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故里在甘肃武山新考
天水武山
《史记》记载飞将军李广为陇西成纪人。唐王朝建立后,高祖李渊自谓祖籍陇西。于是后代李氏大都以陇西作为其郡望,这就是后世“天下李氏出陇西”的缘由。陇西,作为地域名称指陇山以西地区。陇西郡作为一级行政组织,设置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郡治在今定西临洮一带。因为王朝的更替,历史上陇西县管辖范围、行政驻地多有变化,在今秦安、静宁、天水都曾设过县治。但在古人的诗文中,“陇西”很多时候并非具体确指某县某地,而是泛指今甘肃(黄河以东陇山以西)地区。
《旧唐书·高祖本纪》载:高祖李渊,“其先陇西狄道人”,是凉武昭王李暠七代孙。汉代的陇西郡狄道县就是今天的定西临洮一带。《新唐书·高祖本纪》则以为“陇西成纪人”.汉代的陇西郡成纪县就是今天的天水、秦安一带。新、旧《唐书》对唐高祖李渊祖籍的记载不一致,以致今陇西县、临洮县、秦安县、静宁县都认为自己就是“唐王李氏”的故里。
唐王故里究竟在甘肃省的具体哪个地方?有无一个相对确切的地理位置呢?我们根据甘肃武山当地传说的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墓地,以及当地出土的文物和民间传说,考证唐王李虎曾在今武山、甘谷、秦安一带驻军镇守,死后葬于武山东北面曲里村御碑口(关于文献记载;狄道曲仁里就是指今天武山曲里仁村),这里也就自然成了唐王故里。
1、唐王李虎世系
说到李氏家族与陇西的渊源,当从战国时的李崇算起。《大唐玉牒》所载,战国时,李崇被秦王封为陇西守,李崇生李平瑶。平瑶后为南郡守,封狄道侯,李平瑶生李信。李信封陇西侯,生李超,李超为渔阳太守,生仲翔。《晋书·凉武昭王传》载:仲翔“汉初为将军,讨叛羌于素昌,素昌即狄道也,众寡不敌,死之。仲翔子伯考奔丧,因葬于狄道之东川,遂家焉,世为西州右姓。”李仲翔在讨伐狄道(今定西临洮一带)的羌人时战死,葬于狄道的东川。
李仲翔的儿子李伯考曾为陇西太守,生李尚。李尚为成纪令,因居成纪。李尚的儿子即人称飞将军的西汉名将李广。《史记·李将军列传》载:“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西凉政权的创立者西凉王李暠,《晋书·凉武昭王传》记载:“字玄盛,小字长生,陇西成纪人,姓李氏,汉前将军广之十六世孙也。”李暠死后,儿子李歆嗣位,后来为沮渠蒙逊所灭,李歆的儿子重耳逃往江南,仕宋为汝南郡守,后来又复归于魏,被拜为弘农太守。
李重耳生子李熙,李熙生李天锡,李天赐生李虎,李虎生李昞,李昞生唐高祖李渊。618年,李渊建唐称帝,追尊五世祖李熙为皇高祖,曰宣简公,李天锡为皇曾祖,曰懿王,尊李虎为皇祖,曰景皇帝,庙号太祖,李昞曰元皇帝。
《新唐书·高祖本纪》记载,李熙曾为金门镇将,“戍于武川,因留家焉。熙生天赐,为幢主,天赐生虎”.李熙领豪杰镇守武川,并在武川安家。那么,武川在今天什么地方呢?学术界一般认为在今内蒙古武川县一带。民国甘肃教育厅长李克明的《武山县志稿·宁远县治》记载,今武山因县境内在三国魏时叫武城,内有武城山(今广武山而得名)和武城川(指今山丹河、渭河一带的川区,人们简称为武川)。原因有二:一,从李广“故槐里,徙成纪”开始,到十六世孙凉武昭王李暠,这一支李氏都是在成纪繁衍发展的,而武山县历史上就是成纪的属地范围。二,李唐王朝建立后,李渊将祖父李虎的庙定位太祖庙,唐朝的建立和李虎有直接关系。
李虎(?~551),年轻时曾在北魏大都督贺拔岳手下做事,后跟随贺拔岳入关中平叛,贺拔岳因平叛有功升为关西大行台和关西大都督,后割据关陇,与权臣高欢抗衡。永熙三年(534),在高欢的挑唆下,在平凉(今甘肃平凉西南)被侯莫、陈悦所杀,部众被宇文泰所收,建立了西魏政权。而李虎因战功卓著被提拔为左厢大都督,渭、秦二州刺史,后封为陇西公,进拜太尉,迁右军大都督。《新唐书·高祖本纪》:李虎“与李弼等八人佐周代魏有功,皆为柱国,号八柱国。周闵帝受魏禅,虎已卒,乃追录其功,封唐国公,谥曰襄。襄公生昺,袭封唐公,隋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卒,谥曰仁。仁公生高祖于长安,体有三乳,性宽仁,袭封唐公。”这就是李渊称帝后国号为“唐”来源于祖父唐国公李虎。
2、李虎在武山考证
如果说李熙有可能在今内蒙古武川一带镇守过,并留有后裔在本地,那么李虎后来随贺拔岳入关,并被封为渭、秦二州刺史,后封为陇西公,此后大半生生活于陕甘交界的渭州、秦州一带当无异议,作为陇西郡公,祖籍所在地,死后葬于这一地区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既然李渊自称为陇西人,那么,其祖上应该是在“陇西”这块土地生息繁衍,并有祖坟在此,否则也就不会有世界各地统一的“陇西堂”这一宗族祠堂的出现。而李氏历史上,除了史载的李仲翔在讨伐狄道(今定西临洮一带)的羌人时战死并埋葬于狄道的东川外,其他祖先葬于何处并无确切记载。
根据民国李克明《武山县志稿》和西北师大古籍研究所编《甘肃古迹名胜词典·武山》记载,1950年,在武山县龙泉乡下康村东100米的渭河以北第二台地上发现3个东西排列的土堆墓冢,上世纪50年代曾出土刻有铭文“李虎将军”的宝剑,墓冢,高约3至5米,直径7至11米,底围21至33米,虽历经岁月侵蚀及文革破坏,但在当地人的保护下,依然保存较完好,墓前有御碑口遗址,当地传说中,该墓为“唐王墓”,也就是李虎的墓。墓后一棵唐槐,高近二十米,围圆3米左右,需三个人手拉手方可合围,已有千年的历史。墓旁现有上世纪80年代立的武山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碑。
就在走访该墓地时,发现周围至今还能到捡到唐砖及唐三彩陶器物的碎片。附近村民介绍,过去有一些秦安和天水口音的人在这里盗墓,挖出过塑有九龙的彩罐等。当地民间还有传说,唐高祖李渊就出生在该县曲里村的故事,见武山县志办主任包永庄整理的《武山民间故事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后滨在他的唐史研究李渊专著中也有类同的传说故事。
李虎的墓冢位于今天武山县和甘谷县的交界处。清代《伏羌县志》收录的范安仁《唐景元二帝故里》诗云:“天作朱山渭水雄,发祥应自筑新丰。如何帝业开三百,不及汉高宴沛宫。”朱山在今武山洛门、甘谷磐安南面,与武山县龙泉乡曲里村的李虎墓隔河相望。墓周边十公里内,还散落着大量以李氏为名的村落,如李家曲里、李家坪、大李家沟、小李家沟、李家山、大李家湾、小李家湾,李家庄、李家堡、李家巷村、李家屲、上李庄、下李庄、李家靖湾村、李家墩村等。墓群附近还有“御碑口”的地名。曾经有唐代皇帝的御碑立于墓前,毁于上世纪,御碑口也由此得名。还有和皇家有关的龙泉等地名。
此外,唐代大书法家李邕所书的李思训碑文,记载了李思训担任大将军时,带领大军讨伐叛羌,并“考泊家焉”,即进行考察祭祀活动的事件。1993年,武山县龙泉乡李虎墓附近发现一座衣冠冢,里面发现大量疑似李思训的绘画作品和一枚2.5cmX2.5cm的刻有“武卫将军”的象牙印章,书画作品出土后大都风化损坏,但仍留有个别残品保存在当地人手中,印章也被私人保留,这些文物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本地与李唐之间的渊源关系。
3、李虎为何葬于武山龙泉
(一)地缘关系。汉武帝时,从陇西郡分置天水郡,到西晋时陇西郡只辖四县:襄武、狄道、临洮、首阳,属秦州。北魏时陇西属渭州。北周时,陇西郡仅领襄武(今陇西县东南,武山境内)、渭源2县。唐朝改陇西郡为渭州。《旧唐书》记载李渊为陇西狄道人,《新唐书》说是成纪人,恰恰说明两部书对“陇西”这一地域,而没有确切的范围。这是因为陇西这一地域,原本就是指陇山以西地区;也因为交通、科技的限制,古人对地域的划定一直都不是很明确。史籍中的成纪有时归陇西郡管辖,有时归天水郡管辖,有时又是独立的一个行政区划,或者因朝代更换造成行政区划的变化,使得陇西、天水、成纪三个地区出现相互交叉重叠的现象。而新旧《唐书》关于李渊祖籍在陇西成纪、狄道,恰恰说明李渊祖上,也就是其祖父李虎,主要生活区间可能在狄道和成纪之间,并在此留有后裔和坟茔宗祠。而今天的武山县恰恰就处在历史上的天水、陇西和成纪交界地带,加之建县较迟,武山在不同时期曾分属天水郡和陇西郡管辖,也是古成纪的范围,而李虎所在的西魏时期,陇西的管辖范围也就是今天的陇西县、漳县、武山等,被封为陇西公的李虎死后葬于封地完全有可能。
(二)风水宝地。武山地处渭河上游,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自然条件优越,也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塞。东汉末年,陇右大族隗嚣割据陇上,其行宫就在今武山县洛门镇西汉坪。所以,作为陇西郡公的李虎,把这样一块风水宝地作为军事要地还是官邸别墅,乃至最后的墓葬地,都是可以理解的。
(三)礼仪习俗。《唐会要》卷一《帝号》记载:“太祖皇帝讳虎,武德元年六月二十二日追尊景皇帝,庙号太祖,葬永康陵,在京兆府三原县界。”《新唐书·地理志》:“三原县,永康陵在北十八里。”根据当时的丧葬制度和文化习俗,李虎的永康陵应该是后来迁葬或重建的,不可能是原来的陵墓。南北朝时有归葬的习俗,也就是死后灵柩返乡葬于祖坟的习惯,作为陇西郡主的李虎,其祖先本陇西人,归葬祖籍祖坟更符合礼仪习俗,而不可能孤零零的埋葬于当时战火不断的西安一带。
综上所述,无论迁居成纪的李广,还是后来的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作为成纪李氏一支,李氏后裔在今天的武山一带生存繁衍都有可能,其主要原因是历史地理区域的变迁,加之本地区唐王李虎墓及出土的文物,以及文献记载,还有大量有关唐高祖李渊出生曲里的民间传说等,证明唐王故里就在今甘肃武山。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