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大地湾奇迹之七:世界上最早的旱作农作物之一——黍

2010-12-27 来源: 浏览量:

 

黍是一种古老的旱作植物,俗称糜子。黍和粟相比,耐旱性更强,对土壤的要求更低,生长期更短,适宜在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的黄土高原生长。正因如此,黍成为甘肃先民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种植的主要的农作物之一。直到今天,仍是甘肃常见的农作物,只不过随着社会发展和新的粮食作物品种的引进,黍由过去人们的主粮变为调剂生活的辅助性粮食,它在粮食作物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减小。不过,在人们日益酗酒的今天,黍可是一种上等的酿酒原料。
     其次,七、八千年前,大地湾先民就已完全过着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并形成村落,农业经济相当发达。在生产活动方面,有打制、磨制的石刀、石铲、石斧等。石刀是收割工具,扁而薄,刃部锋利。石铲是翻土和播种工具,可以装柄。石斧是砍伐工具,大地湾一期房屋修建中使用的大量木材就是通过石斧等来加工使用的。另外,在这一时期的墓葬中发现陪葬的猪下颌骨表明,7800多年前的大地湾人已经饲养家畜。
大地湾发达的农业经济,表明七、八千年前,渭水上游的甘肃东部地区是中国农业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它势必对周边地区产生重大的影响,其中对炎黄文化影响最直接、最大。
    炎黄之一黄帝氏族产生于渭水上游的天水地区。正好与大地湾处于同一地域。黄帝氏族之所以称其为“黄”者,与它发祥地的甘肃黄土高原有关,同样与黄土地的农作物有关。历来学者认为黄帝是农业文明的代表,司马迁说黄帝氏族“播百谷草木”就是证明。所以,黄帝后裔在关中创造出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究其渊源,主要是因为黄帝氏族兴起于甘肃天水地区的大地湾一带,在当时发达的大地湾农业文化的影响下,才逐渐发展成为强大的农业民族,成为中华民族的立国之本。因而,长期以来,中国人崇尚黄色、崇拜黄色,自称为黄帝的后代,均与黄土有关。
     在黄帝氏族受到大地湾农业文明影响的同时,还有一个中介因素,这就是伏羲氏族。伏羲是否真有其人,如同黄帝、炎帝一样,今天看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伏羲作为时代和部落联盟的象征,与大地湾的关系更为密切,而且早于黄帝氏族,与炎黄的父辈属于同一时代。伏羲生于成纪,成纪在今天水市秦安县东北一带,正处于大地湾范围之内。宫玉海先生认为,伏羲生于秦安县东北的莲花镇,即华胥州。莲花镇位于古略阳川水与葫芦河的交汇处,是二水冲击下的“洲”,其地东距大地湾仅13公里。
伏羲,史载他创立八挂,作甲历,定四时,“结绳为网罟(音古,即网),以佃以渔。”这些发明创造对同一地域炎黄的母族蟜氏乃至黄帝氏族无疑具有重大影响。
    这里至今流传着三皇之首伏羲和女娲的传说,天水现存伏羲庙,是全国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庙宇。据《水经注·渭水篇》载,秦安县北山之上曾有女娲祠,考古发现虽不能证实这些传说,但这些传说与大地湾丰富的考古发现处于同一地区,就不能不说它们之间没有任何内在联系了。

后来,在大地湾和伏羲氏族的影响下,黄帝氏族逐渐壮大起来,开始翻越陇山或顺渭水东下,第一站就是今天的宝鸡地区,在那里与炎帝部落相汇合(炎帝神农氏出生在宝鸡境内的繁琐考证,此处从略。),从事农业生产,形成庞大的部落联盟集团,然后继续东进,后来炎黄联手打败蚩尤,终于形成了以农业为基础的炎黄文化。同时也奠定了华夏文明的主干。

由于大地湾处于甘、陕交通要道,汉代时就已经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发达的大地湾农业文化向外传播是必然的,从总的趋势看,随着社会发展,大地湾农业文明越过山势平缓的陇山南段或沿渭水东下,进入关中地区,往西经秦安、甘谷,传入陇右(陇山以西的地区,古代以右为西,大约相当于今天六盘山以西、黄河以东地区)以至河西地区,如进入历史暑期代以后,黍已经在中原地区和河西走廊广泛种植,尤其是汉代戍守边关的战士将黍作为主要作物种植,以补充粮饷就是证明。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