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水三岔:抗金名将渭水之滨留遗迹(组图)

2014-08-19 来源:兰州晨报 浏览量:

  义烈传说,一段段的慷慨悲歌

  离开城门,返回小镇中心,小郭说,镇子里还有一座城隍庙。听了这话,我有些吃惊。

  城隍庙的修建,在明清非常盛行,但并不乱修的。有讲究,民间传说,城隍的待遇和城中的一把手待遇相当。也有人说,要在县一级或者相当于县级单位才有城隍庙。难道说,自吴玠、吴璘之后,这里还有什么重大变化。

  这就是三岔厅。厅是古代一个比较特殊的机构。乾隆年间,吴砦城设三岔厅署,为县级建制。于是,人们修筑了各种建筑。

  古城中的老人王孝弟收集整理保存了不少的资料。这些资料见证了古城数百年的风风雨雨。

  王孝弟说,古城东靠秦岭河,西北临渭河,南依靠野鹤山。东西北三面是从陡崖上修建起来的城墙。城墙长104丈,高则为2.2丈到1.8丈不等。下宽1.2丈,上端宽6尺。的确是一座雄城。人们还陆续建了戏楼、水陆寺、娘娘庙、春台观、火神庙、龙王庙等建筑,显示了这座古镇久远的历史文化。

  这里流传着许多抗金故事。吴砦城中有三家人不能不提,他们是吴、阎、秦三姓。吴氏是吴砦城的大姓。据说,他们以前居住在附近的吴砦沟里,后来搬迁到城中。有人说,公元1168年吴璘在汉中去世后,驻守在这里的宋军为了纪念他们的统帅,在秦岭南坡松树沟口建立衣冠冢,立“吴将军之墓”碑。这吴姓想必和吴玠、吴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或许是他们的部将,或许是他们的亲属。而阎、秦两姓则是抗金烈士的后人。阎家祖先阎晋,祖籍南昌,在宋军担任中级军官,据说他和御史秦钜、将军吴瞒,在甘陕交界处抵抗金兵。后来驻守吴砦。谁知一次战斗中敌众我寡,城被攻破,吴瞒阵亡。阎晋、秦钜为义节而自刎。但吴、阎、秦三姓后人则在此地落地生根,守护着一方水土。这些说法是否如此,我们就不得而知了,还有待更多的人士考证探究。

  走进城隍庙,左右是厢房,正面是过厅、大殿。殿堂内供奉着两尊城隍塑像,一座坐像,一座行像。城隍自然就是汉初替刘邦而亡的纪信。庙里有一通碑写得极为精彩:秦邑乃自古敌忾同仇之乡,风俗以慷慨义烈为尚,《诗经·秦风》所歌,史籍所见,里巷所传,其蹈忠奋勇,死志殉身代不乏人……

  一个小镇,千年间,义烈之风,绵绵不绝。这种现象,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