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县牛尾古道:隐匿于斑驳岁月中的茶马古道支线
2015-05-28
来源:兰州晨报
浏览量:
归家途中的牛尾村祖孙
牛尾古道上残存的石阶
牛尾村全貌
隐匿于草丛深处的上石碑
遗留的古栈道孔
“雄狮”镇守牛尾关
水流奔涌的西汉水
杨鑫手指下四川的方向
美丽的乡村意象
牛尾关位于礼县沙金乡牛尾村,地处西汉水下游支流清水江源头之一的沙金河与申家河交汇处,东邻西和,西接宕昌,南连武都,北近岷县,是通往古临洮、羌中及陇蜀的古道要冲。而与其相依存的“牛尾古道”,可追溯到羌人政权“宕昌国”和氐人政权“仇池国”时期,到宋金对峙时期因为“茶马互市”而兴盛,最终成为陇南茶马古道的重要支线。
满山青青的麦苗,金黄的油菜花化成了万顷波涛,用最美妙的色彩欢迎我们的到来
上周末,朋友聚餐,有人点了一道菜:红烧牛尾。我说,你也太抠门,牛尾巴上能有多少肉啊。朋友斜睨我一眼,说不知道了吧?牛尾是牛身上活动最为频繁的部分,富含胶质,多筋骨、少膏脂,因而其肉的味道最为鲜美。结果菜一端上来,一块块码放的牛尾可谓是色泽油润,肉烂汁浓,鲜香醇厚,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吃了两块,偏瘦的地方嫩嫩的,还吃了一块接近牛尾尖的,吃起来很筋道,感觉像很多胶凝在一起,那滋味美不可言。
回到家里,立即百度“牛尾”,搜索这档美食的更多做法,在词条里,忽然跳出了“牛尾古道”,按词条的注释,它就在“礼县沙金乡牛尾村,位于西汉水下游支流清水江源头之一的沙金河与申家河交汇处,东邻西和,西接宕昌,南连武都,北近岷县,是通往古临洮、羌中及陇蜀的古道要冲。”这让记者兴奋不已。随即打电话,向礼县外宣办主任杜东阳咨询牛尾古道的今貌。杜东阳推荐我们去见一个人,县文物局的杨鑫,就是他用了四五年的时间,骑着摩托穿行在崇山峻岭之间,进行艰苦的田野调查,最终让那条即将被世人遗忘的古道脉络又重新变得清晰起来。
4月23日早晨8时,我们从兰州出发,沿巉柳、天定高速疾驶,到天水后出皂郊出口,再沿国道316线前行。再往前,我们将会看到齐寿山,两年前,记者曾写过《天水齐寿山:〈山海经〉上的魅影和西汉水文明之根》的稿件,西汉水自那里发源后,一路潺湲流向礼县,难道此行踏访牛尾古道,它也会和我们一路作伴吗?
还没到齐寿山时,我们已看了分路口,左边驶往陇南,右边的方向便是礼县了。
采访车在山岭之间像是一叶扁舟,而满山青青的麦苗,金黄的油菜花化成了万顷波涛,用最美妙的色彩欢迎我们的到来。
中午12时,我们到了礼县县城,见到了杨鑫。他是四十岁左右的汉子,和久坐办公室的人明显不同,他的脸庞多了一种风霜之色。
为节省时间,匆匆吃过午饭,我们迅速赶往目的地。
出县城向西15公里,便是石桥乡,在那里的斩龙村,记者曾寻访过一块关于王仁裕生平的珍贵石刻《周故少师五公神道碑》。再往前,杨鑫说,我们就要穿越铁笼山的松树峡峡谷了。水势平缓的西汉水由于地势的约束,忽然变得急流翻滚,谷转雷鸣。一入峡谷,天光变得黯淡,心头忽然感受到一股难言的古战场的肃杀之气。在礼县,除了诸葛亮六出祁山外,姜维大战铁笼山恐怕是被当地人谈论得最多最响亮的事件。兵气凝重的铁笼山赫然立在前方,与山脚下的铁索桥相互呼应,顿时让人觉得心生悲怆。
记者问杨鑫,我们要去的牛尾古道与西汉水有关联吗?杨鑫回答,大有关联。牛尾古道的所在位置,正是西汉水支流清水江源头之一的沙金河与申家河交汇之处。
我们的目的地就在一百多公里以外的牛尾村。这一百多公里的盘山路上座座大山相连,一路在曲折回环的山路上向着山顶进发。
通向牛尾这边的三个村子的方向,是下四川的方向
这条路就是208省道的礼武段(礼县——武都),线路几乎和我们要找寻的牛尾古道完全重合。公路边靠里的地方一侧是如刀劈斧削般坚实的巉岩,而另一侧是幽深的谷地。
那是一幅奇异的景象,高高的山峦并不像屏风罗列,而更像是黑色的油泥自上而下奔涌而出,又瞬间凝固。在群山之下的缓坡上,有大片大片的油菜花盛放,将一个静谧的山村包围成了孤屿。由于山大沟深,又全是弯道连连的盘山路,我们的车子只能一路缓行,终于,在一座山顶的平坦开阔之处停了车。
果然,这奇异的山景大有玄机。杨鑫说,你们仔细看看对面山坡上有很多黑色的岩体,那其实是一种地下岩浆从火山中喷出或从地表裂隙中溢出凝结形成的玄武岩。也就是说,对面的山脉在一万年前曾经是一座座喷涌着岩浆的炽热火山。我问杨鑫,此说可有出处?他说,这是以前一位来自瑞典的地质学家途经此地经过实地勘察得出的结论。
座座高大险峻的山峦,相间着春意盎然的山谷,到礼县中坝时,河水不再浑浊了,而变得清澈见底。杨鑫说:“这就是碧玉河。我在网上看到一副对联‘白云山上白云飞云飞山白;碧玉河里碧玉流玉流河碧。’白云山是康县的白云山,碧玉河就是眼前的这条小河了。”
没想到故乡的白云山居然和碧玉河构成了这样的佳对,撰联者哪里来的这个神来之思呢?
按下不表,经过两个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快到目的地沙金乡的牛尾村了,这已然临近宕昌的地界。
停车小憩。记者看到对面山峦的山脊之下有一处台地,油菜花的绿叶黄花之上,隐隐有古堡出露。在群山围护的河坝,坐落着一个小村庄,部分民宅仍是黑瓦泥墙,显得古朴异常。
杨鑫说,你们看到的堡子是明清时的古堡,脚下的村子就是牛尾村。
村落、农田,全部在阳光的温柔里泛着金光,穿流在村落山间的河水,反射着阳光,发出耀眼的亮银色,杨鑫说,那便是申家河与沙金河了。
牛尾村四面环山,沙金河与申家河在这里交汇,然后从山间流出,形成一个不大的河谷地带。河流将谷地一分为二,一边是陡峭的山崖,一边村庄依河而建,小而精致。
在村口,我们在一块指示牌前停了下来,牌子上指示着两个方向,其中一个是申家的方向,另一个是牛尾、沙金、白河三个村子的方向。杨鑫比划着方向说,通向牛尾这边的三个村子的方向,是下四川的方向。
这条路就是曾经的牛尾古道,人们就是通过这条路,去往四川。也就是由这里开始,我们的双脚便真真实实地踏在了牛尾古道之上,我们要用双脚亲自去感知这历经百年的古道,去感知曾经这里队队马帮经过时留下的驮铃声声……
在古时,曾经这里的水势很大,两边的群山下切,峡谷地带根本没有可以行走的平坦的道路,工匠们只能在峭壁之上,依着山势,开凿出一条刚刚供行旅和马帮通行的栈道。
仿佛时空倒转,在这依稀的石阶古道之上,一队马帮正在经过
虽然“牛尾古道”早已被覆压在省道208线礼武段及乡村公路之下。但它还是留下了少量的遗存。我们先去往一处名叫楜梯崖的山崖。从村路上折身上山,然后在藤蔓滋生的山坡上寻找。去看残存的一小段牛尾古道。上至山坡,一块高约半米的石碑在草丛中若隐若现,走近了细看,碑上的文字有些已漫漶不清,很难辨认,好在有专业人士作陪。杨鑫曾写过一篇文章,详细论及这块名为《牛尾关楜梯崖路碑》的由来,它立于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距今已有293年的历史。这块碑碑额正面是浮雕二龙戏珠,并横书“□临西汉”四个大字,“□临”和“西汉”中间又竖书“□□万岁”;碑身边沿缀以卷草云饰。
这块石碑的背后还有一个小故事。“牛尾古道”的建成,既方便了茶马交易,也方便了当地老百姓的往来通行。但至清初,因年久失修,“牛尾古道”钟汤坝(今钟滩坝)至楜梯崖段的道路坍塌,交通受阻,给人们的生活和经商通行带来了极大不便。为此,当地的马帮富户张赟、贾氏夫妇独家捐资,发动众乡民,从清康熙四十九年开始,用了六年的时间重修了这段古道。古道维修完工后,张赟便请人撰文并刻了两块碑碣,用以记录叙述楜梯崖路乃《岷通蜀川》、《泾商通行》的要道,张赟、贾氏夫妇捐资,杨可德、杜国清等众乡民出力重修古道的义举。同时,将这两块石碑分别置于沿河两个地方(习称上、下石碑)。眼前的这座石碑正是当年的上石碑。
顺着石碑旁的羊肠小路,继续向着山崖深处走去。一边是长满丛林的山崖,一边是陡峭的悬崖,崖下便是车来车往的公路。山间本没有小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浅浅的印记,最窄处只能容下一只脚的宽度,我们小心翼翼地紧贴着山崖前行,不敢越过印记,生怕土质松软,石块松动会掉下山崖去。绕过几道弯之后,一个一尺见方的长方形空洞出现在崖壁上,杨鑫说,这便是当年修筑栈道而留下的栈道孔。恰就在栈道孔的下方,人工凿刻过的石级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层层石级间的距离很近,在缝隙中很多野草冒出来,在风中顽强地飘摇。
我们踩着这些历经了几百年但依旧留存下来的石级,一步步慢慢地走下山崖,我们现在踏过的道路,也正是曾经生活在这里,来往于此间的人们所行走的道路。四周安静的只有鸟鸣,和山崖下河水流淌的声音。恍惚间,仿佛时空倒转,在这依稀的石阶古道之上,一队马帮正在经过,马背上驮满了茶叶、粗盐等货物,崖下是奔流的河水,尽管马儿喘着粗气,皮毛因汗水打湿而油光发亮,可牵着马匹的汉子却是神情自若,丝毫不在乎脚下窄窄的栈道,以及有喷珠溅玉的河水。
为什么一条百年古道会有“牛尾”这个奇怪的名字?杨鑫解答了我们的疑惑:据当地群众讲,牛尾古道地处群山之间,是一个天然的关口,古时都叫“牛仪关”,因当时一个名叫牛仪的守关而得名,在方言中,“尾”的读音和“仪”相同,加之关前古道的样貌形似牛尾,时间长了,以讹传讹,关便成了牛尾关,而路也被称为牛尾道。
“白云山”、“碧玉河”,就是因为它们都是陇南茶马古道的地名,而被撰联者信手拈来吧!
按甘肃著名学者祝中熹先生的说法,在汉中与关中之间,自古就有一条绕过秦岭山脉的“陇道”:从汉中出发,先沿着汧水河谷西行,翻越陇山,再经过现在的马鹿、恭门、张家川,至古略阳(今清水县),再经清水河至天水,然后向西南进入礼县铁堂峡,再沿西汉水至盐官、祁山,南入建安河谷(即今之西和河的大弯峡),然后折而东行,逆南坑水(今西和县东河)而上,经十里,又分为两路:一路越过横岭山,进入青羊峡,沿石峡河南下,(今西和石峡镇坦途关双石寺有唐开元二年修建栈道的摩崖石刻一处)进入现在成县的小川,进入康县望子关;或者经过何坝、洛峪,进入大桥,沿着西汉水(今西和县大桥乡鱼洞村西汉水崖壁上有规模较大的古栈道孔群),进入昌河坝,再折而东行,进入康县的窑坪、汉中市的阳平关,就与西南茶马古道联通为一体了。这条道路似乎迂远,但相对平坦。陇坂虽然高峻,车马尚可通行。一旦渡过渭河而进入西汉水流域,则抵达汉中就十分畅顺。战国以前,西北地区与四川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这条“陇道”实现的。
“牛尾古道”则可追溯到羌人政权“宕昌国”和氐人政权“仇池国”时期。“古道”的南北线和东西线可能既是两国的边界线,又是主要交通要道。当时这条“古道”的重要性对于“宕昌”和“仇池”两国来说是可想而知的。“牛尾古道”到宋金对峙时期其重要作用一下子凸显了出来。
当时地处甘青川草原交界的宕昌,是全国最大的茶马互市市场。宕昌羌马在当时的政治、军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宕昌马市的兴衰与马匹交易的数量与质量对南宋军队的战斗力和战争胜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朝廷曾委派名臣张舜民在宕昌钦化禅院兼管茶马交易,绍兴三年(1133年),益置互市于宕昌,故多得奇骏。陇南抗金名将吴璘曾感叹说:“马者,兵之用也。吾宁罢去,不忍一日误国军马。”而羌马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从宕昌赶到西和州,“牛尾古道”便是直线距离最短、最便捷的一条道路。
北宋以来,宕昌马市所买马匹占全国总数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所买战马由宕昌经良恭(今南阳)驿、牛脊(今礼县沙金乡牛尾关)驿到大潭县(今礼县的太塘)城、再由大潭到龙林过西汉水到西和州,由西和经成州、河池(今徽县)越铁山至兴州(今略阳),入兴元(今汉中),转拨内地。到了南宋宋高宗南渡后,在包括现在陇南市的西和、武都、康县、文县在内的川陕边境开设了八个茶马场进行茶马交易。绍兴年间,宋金议和,南宋又在沿边的西和州威远(今西和县城附近)、旧州(今宕昌理川)、岷州胜闾(今岷县闾井)等地设置博买铺,与金人控制的秦陇地区通商贸易,主要是购买战马。
于是具有互补性的“茶马互市”全兴盛起来。而在牛尾关西面的宕昌、舟曲一带是羌藏民族的集聚区域。他们在长期的生活中,养成了喝酥油茶的生活习惯,而且对茶叶需求的迫切性,远远超过了其对绢帛的需求,但那里不产茶。而在内地,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骡马,又供不应求,藏区却产良马。于是藏区出产的骡马、毛皮、药材等和内地出产的茶叶、布匹、盐及日用器皿等等,在内地与藏区的高山深谷间南来北往,流动不息,最终形成了陇南茶马古道的重要支线牛尾古道。
我想,“白云山”、“碧玉河”,就是因为它们都是陇南茶马古道的地名,而被撰联者信手拈来吧!
如今的牛尾村村民的日常生活,已经不再需要通过这蜿蜒在峭壁之上的细长古道了,但留在茶马古道上的探险足迹、铃铛的清响,还有背脚子们“放哨”时高亢的号子,沿途的惊险经历和发生的种种故事,则成了像杨鑫这样的有识之士苦苦寻找的历史文化记忆。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