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文化—羲皇故都—抚摸千年城湖

2010-12-26 来源: 浏览量:

一湖碧水千年故事    这天是入冬以来少有的好天气,日出雾散,阳光普照。记者从淮阳县城沿湖东行,放眼万亩城湖,真的是水光潋滟,碧波粼粼。   在东关湖边,记者见到几位老人正在路边扎堆晒太阳,就走过去与他们攀谈。谁知一问年龄,他们都是80多岁的高寿,看上去身体还是那么硬朗。一位姓张的老人比较健谈:“我们几辈人都在这湖边儿住,这里空气好,又没污染,这水有灵气呀!我们村活到八九十岁的多得很。”“这湖从啥时候开始有的?”记者问。“打从我记事起,我就下湖捉鱼摸虾。”“有人祖伏羲的时候就有这湖啦?”“这说不准,反正得有好几千年了……”老人们七嘴八舌。   是的,世世代代,岁岁年年,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守住城湖,守住这片古老而神秘的湖水,守住一湖美丽而丰富的传说,就心满意足了。   相传,6400多年前,伏羲氏率部族沿黄河东下,经陕西、山西,来到宛丘这个地方。他发现宛丘西侧有大片湖水,湖里薄荷葱茏,鱼虾繁多,水鸟飞鸣,就在这里定居建都。水是肌肤,水是血脉。我们的祖先踏水而来,临水而居,才得以繁衍生息。如今其长眠之地———太昊陵,已成为古城的骄傲。   据民国5年(1916年)《淮阳县志》记载,宋时城廓内有小湖3个,位于城南的叫南坛湖,位于城西北的叫柳湖,位于城北的叫北关湖,范围均小,且互不相通,旱时干涸。宋代苏轼寄陈时,曾吟《宛丘二咏》,并附言“宛丘城西柳湖,累年无水……去秋雨雪相仍,湖中春水忽生数尺。”从宋至今只有千年,何以形成偌大湖面?经考证其原因有二:   一因防黄水泛滥浸城,屡次筑堤所致。据旧志记载,宋至民国黄河决口南泛及县境达57次,每次州、府皆大力修筑护城堤,防止黄水入廓。宋天圣年间(1023年至1031年),陈州兵马监督张孜筑堤袁家曲捍水。李世衡知陈州时,筑大堤以防水患,逐渐形成了护城堤轮廓。金大定十一年(1171年)11月,河决王村,泛及境,护城堤外,受黄水淤积。明洪武八年(1375年),河决开封大黄寺堤,蔡河壅塞,漕运不通,知州李子义率民筑堤御之。明隆庆二年(1568年)兵备道傅林命文武官修护城堤。堤外地面则因屡受黄泛泥沙淤积而层层升高,形成外高内低,积水成塘,塘连而成湖。据地质探测,护城大堤复加20层左右,堤外淤土,层次分明,厚度在3米左右。1956年修建北关蔡河桥时,发现桥基西北角距地面3米以下,有一拱券桥洞,考证为古蔡河桥,埋深与堤外黄泛淤层相吻合,堤外若除去淤积层,湖底将与原地面似平。   二因屡次修筑城池所致。据有关史料记载,自唐以后,陈城先后大修过20多次,每次修城,均挖塘取土,城外越挖越低而成湖。   据1981年测量,湖水深在1.5至2.8米,加上湖水面至湖外地面2.2米高,便形成了与湖外地面和城内地面平均差为4.3米环城湖。从东湖回头望去,淮阳城已是湖光天色,雾霭飘渺的水上之城。   一座古城几多传奇     水把生命写进土地,就是江河海湖。她充满了创造,也充满了灵性和传奇。   六千多年的文明变迁,星转斗移,使淮阳这座历史古城拥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     当年,宋代知州张咏深爱龙湖景色,就在湖中的桃花岛上,花34年时间,建造了构筑别致的望雨台。细雨时日,登台远望,水天一色,雾湖蒙蒙,韵味非常,望台烟雨因此成为古陈州“八景”之一。张咏通诗文,博才学,颇有名声,宋真宗时,由寇准引荐,官至工部尚书、礼部尚书,因遭丁谓弹劾出任陈州知州七年。某日,张咏看到了丁谓逐寇准的奏报,恸哭失声,大骂丁谓,不久便郁郁而死,葬于宛丘县。   如今岛上已是碑碣林立。园中堆石为山,凿水为池,多植奇葩芳草,苍松翠柏,曲径迤逦,画廊窈窕,怪石于垂柳之下,藤萝缘长松百尺。大诗人晏殊知陈州时,常在此洗心养性,写诗填词,挥笔写下了《庭莎记》。历代骚人墨客也常来此游览,清人汪思迥的《望台烟雨》赞之:“园僻常宜雨,台高故受烟,溪云笼树密,山翠帐湖妍,不尽陈州胜,因思张咏贤,追攀寻去住,暮蔼隔前川。”   泛舟湖中,有一“舟”行高台,这是著名的七台八景之一———苏亭莲舫,也就是苏辙读书的地方。据《淮阳县志》记载,苏辙生于1039年,死于1112年,嵋山县人,与其兄苏轼同为进士,与其父苏洵、其兄苏轼被誉为“三苏”,共同被后人列入“唐宗八大家”。   北宋年间,苏辙来陈州做教谕。他在《初到陈州》里说:“谋拙身无向,归田久未成,来陈为懒计,传道愧虚名。俎豆终难合,诗书强欲明,斯文吾已试,深恐误诸生”。苏辙游览古陈风光时,渐渐爱上了柳湖风景,便在这块高台上读书作诗,并邀苏轼、张安道、李简夫等人在此吟诗作画。   后人敬仰二苏文才和功绩,便在读书台建亭纪念。明成化六年,知州戴昕重修八角琉璃亭,亭基船形,象征“官海扁舟”。清人丁世禄《苏颍滨读书亭》赞曰:“今古沧桑几变更,数椽依旧属先生。湖经涤砚鱼多黑,亭不藏书月自明。鹤唳但传清露晓,松涛犹带暮烟横。登临咫尺风流远,仰止时深向往情”。   画卦台,亦是城湖中的一景,也就是伏羲曾经画八卦的地方。相传,六千多年前,伏羲在蔡河中钓出一只白龟,就凿池蓄养,经常临池观看,作为他仰观俯察的依据,从而根据龟背的纹路画出了千古流传的八卦。《易经》记载伏羲“仰则观象于天……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清”。   巧合的是,1984年8月,淮阳县东关少年王大娃在画卦台前的湖中钓鱼时,竟也钓上了一只白龟!活生生的现实与古老的传说吻合在一起,使伏羲始画八卦的故事得到了佐证,当时曾在世界易学界引起轰动。后来这只罕见的稀世之宝,于1997年7月份,再由王大娃亲手放归环城湖。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