,学素描、色彩,为考取陇东师范学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95年,杨晓东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了麦积山石窟,从事壁画的临摹、研究工作。麦积山石窟除以石胎泥塑而享有“东方雕塑馆”盛名外,窟龛内壁画以北魏作品为代表,其大型经变画、大型飞天组画为众多专家惊叹和折服。五十年代,著名艺术家、专家学者常书鸿、吴作人、段文杰等先后到麦积山对其现存壁画进行过考察或临摹,并认为其部分早期作品从年代、规模及艺术价值不亚于敦煌壁画,其中第127窟《西方净土变》被众多专家誉为该题材壁画的中国之最。十多年来,杨晓东对现存的麦积山早期大型壁画进行了潜心研究,全面整理和临摹,共独立完成壁画临品上百平方尺,为麦积山壁画走出国门创造了条件。

在由落满了岁月尘埃的佛像和古代壁画所包围的孤独的日子里,他由最初的拒绝,慢慢地与之产生了默契。麦积山的灵气唤醒了他潜藏于心的艺术天分;麦积山博大精深的艺术精神强烈地震撼了他的心灵;麦积山伟大的壁画艺术更让他真正理解了艺术之真谛。他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宝藏!麦积山石窟成为孕育他艺术生命的摇篮。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