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泰山庙(图文)
天水泰山庙位于秦州天靖山麓,背山面城,襟带罗玉河流。道教以泰山为“群山之首,五岳之宗,天地之神。神灵之府”(《续道藏·搜神记》),敬奉泰山,历史久远。自战国至汉、唐、宋时期,帝王屡次赴泰山封禅,其封号很多。故此,泰山庙遍及全国。凡州府县城近郊之山巅必建泰山庙。
天水泰山庙始建何时无考,最晚也在宋时。据现存清初石碑表明,明代已有建筑存在。清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奉直大夫秦州知州姜光胤重建和修缮了庙宇。嘉庆乙丑年(公元1805年)又进行了修缮。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泰山庙遭兵燹破坏,损失惨重。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进行了修复,任其昌撰碑文记述此事。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部分殿房得以修缮。光绪三十四年至宣统元年(公元1909-1910年),分巡巩秦阶道英璞、恒启、秦州直隶州正堂张珩、赖恩培会同诸乡绅并主持道士温如玉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缮,共修复殿堂12座,增修殿房10余座,又沿庙之东西新建便门两处。是有史以来的最大修复,泰山庙盛况空前。时有正殿、拜阁、十王殿、帅神殿、侯爷庙、城楼、太保殿,钟鼓二楼、炳灵庙、山神土地祠、东西朝房、寝宫、老母宫、三圣宫、三皇宫、朱爷庙一区及库厨山门牌楼等。至清末民初时共有殿堂建筑近30座,60余间,依山建造,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主庙建筑:以坐落在台级之上的悬山顶三开间牌楼为入口,入内有重檐歇山顶城楼。北进建有悬山顶三开间帅神殿,殿身内五架梁六架椽前后出廊步。明间为通道,两次间对称塑帅神。殿两侧搭连而建歇山顶一开间钟鼓二楼。沿通道而入到院中,院北建悬山卷棚顶拜阁三开间。院东西对称建有十王殿各五间,内塑十殿阎王君像及群生因果报应诸像。紧依十王殿南侧建有东西朝房各三间。正殿位于拜阁后,坐北朝南,殿内塑东岳天齐仁圣帝像。大殿东侧建有炳灵公殿一开间,内祀炳灵王,大殿后建有寝宫三开间,再后有老母宫及三皇庙(又称禹王庙)三间,添塑有吕祖柳仙和金龙大王像。另一部分是次庙建筑:主要建筑是朱爷庙。该庙坐落在牌楼下台阶西侧,坐西朝东,山门一开间,入内建有卷棚顶拜阁三开间,阁后建有悬山顶大殿三开间。殿后一处小院,院南建三间配殿,北建单房两间,房后建有灶房两间,院西有库房三间,再西北处有焚纸塔一座。上山道中建一山门,称第一道门。门下西侧建有纸楼。建国后到“文革”期间,泰山庙一直被军队占用。近10余年来,民众自发修缮了唯一遗存的帅神殿、钟鼓楼和拜阁,又于院东西新修了十王殿及单房,并在拜阁和十王殿中塑了像,恢复了部分殿宇格局。成为天水地区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道教文化及民间信仰相融合的宗教胜地,也是一处城市居民和四方游客晨昏休闲、观光旅游的好去处。
天水泰山庙
天水泰山庙
天水泰山庙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