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振彪】竹语清音,荡涤人间——中国笛文化的前世与今生

2019-04-01 来源:天水新时空 浏览量:

       (王彬/ 文图)近日,天水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民乐教研室主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竹笛专业委员会理事,甘肃省音乐家协会竹笛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天水市秦州区音乐家协会艺术顾问靳振彪在国馥茗文化创意馆举办公益讲座—— 《探寻中华笛乐文化的前世与今生》。本期公益讲堂将由青年笛箫演奏家靳振彪老师引领大家穿越八千年历史,探寻中华笛乐文化的前世与今生~

        笛,横亘华夏大地八千年,接续传承,延绵不绝。中华文明,薪火相传。视为根器者,唯笛而已。天地造物,灵秀于竹。茎直如一,自然中空。截竹为筒,凿孔为笛。其形虽小,有容乃大。吐纳之间,含涵万物。 走指飞花,巧舌如簧。繁似珠玑,令人眼花缭乱;舍繁就简,却能抱朴含真。纵观世间根器,天人交际,摄而归一者唯此无二。

       距今八千年前的贾湖骨笛出土已有二十余年时间,虽然器用之说还有待商榷,但沿袭至今的竹笛却是深深的受着华夏农耕文明的影响,且早已成为华夏民族根植于文脉、亦雅亦俗的国乐根器。

       千年以前的东晋赤子桓伊曾以一曲《梅花三弄》享誉江左。传至近世,虽为琴曲所弄,但音韵之间却依然渗透着竹笛清丽悠远,含蓄高洁的不变品格。古雅之乐,中正平和,舍繁就简,抱朴含真。以梅花“立象”,调之为“三弄”,其气韵悠长,立意高远自不待言。如果说,桓伊与《梅花三弄》所代表的是华人国乐当中含蓄隽永、崇古尚雅的士子之风的话,及至后世,明清以降的南北戏曲则是推动并孕育笛乐文化走向民间、融入世俗的时代风浪。南方昆曲与北方杂剧、梆子相映成趣,孕育并逐渐形成了中国笛乐文化南、北两派曲风,且沿袭至今。故,名曰“曲笛”者,其音清秀隽永,委婉温润;曰“梆笛”者,其音高亢明亮,粗放硬朗。

         靳振彪,音乐学硕士。天水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民乐教研室主任,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竹笛专业委员会理事,甘肃省音乐家协会竹笛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天水市秦州区音乐家协会艺术顾问。兰州葫芦丝巴乌学会艺术顾问。先后师从于兰州战斗歌舞团著名笛子演奏家、教育家朱建忠先生和青年笛子演奏家邢万里教授研习竹笛技艺。其间还曾得到四川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著名演奏家易加义教授和武汉音乐学院向思义教授的悉心指导。曾荣获甘肃省第二届声器乐大赛二等奖;天水师范学院“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称号;原创作品:器乐与人声《苏幕遮.碧云天》曾荣获天水市建市二十周年文艺展演创作与表演双项金奖。近年来一直活跃在省、市民族器乐的舞台上,且有不俗的表现和良好的评价。2011年12月在天水市伏羲庙创办“风雅国乐传习所”,倾心致力于中华国乐的推广和传承,尤其专注于笛、箫、埙文化的专业教学和深入传播。2013年5月在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厅成功举办“清影.竹墨.西北风”个人独奏音乐会。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