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楹联

2011-05-17 来源: 浏览量:

到过天水的人大多会注意到这么一个地方——纪信祠,这也就是天水的城隍庙。也许是身处闹市的缘故,这座古色古香的建筑与周围的其它景物相比虽然有些不协调,却又多了一份特立独行的美。“楚逼荥阳时,凭烈士激昂,四百年基开赤帝;神生成纪地,作故乡保障,千万载祜笃黎民”。由邓宝珊先生摹书的这副楹联只用了28个字,就将纪信在汉王刘邦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的主要功绩,连同家乡人民对他的思念,长久地留在了历史的感光片上。在古城天水,类似的楹联可以说遍布于这里的每一处景点。

  文博研究员 胡承祖:天水这个楹联基本上是围绕着。天水的名山、名泉、名胜古迹。和天水的人物来写的。天水楹联就其内容来说,它更贴近天水的实际历史,天水人的实际生活,天水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

  现在,天水的楹联除了民间婚丧嫁娶以及开业庆典之外,多集中在一些风景名胜区。如于右任先生为麦积山所做的“艺并莫高窟,文传庾子山”,霍松林先生为玉泉观三清殿所做的“瑶殿仰三清,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玉泉参道妙,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哈锐先生为张瑞生祠堂所做的“黛色参天有老柏,黄花满地建新祠”,再比如南郭寺杜甫祠堂上的“陇头圆月吟怀朗,蜀道秋风老泪多”等。就是戎马一生的邓宝珊将军也可以称作是楹联高手,除了书写城隍庙的那幅长联之外,他还为甘泉双玉兰堂写下了“万丈光芒传老杜,双柯磊落得芳兰”的句子。

  楹联作为我国一种独有的艺术形式,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甚至更早的时候。但它的真正成熟则是在宋朝早期。北宋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那个时期,不知是谁将门楣之上用作辟邪的桃枝与符咒换上了言简意赅、琅琅上口的对偶句,之后大家便争相效仿,真正的楹联也就这样产生了。其后它便以珠联璧合、词约意丰自产生之日起就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喜爱。据说秦少游就是用“一石击破井中天”妙对苏小妹“双手推开窗前月”的上联之后,步入了自己红烛高照的洞房,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的神来之笔则让一个可怜的“醃豕苗者”,也就是天水人常说的阉匠从此声名大振。中国人对楹联的喜爱就这样慢慢地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以至现在如果谁家的门口没有春联,那它们的年节气氛似乎也就逊色了不少。

  文博研究员 胡承祖:还有些对联写的很通俗,你比如说,过去这个玉泉观,玉泉观的山门外面有个戏台,现在没有了,戏台上有一副对联写得很通俗,这样写的:“要看早些来,大提掇全凭起手;须听完了去,好收场俱在后头”,这个很切合戏台的内容。

  现在担任天水市文联副主席的程凯先生12年前曾经与陈琳合作,对天水的楹联进行整理并出版了《羲皇故里楹联选》。成书之时,甘肃省楹联学会以“羲皇故里文风盛,天水名城雅对多”祝贺,祖籍天水的陕西师大著名学者霍松林先生也亲自作序,从自己小时候“对对子”说到家家户户那一幅必不可少的中堂,在为许多影响极大的楹联不幸遗失而痛感惋惜的同时,也盛赞家乡天水楹联创作的再度繁荣。他甚至在那时候就期待着十年、二十年之后,另一本天水楹联集大成者的问世。

  文博研究员 胡承祖:天水人们所创作的这些楹联作品,除了挽联表示哀悼,婚联表示喜庆,春联表示咱们传统节日的,一种普天同庆的这样一种氛围。另外呢,有的还表示调侃、表示感悟,特别是宗教建筑上面的楹联,往往借助于宗教的相关内容,实际上表达的是对人生的、对时代的,甚至对政治的这样一种感受。

  天水作为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其人文精神实际潜藏于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它也许是陇南书院的琅琅书声,也许是南郭古刹的青灯古佛,某些时候,它还可能就是市井之间一声悠长的吆喝,或者是乡间小道上一个仗剑远行的背影。这里的每一条巷子,每一棵老树,甚至每一座垂花门,都无一不在地见证着这个城市的变迁。天水的楹联似乎也是这样,或者用砖刻、或者是木雕,它们总是于这个城市的一角默默地诉说着人们的祈愿、情感,同时也传递着这个城市特有的意趣。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