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中的天水:书写伏羲文化新传奇

2011-11-30 来源: 浏览量:

  “1988年,天水在挖掘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恢复了历史上的公祭伏羲典礼,并开始创办一年一届的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赋予伏羲文化新的含义。”张宏说。

  “对伏羲的缅怀和纪念,还体现在对伏羲贡献的研究方面。”张宏说,在天水有很多人对伏羲文化怀有深厚的感情,对伏羲文化的研究很早就已经开始。“1992年,由天水研究伏羲文化的学者出面在深圳出版《伏羲文化研究专辑》,伏羲文化第一次被正式提出。从此,伏羲文化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传统文化激发创造活力

  2002年,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中心在北京正式成立。同年,“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与甘肃省达成共识,决定共同筹建“中华伏羲文化园”。

  2005年,天水祭祀伏羲典礼升级为甘肃省政府主持。

  2006年,天水祭祀伏羲典礼被国务院公布为首批非物质文物遗产保护名录。同年,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被国际节庆协会评为“中国最具发展力的十大节会”之一和“中国节庆五十强”。

  2010年,伏羲文化学院在天水市挂牌。

  从1988年以来,伏羲文化以其自身强大的内涵在新时代迸发着新的创造活力。

  “祭祀伏羲大典从天水市扩展到周边城市,再从周边城市延伸至全国,如今正在从全国走向国际。”天水伏羲文化节会组委会办公室主任黄啸说,从1988年恢复公祭大典后的20多年里,天水借助公祭大典,打造了一个品牌,并借助这个品牌弘扬了伏羲文化,传承了历史文明,推进了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些年,无论是节会举办的规模还是节会所取得的成果,都说明每年一届的公祭伏羲大典和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已经成为海内外华人朝觐先贤、寻根祭祖的盛会和甘肃省独具特色的重要文化品牌。”

  20多年规模不断增大、内容不断丰富的伏羲旅游文化节所带来的最为直接的变化就是天水逐渐被外界所了解,天水的旅游被推向了全国。

  据了解,近几年里,天水每年接待的游客都在200万人次以上,且仍在以每年超过30%的速度增长,如今,旅游业在天水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攀升。

  与此同时,与伏羲文化相关的文化产业也在逐步发展,2010年5月,人文始祖伏羲第一次以动漫的形式在上海世博会“亮相”,吸引了众多热衷伏羲文化的研究者和爱好者。同年6月,《伏羲文化70问》、《伏羲女娲的故事》、《伏羲古籍录》及《中华人文始祖——伏羲》3D动画宣传片正式发布,成为外界了解伏羲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今年,天水市委、市政府在经过调研的基础上,成立了“天水伏羲文化演艺有限责任公司”,采用政府投资控股,企业出资参股,文艺院团参股的企业合作,实行公司化运作的方式,启动实施了伏羲文化大型旅游版主题舞蹈《一画开天》的创排工作。

  “《一画开天》,是天水伏羲文化品牌从事业到产业的一种标志性转变。”天水伏羲文化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市歌舞团团长吴治中说。

  经过20多年的发展,天水已成为华夏儿女瞻拜“人文始祖”伏羲的圣地、全国研究伏羲文化的中心。而以伏羲文化为引领逐步发展壮大的天水旅游业,也正在以悠久的历史、丰富的资源、鲜明的特色展示出其美好的发展前景。

  做大做强伏羲文化品牌

  当前,文化强国,文化立市,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话题,也成为天水市全市上下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实现产业领先的迫切需要。

  天水市委书记马世忠说,在天水的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无疑是伏羲文化,这一文化特征在全国具有唯一性、独特性,是天水文化最亮丽的名片。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天水文化产业,就必须以弘扬伏羲文化为主线。

  “虽然对于伏羲文化品牌的打造,天水市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要让伏羲文化从一种事业发展成为一种产业,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走。”市文化局局长苏定武说,天水作为西部欠发达城市,受经济发展大环境限制,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认识和投入显得严重不足,文化产业发展经费短缺的问题仍然是制约和影响文化从事业向产业转变的主要瓶颈。

  据介绍,截至2010年,天水市有各类社会文化产业机构1124个,直接从业人员达到10244人。文化产业的总产值达到4.4亿元。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