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应生这个人——画家张应生

2011-04-29 来源: 浏览量:

习艺的道路是漫长而枯燥的,古今中外莫不如此,要想有所成就,必须守得住寂寞,耐得了贫寒。为了心爱的书法,他曾在进修时放弃了考研。为了弥补自己无“童子功”的先天不足,他写文章时坚持用毛笔,一手漂亮的小楷再加上流畅的文笔,可谓珠联璧合。而用小楷写文章在当今电脑普及的天水可能是绝无仅有的。

杨清汀的书法学习以临帖为主,收藏的历代碑帖达千余种,集中精力练习其中的十几种。他的书法以楷、行、隶为主,特别是小楷。他以小楷成名,又以小楷享誉书坛,是我省倍受关注的青年书法家之一,他的小楷笔法遒劲纯洁,字正腔圆。起、行、收、转皆显得古意盎然,其字法古穆浑厚,宽博厚重,魏晋风骨跃然纸上。近年来,除楷书而外,杨清汀对其他书体也多有涉猎,特别是隶书,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些都得益于他深厚的楷书功底。杨清汀的隶书,取《张迁碑》、《西狭颂》之雄浑、古朴,汉帛书之灵动、典雅。用笔方面着重篆意,尽量淡化隶书的波折装饰,通过线条间的粗细、曲折和取势的不同,以用墨色枯润、浓淡体现其中的变化;在结字方面,通过线条张力的变化,展示雄浑的气韵和耐人寻味的筋骨之力,以求作品达到和谐统一。

他的书法作品曾先后入展我省首届、二届中青展,西部风情“飞天奖”艺术大展、首届中国敦煌国际书法艺术节“敦煌杯”全国书法大展、全国书画小品展、中韩书法交流展、“三晋杯”全国公务员书法大展、入围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等,获甘肃省第四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三等奖。

尽管如此,可他认为自己的作品“未到火候”,依旧“在路上”。眼高手低的毛病时时困扰着自己。他感觉书法创作对自己而言,虽然需要怡心养性不断提升品位,但像日常生活中的穿衣吃饭一样,保持平常心态更为重要,俗话说,水到渠成,瓜熟蒂落。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多年来,他习艺不辍。紧张忙碌的工作之余,除去家务和必要的应酬,在有限的时间内,杨清汀为自己制定了练习计划,每周固定三个晚上来临帖。每当夜深人静,杨清汀便点燃一支烟,凝神于笔端,或挥毫泼墨,或纵笔疾书。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发表文学、书法作品的同时,至今已经有十万余字的书法评论见诸报刊,分析省内知名书法家的作品使他获益匪浅。他觉得,书法家各有所长,自己仍然要加紧学习。

在杨清汀的心目中,书法是自己人文精神的延续,是写心的艺术,它与书法家的心灵轨迹是息息相通的。书法是自己人生中一根精神的拐杖,不会将你摔倒,又像一位好友,无论你贫穷、富贵,永远会跟随在你的身边。

 

纵马扬鞭正当时

——画家杨荫浓

 

杨荫浓是一个十分有个性的画家,同时他又是一个多才多艺的艺术家。

属马的杨荫浓长发过耳,红红的脸膛洋溢着充沛的激情,他虽然已是年过花甲的人了,但一天到晚却马不停蹄地活跃在文化艺术战线上,而且乐此不疲。

杨荫浓对于书画的爱好缘自于父亲和外公。父亲善书法,外公为天水著名书画家张筱辰。杨荫浓深受熏陶及影响,不知不觉间也喜欢涂鸦。上小学时,老师发现他是一棵好苗子,便有意进行培养,杨荫浓对于书画艺术,有着极高的悟性和天赋,经常是老师一点拨,他便心神领会。

杨荫浓尤喜花鸟,他常常被大自然造化出的色彩斑斓的尤物所陶醉。有一次,他灵感突发,激情所至,一幅国画《月季花》便在他笔下竞相绽放。这幅画先后被送到市、省、国家级展出,又被国家选送到当时的民主德国柏林展出,受到了中宣部、教育部的表彰和奖励。杨荫浓是甘肃省第一个代表少年儿童出国参加画展的少年,当时《天水报》编发了消息,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1959年,他还参加了天水地区文教先进人物和全国艺人代表大会,一时间,杨荫浓成了远近闻名的少年画家。

上学到中途,杨荫浓因为家庭困难便参加了工作,在天水高级步兵学校印刷所上班。后来又调到雕漆社,从事工艺美术、设计图案。

在雕漆社,杨荫浓结识了后来毕业于福建工艺美术学院的王一川,两人志同道合,结为伴侣,几十年来,夫妻两人在生活上相敬如宾;在艺术创作上则相互勉励,从作品的立意、构图、运笔、色彩等表现技巧、手法上相互商榷,共同探索,各自取得了不凡的业绩,也是天水目前唯一的一对夫妻书画家。

杨荫浓坚持一手抓美术,一手抓工艺美术,并且都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四十多年来,他设计的各种工艺美术产品图稿达5000余件(种)。曾为第四届中国艺术节创作设计各类漆艺奖牌,不仅中标而且获了奖。和王一川设计的工艺美术产品荣获国家金杯奖,为中国佛教协会“迎宾堂”设计制作的大型漆器座屏受到专家及有关领导高度评价,他所设计创作的漆器,专家称赞其风格“结构合理,构思巧妙,华贵典雅,风格独特”,受到了专家及国内外客商一致好评与欢迎。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