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大遗址:见证中华文明起源与发祥(组图)

2015-05-28 来源:甘肃日报 浏览量:

  

  悬泉简牍

 

  甘肃历史文化的亮丽风景

  大遗址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祥地的直接见证,也是构成甘肃文明史迹的主干与精华,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宣传教育价值和旅游展示潜力。我省大遗址主要包括代表华夏文明曙光和源头的大地湾遗址、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遗迹,嘉峪关、玉门关、阳关等重要历史文化关隘,丝绸之路文化线路系列文化遗产,陇东南秦文化遗址区,高台许三湾城及墓群等。这些大遗址规模宏大,历史传承久远,文化积淀深厚,在全国同类遗产中最具典型性、代表性和重要性。大遗址也容易遭受自然与人为的影响与干扰,致使其环境风貌与文物本体遭受多重损毁与病害侵蚀,保护任务十分艰巨。

  长城是甘肃不可移动文物的主要特色和优势之一,甘肃境内长城是我国土质长城的典型代表和重要组成部分,秦、汉、明三代长城西端起点均位于甘肃境内,总长3700公里,分布在省内11个市(州)38个县(市、区),综合而言,是以墙体为主,以壕堑和烽燧(线)等为辅,并兼有关堡、烽火台等设施的综合性军事防御体系。长城资源调查结果表明,甘肃明代长城总长度1738.3公里,居全国之首;秦、汉等时代长城总长度2036公里,居全国第二。明代长城关隘的代表——嘉峪关素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是明代军事工程与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现存关城以内城为主,以黄土夯筑而成,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城高10.7米,总占地面积10.5万平方米。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同意,我省于2011年11月启动实施了嘉峪关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主要包括嘉峪关关城及周边长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建设和遗产地环境整治三项内容。工程建成后,将有效改善嘉峪关长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全面提升遗产监测管理和展示服务水平,带动当地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发展,更好地发挥文化遗产保护的综合效益。工程投资概算20.3亿元,计划于“十二五”期间完成。

  甘肃境内古长城沿线分布有大量的关隘城堡,其中阳关、玉门关遗址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关隘。阳关遗址(包括南湖墓群)位于敦煌城西南70公里的“古董滩”上,因在玉门关之南而得名。面积约550万平方米。早在公元前121年,西汉王朝为抵抗匈奴对边疆的骚扰,经营西域,在河西走廊设置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同时建立了阳关和玉门关。从此,阳关作为通往西域的门户,又是“丝绸之路”的必经关隘,其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自西汉以来,许多王朝都把这里作为军事重地派兵把守。高僧玄奘从印度取经回国,就是东入阳关返回长安的。宋以后,阳关被沙漠掩埋废弃。现存文物遗迹只有墩墩山上的烽火台和南湖墓群。玉门关及长城烽燧遗址位于敦煌市西北90公里的戈壁滩上。玉门关遗址,是西汉玉门都尉治所遗址;长城烽燧,由砂砾石夹芦苇(或红柳)间层叠压筑成,保存最好的一段长约400米,外侧有一条宽6-7米的“天田”,是西汉边境防御设施的组成部分。

  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址

  甘肃境内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遗址、墓葬为数众多,择其要者有:

  许三湾城及墓群 位于张掖市高台县新坝乡许三湾村西南1.5公里处。城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84米,东西宽66米。南墙辟门,门宽约7米,外筑方形瓮城,城门向东,四隅筑角墩,南北残留有马面。城内出土有大量“五铢”“大泉五十”“货泉”“开元通宝”等汉、唐时期的钱币和铜箭头、铜印及错银带钩等文物。墓葬群以城址为中心分城南、城北和五道梁三部分,面积10余平方公里,封土墓达4000余座,分布十分密集。墓葬出土有魏晋时期的彩绘画像砖、模印砖、木牍,前秦时期的木俑、彩绘木板画、牵马俑以及各类陶器、木器和少量丝绸、铜器等。

  大堡子山遗址及墓群 位于陇南市礼县县城东13公里西汉水南、北两岸,为秦国早期秦公墓地。墓地分大堡子山、赵坪、圆顶山等墓区,总面积18平方公里。墓区中心是大堡子山墓区,它以2号墓、3号墓为主,周围有规律地间距5-7米东西向排列中小型墓,面积约6万多平方米。2号、3号墓均为中字形大墓,墓向东向,基本呈南北平行排列,2号墓全长88米,3号墓全长115米。中小型墓均为竖穴土坑墓,其规模、随葬品等较两座大墓简单。该墓区曾遭严重盗掘,随葬品多被劫掠一空。圆顶山3座墓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向均向东,出土随葬品较为丰富,其中青铜器以礼器为主,主要器物组合为鼎、簋、壶、盉、尊等,青铜兵器有戈、剑、镞等。陶器有喇叭口罐、鬲、壶、仿铜陶鼎,玉器主要有玦、环、圭等。其2号墓使用了七鼎六簋形制,并出土有铜柄铁剑和鎏金铜柄铁剑。

  居延遗址位于金塔县和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内,绵延300公里。包括汉代张掖郡居延、肩水两都尉所辖边塞上的烽燧和塞墙等遗址在内的遗址群。金塔县境内主要有大湾城、地湾城和肩水金关三部分。大湾城为汉张掖郡辖肩水都尉治所,分东、西两城,中有黑河流过。地湾城为汉张掖郡辖肩水都尉肩水侯官治所,仅存一鄣。肩水金关现仅存一烽燧。20世纪20年代发现后至今,共获汉代简牍30000多枚,总称“居延汉简”,其内容极其丰富,对研究汉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科技、文化、法律、民族、宗教以及社会生活状况等,发挥着补史、证史的重要作用,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大地湾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大型聚落遗址,位于甘肃东部渭河上游的天水市秦安县五营乡邵店村东侧,遗址分布在葫芦河支流清水河南岸的二、三级阶地和相接的缓山坡上。大地湾最早遗存的年代约为距今7800年左右,最晚年代约为距今4800年,是一处延续时间长达3000年的古文化遗址。大地湾遗址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大考古发现”之一。遗址总面积约360万平方米。在大地湾遗址的发掘中,共清理房屋遗址240座,灶址104个,灰坑和窖穴321个,窑址35个,墓葬79座,壕沟9条;出土陶、石、玉、骨、角、牙、蚌器等在内的各类文物8296件,其中大地湾一期文化的彩陶与两河流域耶莫有陶的彩陶同为迄今为止世界上出现最早的彩陶。大地湾遗址以F901房址为代表的大型建筑占地420平方米,居住面为料疆石和砂石混合而成的类似现代混凝土的地面,既有主室和侧室,又有后室和门前附属建筑及建筑前广场。大地湾遗址的发现对于建立渭河上游史前文化序列、研究黄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产生、发展以及探索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马家塬遗址 位于天水市张家川县木河乡马家塬,面积约80万平方米。该遗址发现于2001年,包括齐家文化遗存和战国墓群两个部分。齐家文化堆积层厚1-3米,发现了横篮纹泥质红陶片和夹砂红陶片,断崖上还发现大量的灰坑和房屋遗迹。墓地由59座墓葬和1座祭祀坑组成,以大型墓葬为中心呈半月形分布。自2006年以来已发掘19座墓葬和1座祭祀坑。墓葬均为阶梯式墓道竖穴偏洞室墓,大中型墓葬均随葬有装饰精美的车辆,出土的随葬品中有大量的金银器、玻璃器和玻璃态材质的器物。该墓地的发现为研究西戎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对全面认识早期秦文化和西戎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价值,2006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麦积山石窟133窟

 

  悠久丰富的丝绸之路文化

  丝绸之路作为独特的文化线路所蕴含的丰厚历史及其所体现出的普遍文化价值一直受到全世界的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经过长期考察和准备后,决定协调沿线各国将丝绸之路整体申报世界遗产。中国的丝绸之路申遗工作涉及河南、陕西、甘肃、新疆、青海、宁夏等6个省区,2007年7月确定甘肃省的11处遗产点进入备选名单,分别是麦积山石窟、武山水帘洞石窟群、炳灵寺石窟、马蹄寺石窟群、瓜州榆林窟、张掖大佛寺、高台骆驼城遗址、瓜州锁阳城遗址、敦煌悬泉置遗址、玉门关遗址、嘉峪关和酒泉两市间的果园——新城墓群。2011年12月,国家文物局在乌鲁木齐召开了丝绸之路跨国系列申遗协商会,明确了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跨国系列申遗的项目名称为“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根据新的申报形势和技术路线要求,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对我国原有申遗备选点进行了评估和论证,确定了新疆、甘肃、陕西、河南等4省区22处遗产点组成的《丝绸之路中国段首批申遗名单》,我省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锁阳城遗址、玉门关遗址、悬泉置遗址等5处遗产点入选。

  麦积山石窟位于天水市东南45公里秦岭山脉西段北麓,窟龛凿于高20-80米、宽200米的垂直崖面上,因山形酷似农家麦垛之状得名,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西秦,历经北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各代增建和重修,现有窟龛221个,泥塑及石雕造像7000余身,壁画1000平方米,尤以北朝泥塑最为著名,素有“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美誉,是我国四大石窟之一。

  炳灵寺石窟 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王台乡小坪村东北2.5公里的小积石山大寺沟中,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为甘肃三大石窟。石窟开凿于西秦,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朝代,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石窟分布在下寺区、洞沟区和上寺区,现存窟龛216个,大小石雕泥塑造像815身,壁画1000余平方米,可移动文物300多件。石窟文物遗存丰富,历史信息浓厚。造像神态各异、惟妙惟肖。壁画精美,赏心悦目。更有西秦建弘元年(公元420年)墨书题记,是我国已知石窟中最早的造窟题记,为国内早期石窟断代提供了标尺。

  锁阳城遗址位于酒泉市瓜州县,是古丝绸之路咽喉要道上的一座古城址。始建于汉代,在唐代为河西重镇——瓜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唐大历十一年(公元776年)陷于吐蕃。宋景佑三年(公元1036年)西夏占领此地,仍名瓜州。元灭西夏,州废;明代更名苦峪城,曾缮治其城,供流寓之哈密卫居之,明末城废。锁阳城是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汉、唐、西夏古城之一,在河西政治、经济、文化及军事诸方面曾起到过非常重要的作用。锁阳城遗址汇集了古城址、古寺院、古墓群、古渠道、古垦区等多种遗迹,集历史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国内少有,尤其是保存基本完整的大量灌溉系统,显示了这一地区古代灌溉农业的发达及其以后沙漠化的进程。

  玉门关遗址位于敦煌市境内,汉武帝时设置,有学者认为是因输入和田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遗址包括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与河仓城(俗称“大方盘城”)两部分。小方盘城为汉代玉门都尉、东汉玉门障尉治所遗迹。河仓城是边防储备粮秣的军需仓库。汉晋时期,玉门关遗址在保护丝绸之路的安全,开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等方面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通过历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批汉简,涉及内容广泛,对研究这一区域汉晋时期的社会历史有着重要的价值。

  悬泉置遗址 位于敦煌市,是丝绸之路上接通中原与西域的重要驿站,总面积22500平方米。悬泉置创建于西汉武帝元鼎年间,到唐代仍在使用,宋代以降逐渐废弃,延续近400年之久。它是中国考古史上第一次发现的汉代至唐代丝绸之路上的具有接待、中转作用的驿站,被评为“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遗址由主体建筑坞堡和坞外附属建筑仓、厩构成。出土汉代简牍35000余枚(其中有字简牍23000余枚),帛书10份,纸质文书10张,墙壁题记1幅,还有铜、铁、漆、木、陶等各种文物3000余件,特别是西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的“使者和中所督察诏书四时月令五十条”简牍,直行隶书,字体工整,保存较好,是研究汉代历律、农技的珍贵资料。悬泉置遗址出土文物内涵丰富,对研究汉代社会历史与这一地区的环境变迁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四坝文化嵌绿松石纹双耳彩陶罐

 

  具有代表性的史前文化遗址

  甘肃境内的史前文化遗址多达7000余处,数量众多,种类繁杂,特征典型,保存完好。以在甘肃境内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命名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主要有大地湾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青铜器时代文化类型,有辛店文化、寺洼文化、四坝文化、沙井文化等,其年代从距今7800年一直延续到距今3000多年前,构成了漫长的发展序列,成为中华民族史前时期发展历程的重要篇章。

  马家窑遗址 位于定西市临洮县城西南10公里处洮河西岸马家窑村南的麻家峪沟口,地处洮河西岸一级台地,面积约9万多平方米。文化层厚0.3-0.5米。文化内涵包括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和寺洼文化等,而以马家窑类型遗存最为丰富。发现有居址、墓地和陶窑。出土陶器以红陶为主,有泥质和夹砂两种。彩陶非常发达,许多器物的口沿、外壁和大口器的里面都画彩,花纹全为黑色。马家窑文化是黄河上游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艺术发展的最高峰。

  齐家坪遗址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排子坪乡园子坪村洮河西岸齐家坪。面积约12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0.5-2米。发现白灰居住面、墓葬、房址和灰坑。遗物以泥质和夹砂红陶为主,少量为灰陶,彩陶少见。还出土有石器、玉器和骨器等,其中一件铜镜是我国目前出土最早的铜镜。

  寺洼遗址位于定西市临洮县衙下镇衙下村,寺洼文化命名地。面积60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米,文化内涵以寺洼文化为主体,兼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以及齐家文化、辛店文化遗存。发现灰层、白灰居住面墓葬。发现并出土有陶器等,马鞍口陶罐是寺洼文化典型器物。寺洼遗址保存较好,内涵丰富,对研究马家窑文化和嬗递、演变有重要价值。

  四坝滩遗址位于张掖市山丹县大沙河东岸的四坝滩川口,四坝文化命名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文化层厚0.5-3米,出土陶器以夹砂粗红陶为主,器表多素面。此外,出土有刀、斧等石器,多打制,部分磨制。四坝滩遗址对研究河西早期青铜文化具有标本意义。

  (文图由甘肃省文物局提供)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