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水伯阳:老子西行之路探秘(组图)

2014-08-19 来源:兰州晨报 浏览量:

  向右,从牌坊下穿过。这天,不逢集,小镇有些冷清。虽是中午时分,但行人稀少,车辆寥寥。给我们带路的郭彦龙说,先去找冯金生,他喜欢摄影,在镇上开了家伯阳照相馆。冯金生熟识小镇周围山山水水,了解这里的山水道路;最为难得的是,他酷爱地方文史,这些年写了不少和伯阳有关的文字。找他,想请他谈谈伯阳镇的有关情况。

  小镇的街道不规则,似乎是个巨大的“Z”,牌坊所在的位置就是“Z”下面的收笔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公路改道了。原先公路在小镇南侧,如今公路移到了小镇的北侧。沿着小街慢慢往前,来到了“Z”的上横,这是一条老街,似乎也有些偏僻。先前,小郭和冯金生约定在一座教堂门口会面。等我们到时,他已经在那里等候多时了。

  按照我们的计划,要先赶往附近的柏林观。据说那里是老子西行停留的地方。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唐朝时李唐王朝追认为李姓始祖,其著作《道德经》影响中国数千年。传说,老子晚年骑青牛西行,入流沙,不知所踪。

  冯金生热情好客,邀我们到他家,歇息片刻再上山,盛情难却,只得应允。过一座小桥,沿着水渠而行,浓荫蔽日,很是清凉。这就是复兴村了。这个村子也是伯阳镇所在地,旧时又叫做冯家庄,因为最早本村的居民绝大部分姓冯,故有此名。后来,才改为现在的名字。果然,在村口附近我们看到了一座冯氏祠堂。

  这是一个整洁的小院落,茶早已泡好,桃子也摆好了。天水有句俗语,元龙椒,伯阳桃,下曲葡萄,马跑泉蔬菜。伯阳桃说的就是伯阳镇一带盛产的桃子,当地有一种齐桃,曾上贡朝廷,此桃个大味美,汁液丰盈。不过,这时已经过了吃桃子的时节。好在,他家还藏着点,特地拿出来让我们尝鲜,冰镇的桃子,入口即化,冰凉甜爽,果然不凡。

  “伯阳镇的名字就出自老子。”冯金生说。这个消息让我们很兴奋,看来是不虚此行了。人们都知道,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其实,老子还有一字伯阳,也有人说老子谥伯阳。《文选·应璩〈与满公琰书〉》:“西有伯阳之馆,北有旷野之望。”李善注:“伯阳,即老子也。”

  不管怎么说,伯阳镇的名字和老子有了关联,这有什么秘密呢?

柏林观,坐落在龙头之地,老子曾在此眺望河谷

  复兴村口,有一座古香古色的寺庙——兴复寺,最为难得的是寺内有数株粗大的柏树,这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寺规模不大,只有前后两个院落。这天正好是农历的七月十五,但庙里的香客寥寥无几,有些寂寞。然而,从寺院内粗壮的柏树来看,以前兴复寺的规模很大。据说,以前兴复寺在现址的西边,一处叫庙山的山坡上,后来山体滑坡,将寺院推移到了现在的位置。庙前有戏楼,正对庙门。戏楼是砖木建筑,上下两层。可惜,四壁土坯脱落,屋顶瓦片松散,但结构基本稳定。戏台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康熙年间重修,有梁记为证,老壁画带有明代画风,现在已经很少见了。显然这是个文化底蕴厚重的地方。

  在兴复寺短暂停留后,我们便直奔柏林观。柏林观顾名思义是一处被柏树所包围的道观。传说,老子曾在此修道,是否真有其事呢?

  柏林观在伯阳镇对面的山上,地处渭河之北,路虽不远,但比较难走。去年,渭河发大水将伯阳镇的渭河桥冲垮,新桥正在施工中,要绕一段路,走修宝兰客运专线所架设的便桥。“若不是有这个便桥,就把人害死了,桃子、蔬菜只能眼睁睁看着烂在地里了。”当地村民说。

  出了镇子,顺着公路向东走了三四公里,拐入了河道中,顺着砂石路走上一阵,有一座钢管搭起来的便桥。虽是便桥但却极其坚固,不时能看见重载卡车从桥上经过。过桥,穿过工地的砂石场,有一小村,名叫兴仁村。穿过几条小巷,出村,到山脚下,柏林观便在眼前了。冯金生去找看道观的老人。我们便顺着仅能容一人通行的山道,慢慢向上爬。山路极陡,而且蚊虫甚多,有时甚至要闭上眼睛,用胳膊护着头而行,即便如此也能感觉到蛾子扑面而来。

  走走歇歇,视野也逐渐开阔。二十多分钟后,总算爬到了山顶。渭河在伯阳镇一带拐了好几个弯,最大一个“S”形大弯,就在我们面前了。山在河谷两侧,或虎视,或龙盘。柏林观所在山势,基本呈一条线,好似一个巨龙,将头伸到河谷中喝水。观所在的位置恰好在龙的额头上,民间俗称龙嘴子。而对面山如同一个簸箕,构成了卧虎姿势,两条延伸到河谷中的山梁,就是老虎爪子,似乎是龙猛地到河谷中喝水,老虎被吓了一跳,将虎头缩了回去。

  此时,冯金生和兴仁村的尹裕德也到了山顶。今年80岁的尹裕德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为柏林观的兴建奔走,熟知这座道观的一切。他说,这里的尹氏多是尹喜的后裔。

  据说,柏林观建于唐朝初年。唐贞观五年,在李唐追认祖宗热潮中,兴建了道观。当时,山上已经是柏树森森,故取名为柏林观。兴盛时,柏林观内有老君殿、玉皇殿、三官殿、祖师殿、圣母殿、救苦殿、孤魂殿、财神殿、药王殿等九座大殿。皇帝为此专门下旨给道观万斤铁钟一口,围绕道观修建了城墙,还兴建了戏台、钟楼、鼓楼、城门、山门等建筑。可见,那时柏林观不仅是一座道观,更是一座城堡。沿渭水河谷,走牛背公路,是通往关中的要道。人们推测,修建城墙时,估计到了晚唐时期,吐蕃人袭扰陇山,威逼关中,唐王朝不得不依托陇山防守,保障关中安全。

  山门早已不见踪影了,我们能看到的只是土墙留下门的形状。但这并没降低尹裕德对道观的热情,他一边走一边讲,这里曾是什么殿,那里曾有什么殿。如今柏林观内,最完整的殿堂是三官殿、玉皇阁、奉清宫等宫殿。而在极盛时,这里“八柏三石九座殿”,观内有八株参天古柏,三块形状奇特的石头,其中一块石头像老子,还有一块石头,正中有一个小孔,吹之若喇叭。民国九年,甘肃大地震波及天水,观内殿堂多倒塌,从此一蹶不振。后来,道观再遭浩劫,如今尚留四方清代石碑,还有三块清早期的木质牌匾,其中一块上书“通天教主”四字,为康熙五十九年所写。我们却看不出和老子有多少关系。

  面对我们的疑惑,尹裕德不慌不忙,带着我们来到了奉清宫。奉清宫也叫老君殿,是供奉着老子的地方。那块“通天教主”的康熙木匾就在此。进门是三座塑像,两边则是两座站立的塑像。正中自然是老子的塑像,莲台两边站立的塑像则是尹喜和徐甲的塑像。徐甲就是老子牵牛的道童,后来被老子收为徒弟。民间传说,在柏林观一带,老子与尹喜治水修渠,传道讲经,教化了一方百姓,改变了一地风俗。伯阳柏林观就是当年历史的见证之一。

  这个地方为何会有这样一段传说呢?老子为何会来到这里呢?尹道寺,一座古寺,一段师徒传奇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