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 同心共筑“文化丰碑”

2015-09-22 来源:天水日报 浏览量:


 

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惠普民生

  为了全面传承保护全市富集的文化遗产,我市把省上“十三板块”中的“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民族文化传承和古籍整理出版等五大板块”整合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市文物局负责人在谈到我市文物保护时说,文物保护的基本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而目的在于“服务社会、惠及民生”。近年来,我市在文物保护方面,多渠道筹措资金,实施了伏羲庙、胡氏民居、纪信祠、玉泉观、水帘洞、大像山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维修,文物保护基础设施得到大幅度提升。大遗址保护挖掘成效显著,麦积山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秦安王洼、张家川马家源、甘谷毛家坪等大遗址抢救性挖掘保护及考古工作取得新突破,狼叫屲、李崖遗址等4处遗址新增国保单位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工作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再创佳绩。至2014年,全市国家级保护名录由原来的6项增加到8项,省级28项,市级103余项。古籍保护走在全省前列。我市有5部馆藏珍贵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10部古籍入选《甘肃省珍贵古籍名录》。民族文化传承成效显著。大力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挖掘民族服饰、饮食、风俗等文化遗产,突出民族地域特色,融原生态花儿等民族艺术元素为一体,创排了音乐舞蹈史诗《关山月》,张家川回乡风情园一期工程竣工,民族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承保护和开发创新。

2014102712263065779864.jpg

(秦安县兴国镇凤山村)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取得新成效

  “古城镇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掘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历史内涵、文化特色,并在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和开发,对于传承华夏文明、弘扬中华灿烂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省文物局局长马玉萍看来,搭上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这趟快车,全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也将散发出新的魅力。

  “通常来说,一些最能体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特色的老街区往往也是生活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要让老百姓享受到文化遗产保护的成果,一方面可以对这些老街区进行内部改造,使之更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天水遵照‘尊重历史、原样修复’的原则,对枣园巷、三新巷等7条历史文化街区路面进行修缮的同时,还配套建设了供排水、供热、公厕、照明等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让公众参与到整个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使文化遗产整体地、原状地保护在其所属的生活环境中。”马玉萍说,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活态保护”。

  近几年来,我市完成了7条文化街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确定明清古民居院落42处,纳入保护范围院落101处。加强名镇名村保护与管理,启动了秦安县兴国镇凤山村、五营镇邵店村等4个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实施了陇城镇明清街、胡家大庄村古建筑及古民宅庭院保护维修和五营镇邵店村主街道改建工程。秦安陇城镇、麦积街亭村、清水梅江村等9村镇分别被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武山滩歌镇被命名为甘肃省历史文化名镇。

文化产业发展壮大工程稳步推进

  “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甘肃选择什么样的切入点,才能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的目标?我们跟发达省份拼经济、拼人才、拼科技,没太多的出路。可以拼的就是文化、资源、特色。甘肃是文物的集中点、华夏文明的闪光点,发展文化产业是甘肃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撑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三运不止一次地这样阐述强调。我市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大力培育发展文化产业,全市初步形成了以文化旅游、工艺美术、文娱演艺、会展广告、现代传媒、出版发行等为主的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全市两区五县从各自实际出发,谋划实施了一批文化产业项目,清水轩辕文化园一期、张家川回乡风情园一期,天水文化商贸城,黄河雕漆文化产业园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依托天水五大文化和民间工艺、民俗风情,倾力打造了一批特色鲜明、有一定辐射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2013年,泰达印务等6家企业进入全省民营企业30强,黄河雕漆等9家企业列入全省100家骨干文化企业。积极搭建天水市文化产业融资平台,筹备成立天水市文化旅游发展公司。加大对特色文化产品和项目的宣传推介以及招商引资力度,敦促部分大项目落地实施,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呈现良好的发展势态。

文化服务基础建设逐步迈向均等化

  不断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全市共建成文化馆8个,馆舍总面积13975平方米;公共图书馆8个,总建筑面积16667.98平方米,馆藏图书总量100万余册。乡镇综合文化站113个,农家书屋2524个,社区书屋16个;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7个,村级服务点2492个,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基本实现全覆盖。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标准化均等化建设的要求,不断加强全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市文化馆、图书馆新建项目规划选址,2014年,建成村文化室125个,“乡村舞台”963个;农村电影固定放映点示范建设和县区城市影院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秦州区玉泉镇等12个农村固定放映点、张家川等五个县电影放映厅建设进展良好。举办了“全民读书月”、“中国文化遗产日”和关天经济区群众秦腔电视大赛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文化活动,实施了文化下乡进社区、送图书下乡、“政府购买性公益演出”等基层文化服务活动,不断丰富了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

大力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天水现有旅游景区(点)228处,其中国家5A级1处,4A级7处,3A级3处,2A级18处;怎样将天水特色文化资源和丰富的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壮大发展,是全市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紧紧围绕建设特色文化大市的目标和“强化名城意识,打造西部文化旅游高地”的定位,重视加强顶层设计,《天水市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规划纲要》《麦积山大景区建设规划》正在论证编制,指导推进全市文化与旅游深入融合发展。规划建设了清水轩辕文化旅游产业园、甘谷大像山文化旅游主题公园等一批文化旅游产业园项目,提升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着眼于县域历史文化特色,依托陇城镇等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初步打造了一批特色文化旅游景区;多方筹集资金,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开发牧马滩、木门道街亭、姜维墓等先秦与三国历史文化遗迹的文化旅游项目,将其打造成特色文化旅游景区;依托全市“红色教育基地”,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全力落实文化旅游“13346”发展目标体系(1个目标、3个大景区、30个精品景区和特色景区、4个旅游强县强区、60个旅游名镇名村),推进我市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文化品牌打造提升工程亮点纷呈

  以“羲皇故里·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大道朝天·游天水,知天下”和“陇上江南·麦积山5A级景区”为主题形象,着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已成为“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十大节庆”活动之一,2014年公祭伏羲大典暨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荣获“最具国际影响力节庆”奖,天水伏羲庙荣登“2015旅游业最美中国榜”。2014年6月,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申遗成功,麦积山石窟是该路网33个遗产点之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为天水乃至甘肃获得了一个国际品牌。深入开展电视、网络、报刊、新闻和节会营销,冠名开通了兰州——天水麦积山号旅游专列等,多途径、多形式不断增强文化旅游品牌吸引力。积极打造天水“文化软地标”,近年来创排了《麦积圣歌》《一画开天》《大秦文公》等一批文化艺术精品,部分剧目获国家、省级等奖项;编纂了《天水通史》《天水历史文化掠影》《魅力天水》等丛书,创新打造天水特色文化品牌。

相关新闻: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天水:奏响深度融合的文化乐章

 

    天水,因历史文化让外界广为熟知;现在,一场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让其探索出了一条经济不发达地区文化引领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如何精准定位天水在全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版图中的地位呢?天水市委书记王锐给出的答案是:天水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极其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特别是省委、省政府在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一带三区十三板块”的总体布局中,将天水市定位为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陇东南文化历史区的核心区域,充分表明天水特色文化大市建设已经上升到国家和省级战略层面,为促进天水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在甘肃“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获批一年半之际,天水市已然奏响了波澜壮阔的文化交响乐,书写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文化答卷。

    总体思路:打造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全面推进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历史区建设工程

    天水市坚持文化与旅游融合、文化旅游与区域产业开发融合、文化传承创新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融合的原则,依据省上总体规划,结合天水实际,2013年6月制定出台了《天水市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总体方案》,确定了“一长廊”引领、“三园区”支撑、“六工程”推进的总体思路(简称“136”工程),全力打造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全面推进省上提出的以始祖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历史区建设工程。

    “一长廊”:规划建设丝绸之路文化发展带天水百里石窟艺术长廊,打造华夏石窟艺术之都。依托天水独特的石窟艺术资源,以麦积山石窟为核心,以仙人崖、大像山、华盖寺、水帘洞、木梯寺等石窟为节点,着力在保护、开发、利用上下功夫,努力把天水打造成为华夏石窟艺术之都。

    “三园区”:一是规划建设中华始祖文化园,打造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以伏羲文化传承创新为主题,以秦州区西关及北山片区和麦积区三阳川卦台山为重点,整体规划,联动开发,以园促片,辐射周边,带动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努力把天水打造成为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二是规划建设大地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以《大地湾遗址文物保护规划》为基础,积极申报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努力把大地湾遗址打造成为集考古、研究、展示为一体的大遗址保护和文化产业基地,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三是规划建设麦积山文化旅游区,打造中国西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高地。以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为依托,在东柯河—颍川河流域规划建设集旅游集散、温泉度假、养生保健、文化展示交流为一体的麦积山文化旅游区,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城市新区和中国西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高地。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