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兰州、青海、漳县、成县等地汪氏文化研究会在漳县举行己亥年清明祭祖活动
潺潺漳河水,悠悠怀古情!清明节是中华民族祭祀祖先,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4月5日,在风和日丽、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天水汪氏文化研究会、漳县汪氏文化研究会、青海河湟汪氏文化研究会、成县汪氏宗亲联谊会及来自兰州的汪氏宗亲们相聚在漳县徐家坪汪氏家族墓地举行“陇右汪氏2019(己亥)清明祭祀义武陇右王典礼”活动。
活动得到了甘肃漳县文化和旅游局,漳县漳县三岔文化站,甘肃漳县汪氏文化研究会会长汪小红,定西工贸中专教师、“陇西烟标票据博物馆”馆长汪世丰,陇西陇右王酒业有限公司杨万龙等先生的大力支持。祭祀结束后,天水等各地汪氏文化研究会会员们实地参观了徐家坪汪氏家族墓地,瞻仰了圣明先祖的灵魂归处圣地,倾听了漳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王世珍先生对汪氏家族墓地工作规划。并前往漳县三岔文化站汪治平家查阅了其珍藏的《汪氏族谱》等珍贵资料,在座谈会上,各地宗亲畅所语言、互表亲情,相互对各地汪氏文化的研究、整理工作进行了交流探讨,汪秀锋会长就天水汪氏宗亲研究会成立以来的工作进行了通报,同时倡导加强各地汪氏研究会之间的合作,合力做好各项工作。
活动由漳县汪氏文化研究会会长汪小红主持,典礼开始,宗亲代表举行了敬香、奠酒、奠烧纸钱、聆听《汪氏族歌》、行跪拜礼等礼节。接着,天水秦州区向漳县汪氏研究会赠送了《秦州汪氏族谱》一书。漳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王世珍先生现场致词,天水汪氏文化研究会汪秀锋先生恭读祭文。
漳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王世珍先生致词,对清明时节汪氏显祖表示礼敬,对各地宗亲远赴漳县祭祀先祖的传统情怀表示敬意和问候,他说,漳县汪氏是中国历史上影响很大的家族,依靠显赫的军功,汪氏得以封王封公。汪氏家族历史的研究,不仅在蒙元、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中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民族关系史的研究中也举足轻重。接着,王局长对汪氏家族史进行了阐述,最后他说,我们今天怀念陇右王、纪念陇右王,就是为了弘扬他一心为民,一心为国,顾大局、持大节、重大义的高尚精神,从而增强“民本”思想,增强民族团结、家族和睦,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同时我们要振奋精神,鼓舞斗志,将汪氏文化发扬光大,继往开来!
天水汪氏文化研究会汪秀锋先生恭读祭文。
祭文(天水汪孟禄撰写)
漳县汪氏文化研究会汪小红主持仪式
漳县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王世珍致词
祭祀典礼现场
汪孟禄先生代表天水秦州汪氏向漳县三岔汪氏研究会和青海河湟研究会赠送秦州《汪氏族谱》
祭祀典礼现场
祭祀典礼现场
祭祀典礼现场
祭祀典礼现场
祭祀典礼现场
祭祀典礼现场
祭祀典礼现场
祭祀典礼现场
祭祀典礼现场
祭祀典礼现场
祭祀典礼现场
祭祀典礼现场
祭祀典礼现场
祭祀典礼现场
汪氏家族墓地位于甘肃省漳县城南2.5公里的徐家坪,面积约3 万平方米。该墓地是元代陇右王汪世显及其后裔的墓地。墓葬为带竖井墓道的砖构单室墓,墓室平面方或长方形,顶为八面攒尖式或圆形穹隆形,墓壁嵌模印人物、花卉、鸟兽纹砖。随葬品丰富,以哥窑烧制的青花大碗、玻璃莲花托盏、雕漆供桌、御赐金牌、至元四年铜镜、彩陶侍俑等最为珍贵。汪世显,《元史》有传。据出土墓志、《汪氏族谱》和其他有关记载,从公元1243 年至1616 年间,有汪世显及其后裔14 代200余人葬此地,这是甘肃省一处保存完整、延续时间最长的元、明时期家族墓地。墓葬和出土随葬品为研究元、明时期丧葬制度及其演变提供了完整资料,出土墓志记载补正史之不足,是研究当时政治、军事、社会习俗的重要文字资料。
漳县境内的汪氏家族墓地,是我国截至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元墓葬群,其无与伦比的历史价值令学术界广为关注。国家文物局已将其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甘肃省漳县城南2.5公里的徐家坪,面积约3万平方米,是元代陇右王汪世显及其后裔墓地。墓葬为带竖井墓道的砖构单室墓。墓室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八面攒尖式或圆形穹隆形顶,墓壁嵌模印人物、花卉、鸟兽纹砖。随葬品丰富,以哥窑烧制的青花大碗、玻璃莲花托盏、雕漆供桌、御赐金牌、“至元四年”铜镜、彩陶侍俑等最为珍贵。汪世显《元史》有传。
1972年的一个夏天,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从天而降,雨水从光秃秃的山岭上倾泻而下,汇聚一处,沿漳河咆哮而去。洪水退后,当地正在平田整地的群众在河岸边惊奇地发现一座座被水冲开的坟墓及塌陷的坟坑,在发现许多金银玉器.的同时,也看到了墓穴中一幅幅精美绝伦的砖雕刻画。省文物部门有关人员迅速赶赴当地,专家们得出一个令人震惊的结论:这座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的古墓,是元代陇右王汪世显及其后裔的家族墓地,为我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元墓群。
(青海河湟汪氏文化研究会汪洪福、汪兆福、汪生文、汪生武等宗亲合影)
据《汪氏族谱》及有关资料记载,从公元1243 年汪世显葬此开始,至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止,在370余年内 ,共有墓葬120余座,葬有汪氏家族14代200余人。汪氏家族是元代一个十分显赫的大家族,自元代祖皇帝成吉思汗铁骑进入中原以后,汪世显及其儿孙 们为朝廷效命疆场、屡建战功,一个个获得高官显爵,从汪世显到其曾孙五代, 贯元朝始终,“为官者180余人,其中王者三,公者十”,即著名的“三王十国公”。 埋葬在此的汪氏200余人,不仅在军事上地位显赫,在行政上也位高权重,文官在三品以上者有15人。这种现象在我国封建王朝史上较为罕见,历来是史学家深入研究的课题之一。
当时在有关部门前后3次清理的29座汪氏墓群墓葬中,出土文物735件。墓葬多为平面方形或长方形,单室砖构、竖穴墓道,顶作八面攒尖式或圆形穹窿顶。墓壁镶嵌模制人物、花卉、鸟兽纹等花砖,人物画以“二十四孝”故事内容为主,如“王强卧冰”、“童子闹莲”等传统故事,雕工栩栩如生,继承了宋、金墓室砖雕华丽的风格。
出土随葬品有陶、瓷、金、银、玉、玻璃器、丝织品等,其中彩绘陶俑、木屋、双龙铜镜、玻璃莲花托盏、高足青瓷杯、蒙古民族服饰等极为珍贵,为国内同期墓葬所少见。专家们指出,该处墓葬群不仅成为目前我国发现的最大的元代墓葬群,而且因葬仪丰厚而具有其他元墓不可望及的历史、科学和文化艺术价值,更是研究蒙古族和汉族融洽相处及其演变历史的实证。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