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甘肃,体验文化之旅 (图文)
甘肃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厚,在全国屈指可数,在全球影响巨大。 按照联合国《世界遗产公约》和国家《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甘肃的历史遗产、经典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旅游观光文化等四类资源丰度列全国第五。2013年2月19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甘肃省为全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敦煌学是国际上的显学,有成千上万人在研究。 目前,敦煌莫高窟、万里长城——嘉峪关(部分)、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锁阳城遗址、悬泉置遗址、玉门关遗址等7处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甘肃花儿、甘南藏戏(部分)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甘肃是漫长的丝绸之路历史序列最为完整、遗存比较丰富的路段,也是中国华夏文明、游牧文化外来文化交流融合特征最为明显、风格最为独特的核心区段,有“世界历史的主轴,世界文化的大运河";之美誉。敦煌莫高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天下雄关嘉峪关、道教名山崆峒山、夏河拉卜楞寺等,堪称民族和世界文化的瑰宝。“丝绸之路三千里,华夏文明八千年";是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生动写照,也是对甘肃历史文化地位和特色的最好诠释。甘肃文化总体以丝路文化为主,从旅游角度看,具体可概括为敦煌文化、长城文化、佛教文化、黄河文化、始祖文化、中医药养生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等9类。
敦煌文化——世界的敦煌,人类的敦煌
图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壁画
图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阳关玉门关景区
图为世界文化遗产敦煌悬泉置遗址
敦煌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交汇处,公元前111年设郡,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锁钥";和枢纽城市,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享誉全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被誉为“世界的敦煌";、“人类的敦煌";。敦煌是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等世界四大文化体系的交汇地,是佛教东渐进入中原的第一站,是世界三大宗教的融汇之地。敦煌是世界级文化遗产和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的城市,不仅拥有丰厚独特的世界文化遗产,还拥有以“大漠奇观";著称于世的鸣沙山月牙泉等世界级自然奇观。敦煌莫高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窟寺遗址,是世界上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较为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代表了公元4至14世纪中国佛教艺术的高度成就,是两项符合世界文化遗产全部六项标准的文化遗存之一。20世纪初以来莫高窟藏经洞的发现,以及悬泉置汉代简牍的考古发掘,由此发展出国际东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敦煌学,是世界公认的国际显学。敦煌是丝绸之路上的著名旅游胜地,是中国旅游的一张标志性名片。
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位于敦煌市城东南25公里的鸣沙山下,保存着四世纪到十四世纪的700多个洞窟,有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雕像2415尊,唐宋窟檐木构建筑5座,珍贵文物5.6万件。在我国四大石窟中,莫高窟是开凿最早、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群,有“人类文化珍藏";、“形象历史博物馆";、“世界画廊";之称,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庞大的“世界艺术宝库";。莫高窟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每个洞窟里面都有栩栩如生的塑像、婀娜多姿的飞天、精美绝伦的壁画、构图精巧的花砖,构成了一个充满宗教氛围的佛国世界。整个洞窟一般前为圆塑,而后逐渐淡化为高塑、影塑、壁塑,最后则以壁画为背景,把泥塑和壁画两种艺术融为一体。1987年,敦煌莫高窟作为中国首批候选者获得“世界文化遗产";认定。在收入《世界遗产名录》的981项遗产中,完全符合“世界文化遗产";6条标准的遗存仅有2个,敦煌莫高窟是其中之一。
世界文化遗产玉门关遗址现为敦煌阳关玉门关景区,位于敦煌西南70公里处,始建于汉武帝时期,是丝绸之路上通往西域南道的必经关卡。唐代诗人李白的名句“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王维的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之涣的名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的阳关玉门关正是今天的敦煌阳关玉门关景区,也正是因为《阳关三叠》和《凉州词》的绝世咏唱使阳关玉门关名垂千古。阳关玉门关占有“一夫当关,万人莫开";的险要地势,现存的城垣完整。登上古关,举目远眺,四周沼泽遍布,沟壑纵横,长城蜿蜒,烽燧兀立,胡杨挺拔,泉水碧绿。红柳花红,芦苇摇曳,与古关雄姿交相辉映,使您心驰神往,百感交集,怀古之情,悠然而生。
长城文化——边关防卫的古战场,万里长城的西起点
图为世界文化遗产嘉峪关关城景区
图为世界文化遗产瓜州锁阳城遗址
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途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内蒙古、山西、山西、宁夏、甘肃、青海10个省、市、自治区,大都建在山岭最高处,全长8851.8公里(17703.6华里)以上,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评论长城时说:“中国最有名之工程者,万里长城也。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参观了长城后说:“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在几百年前,万里长城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为中古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约公元前7世纪楚国最早修筑长城,长城修筑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自立、自强、自信、团结统一精神的象征。“不到长城非好汉”,万里长城已经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旅游观光的胜地。
秦、汉、明三代修筑的长城都以甘肃为起点,象一条巨龙,穿越戈壁,翻山越岭,蜿蜒东行。甘肃境内保存的长城总计超过3600公里,占全国现存总量的60%以上,除阳关玉门关外,主要有“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关城、距嘉峪关关城2.5公里的官园、距嘉峪关关城20公里的横沟屯庄、金塔县汉长城、山丹县汉明长城、民勤县汉长城、永昌县汉明长城、景泰县明长城、临洮县秦长城、渭源县秦长城、通渭县秦长城、陇西县秦长城、岷县秦长城等遗址。举凡封建社会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历史事件,北方汉民族与游牧民族的金戈铁马、逐鹿战场方面的军事斗争,都会反映在这些作为边关防卫要地的甘肃长城遗址上。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帝王将相、戍边士卒、骚人墨客、诗词名家,为甘肃省长城内外留下了不朽的边塞诗篇。唐代诗人李白的“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李硕的“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王翰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柳中庸的“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等名句,千载传诵不绝。今天,虽然烽火狼烟不再,但历史边关和烽燧墩台仍令人追思,正如王维《陇西行》诗中描绘:“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嘉峪关(部分),现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嘉峪关景区,包括嘉峪关关城、长城第一墩、悬壁长城、黑山峡等。嘉峪关关城两翼地势险要,南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北是连绵起伏的黑山,被称作“河西第一隘口“”整个关城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五里一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现在的“第一雄关";城楼,建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城墙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14座,关城内建有游击将军府、井亭、文昌阁,东门外建有关帝庙、牌楼、戏楼等。整个建筑布局精良,气势雄浑,建筑精良,显示了古代边关将士的杰出军事才能和劳动人民高超的建筑艺术。嘉峪关关城是明代长城沿线九镇所辖千余个关隘中最雄险的一座,是长城沿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2座关隘之一,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而得名“天下雄关";。“天下第一雄关";、“天下雄关";分别系陕甘总督左宗棠和肃州总兵李廷臣所书。如今登关楼远眺,长城似游龙浮动于浩瀚沙海,若断若续,忽隐忽现。天晴之日,或海市辰楼,或塞上风光,奇特景色,尽收眼底。沿戈壁滩南行,至讨赖河北岸陡壁边,与祁连雪峰隔河相望,就是明代长城西端第一个台墩起点——万里长城第一墩,由明代甘肃镇肃州兵备道李涵筑于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在古代军事报警中起过重要作用。今天,游客参观茫茫戈壁上的万里长城第一墩,仍可凭吊苍凉冷穆的边关历史,遥想当年狼烟四起,鸣炮报警的肃杀之气,还可以欣赏讨赖河绝壁天险,寻捡大漠风雨奇石,领略戈壁的浩瀚风姿。悬壁长城是嘉峪关关城的左翼长城,位于嘉峪关关城北8公里处石关峡北侧的黑山坡上,始建于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顺城墙顶拾级而上,平坦处如履平地,陡峻处如攀绝壁,有诗赞云:“万里长城万里长,叠嶂黑山暗壁悬";。黑山峡位于悬壁长城南侧150米,是长城文化和丝路文化的真正交汇处。置身黑山峡中,可以领略原始荒蛮的自然风貌,感受黑山岩画的古老、多样和神秘。
佛教文化——摄人心魄的佛国世界,绚丽多彩的石窟长廊
图为世界文化遗产天水麦积山石窟壁画
图为世界文化遗产炳灵寺石窟壁画
图为出土几十粒佛舍利及佛牙佛骨的佛教圣殿泾川大云寺王母宫景区
甘肃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史料记载公元前4世纪甘肃的武威、天水就有佛教传入,比一般认为佛教传入内地的时间早了300多年。两汉时,有明确记载大月氏国王的使者口授佛经给秦景宪。此时,甘肃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必经之地,东来西往的高僧在甘肃传播佛教,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融,然后又向内地传播。魏晋南北朝时,五凉政权特别是前凉以佛教为国教,敦煌和凉州成为佛经翻译中心和到洛阳、江南一带传佛高僧的输出地。 这一时期,佛教在甘肃的发展和传播已经由小乘向大乘过渡,佛教宗派也开始出现,而且,佛教石窟和寺庙也在甘肃大量建造,佛教艺术初显其独特的光辉。唐朝时期,甘肃佛教文化进入鼎盛期,敦煌莫高窟等石窟佛教艺术从内容到艺术都有新的创造,达到了高峰。五代、宋、元、明、清时期,藏传佛教在甘肃大发展,不少佛寺改宗为藏传佛教,重塑佛像或壁画重绘,加入密宗元素。
在甘肃境内的大量佛教窟龛,自河西向陇东, 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于“丝绸之路";甘肃黄金段的每一个重要节点上,把当时甘肃境内佛教文化的辉煌,表现得淋漓尽致。 据统计,甘肃境内丝绸之路沿线佛教石窟有70多处,除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外,著名石窟主要有:
1、麦积山石窟。
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始建于十六国后秦时期(公元384—417年),以精美泥塑艺术著称于世,被誉为“东方艺术雕塑陈列馆";,现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保护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水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的一部分。
2、永靖炳林寺石窟。
世界文化遗产,创建于西秦建宏元年(公元420年),现存窟龛196个,造佛像近800身,壁画约900平方米,是保存有国内最早墨书纪年题记的石窟寺.
3、瓜州榆林窟。
被誉为“莫高窟姊妹窟";,开创于隋唐之前,现存完整壁画的洞窟42个,壁画5650平方米,塑像272身,壁画佛神像10826幅。
4、肃南马蹄寺石窟。
建于北凉,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现存窟龛70余个,各类塑(雕)像300余尊,壁画约450平方米,寺中有国内仅有的、古朴稚雅的大型浮雕飞天。
5、祁丰文殊寺石窟。
建于北凉时期(公元401至433年),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现存窟龛100多个,有些壁画内容可弥补敦煌莫高窟之不足。
6、武威天梯山石窟。
被誉为“中国石窟鼻祖";,创建于十六国北凉王沮渠蒙逊时(公元401至432年),现存3层,大小洞窟17处,雕像100多尊,壁画数百平方米,以及北魏、隋、唐、时期的汉、藏写经、初唐画像等珍贵文物。
7、武山水帘洞石窟。
建于十六国时的后秦,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在拉稍寺那陡峭的崖上有一尊释迦牟尼像结痂趺坐于莲花台上,高达40余米,是中国最大的摩崖浮雕。
8、甘谷大像山石窟。
凿于北魏,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甘谷大佛释迦牟尼佛造于盛唐,为石胎泥塑,身高23.3米,腰宽10.4米。
9、庄浪云崖寺石窟。
始建于北魏,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因山崖悬空而得名。其他著名石窟还有:瓜州县东千佛洞、武山县木梯寺石窟、泾川回山王母宫石窟、泾川南石窟寺、庆阳北石窟寺等。
著名佛教寺院主要有:
1、夏河拉卜楞寺。
世界最大的藏学学府、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宗主寺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由第一世嘉木样活佛始建于1709年,藏有各类经卷6万余册,是藏书最多的寺院,是 甘、青川地区最大的藏族宗教和文化中心。节庆及法会有:正月祈祷法会、二月法会、四月“娘乃节、七月法会、九月“禳灾法会";、十月宗喀巴逝世纪念等。
2、泾川大云寺。
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大云寺——王母宫的一部分,历史上是武则天敕令珍藏《大云经》的皇家寺院。1964年,随石函、铜匣、银椁、金棺、琉璃瓶“五重套函";发掘出盛装14枚佛祖真身舍利的金棺、银椁等,被称为当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1969年,大云寺遗址范围内发现北周宝宁寺地宫,再次出土石函、二重鎏金铜函、琉璃瓶供养佛舍利32粒。2012年12月,大云寺遗址内先后两次发现大量窖藏佛像。2013年1月,又在佛像窖藏旁发现宋代龙兴寺地宫1处,第三次出土琉璃瓶盛装佛舍利2000余粒,被认为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大考古发现";。
3、张掖大佛寺。
现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因寺内有中国最大的室内卧佛涅槃像而得名,素称“塞上名刹,佛国胜境";。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公元1098年),寺内安放有国内最大的室内卧佛,也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涅槃像。寺内有世所罕见的明代手书金经,数以千计的馆藏精品文物。
4、山丹大佛寺。
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始建于北魏(公元425年)。内设释迦牟尼讲经说法泥塑坐像一尊,高35米,被海内外佛教界高层人士誉为";天下第一佛“。据考证,为世界室内坐佛之最。
5、武威白塔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元代忽必烈时期(公元1260至1295年)西藏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萨班)与蒙元代表、西路军统帅阔端举行“凉州会谈";的地方,这一历史性的会谈决定了西藏正式成为中国元朝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行政区域,标志着西藏从此纳入了中国版图。
6、碌曲县郎木寺。
素有东方“小瑞士";和香巴拉“小江南";美誉,是安多地区闻名遐迩的大寺院之一。郎木寺镇在2005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最具人气和影响力的“中国魅力名镇";评选活动中脱颖而出,走进了前20名。其他著名佛教寺院还有:永昌圣容寺、武威海藏寺、敦煌雷音寺、张掖木塔寺、天水南郭寺、卓尼禅定寺等。
黄河文化——九曲黄河绕陇原,甘肃黄河风情之旅
图为在兰州百里黄河风情线上陈列的有400多年历史的古代黄河沿岸最古老的提灌工具——黄河水车
图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临夏永靖黄河三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的高峡平湖景观
图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白银景泰黄河石林
黄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黄河全长5494公里,为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河,也是世界第五长流河。黄河之源为卡日曲,出自青海巴颜喀拉山脉各姿各雅山麓,冰封雪覆的高山中涌出的河水,清澈见底,潺潺有声;东流经四川入甘肃,上游穿行在高山峡谷之间,跌荡起伏,湍急回旋,水流依旧清冽;及至河口过宁夏入内蒙古,穿行陕西、山西、河南,流经黄土高原,含沙量大增,水色乃呈深黄,由山东北部而入渤海,登高一望无垠的高原千万条沟壑如同黄土的巨龙,一齐拥入大河的怀抱。 黄河以她柔韧博大的胸怀哺育了黄河文明的先民,吸纳、融合了各地区的文明精华,形成了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中原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等代表性文化,成为早期中华文明的主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脍炙人口的优美诗句,将黄河文明的大气磅礴,质朴与绝代风华,展现无遗。
千万年来,黄河自青海东流,进入甘肃,在长达913公里的黄河干流甘肃段上,形成了黄河第一弯——玛曲壮美奇观和黄河三峡、景泰黄河石林景观。 在甘肃境内的黄河流域,诞生了灿烂辉煌的大地湾、马家窑等彩陶文化和黄河农耕文明,而这片黄土地又赋予了黄河以黄色的容颜。 游客沿着黄河甘肃段一路北上,可以欣赏河水清澈、溪流纵横、草场丰茂的黄河首曲美景; 还可以领略黄河特有的跌宕冲撞、奔腾而来、咆哮而去的大河气度,参观世界文化遗产炳灵寺石窟色泽绚丽的密宗壁画艺术、更能饱览高峡平湖、绝壁万仞的壮观景色,感受世界文化遗产——炳灵寺石窟、还可体验黄河中上游独特的乡风民俗,探究中华民族文明之源,体验羊皮筏子、黄河水车等富有甘肃特色的旅游项目。可以从兰州出发,经过定西,到达平凉、庆阳,欣赏丘陵起伏、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游历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的董志塬,如《我家住在黄土高原》般地体验皮影戏、剪纸、香包、窑洞、秦腔等黄土风情。
始祖文化——华夏文明之源,炎黄子孙之根
图为华夏人文始祖伏羲大典
图为定西陇西天下李氏文化旅游节开幕式现场
图为平凉泾川西王母信俗及祭祀活动
甘肃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曾孕育了中国最古老的创世神话。三皇之首、人文始祖伏羲氏诞生在天水,在此演绎八卦、教化众生,开创中华文明的肇启时代;黄帝诞生在天水轩辕谷;西王母降凡于泾川回中山;周、秦、唐王朝的先祖由此创业兴邦;天下李氏的根在陇西。 木有本而根深叶茂,水有源而源远流长。追本溯源,华夏民族血脉相连。如今,甘肃东部的天水、平凉、庆阳和陇西已成为海内外华夏子孙探寻血脉渊源,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和考察观光游览的寻根朝觐圣地。
民俗文化——走进陇原大地,体验特色风情
图为临夏州人民传唱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甘肃花儿
图为甘南州夏河县展演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甘南藏戏
图为民俗一绝、馨香溢世的庆阳香包
甘肃民俗文化多姿多彩,特色鲜明。目前,甘肃省已有甘肃花儿、甘南藏戏等2项民俗文化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54项民俗文化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最具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有:兰州市的太平鼓、兰州鼓子、苦水高高跷、黄河大水车制作技艺,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的松鸣岩花儿会、临夏砖雕、保安腰刀锻制、东乡擀毡技艺,庆阳市的道情皮影戏、香包刺绣,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拉卜楞寺佛殿音乐“道德尔";、藏族民歌、史诗《格萨尔王传》演唱、舟曲多地舞、卓尼巴郎鼓舞,定西市岷县二郎山的花儿会、洮砚制作技艺,天水市的伏羲祭典、清水道教音乐、武山旋鼓舞、秦安小曲,河西走廊各市、县的河西宝卷、夜光杯雕、凉州贤孝、裕固族民歌、裕固族服饰、敦煌曲子戏、永昌万字灯会,陇南市西和县与礼县的七夕节(当地人叫“巧娘娘节";)、武都高山戏、文县傩舞“池哥昼";,平凉市泾川县的西王母信仰习俗、庄浪县抬阁等。这些民俗文化或以民族、地方特色浓郁见长,或以古老风俗本真性的存留而凸显其价值。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甘肃花儿,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是甘肃临夏、定西、甘南等地区劳动人民表达对理想追求和对幸福生活热爱的一种民族音乐传唱形式,内容丰富多彩,语言生动形象,曲调高昂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特色。演唱形式多样,有独唱、对唱,也有合唱,特别是集体对唱颇具情趣,各由四五位歌手组成的对歌双方,相互间展开风趣、生动的“花儿";对唱,十分吸引人。集体对唱逐渐演变成有相对固定的时间和地点的、各民族自发举行的对歌、赛歌集会的“花儿会";,如临夏州和政县“松鸣岩花儿会";、永靖县“炳灵寺花儿会";、康乐县“莲花山花儿会";、定西市岷县“二郎山花儿会";等。在这些“花儿会";中,影响最大、规模最大的是“莲花山花儿会";,每年农历六月初一到初六,穿着艳丽服装的各族人民从四面八方接踵而来,登山会歌,常聚有数万人,整个花儿会包括拦路、对歌、敬酒、告别等程序,都是在优美的歌声中进行的,从山脚到山顶,从河边到树林,整座莲花山都回荡着悠扬高亢的花儿,被国内外专家誉为“民歌的海洋";,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甘肃临夏“中国花儿之乡";的称号。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甘南藏戏,藏语称“南木特";,即“传记";之意。因在拉卜楞寺首次演出,又称“拉卜楞藏戏";。甘南藏戏的演唱,系说唱形式,具有表演细腻,韵白清晰,绘形绘色,唱腔时而高亢爽朗,时而低缓悲凉等特点,兼具京戏和藏戏之优。将歌舞表演和剧情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最具特色的是“顺步";,即同一侧的臂和足同时朝着一个方向的动作身段,大量运用到各剧中大臣、仪仗队等人物步法表演中,其速度缓慢,动作优雅。剧目主要以民间、佛经、历史故事、古典小说为原本改编而成,具有故事完整、情节曲折、脉络清晰、联想丰富、比喻生动、语言朴实等特点,以及较强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很深的感染力,目前已发展到《达巴旦保》、《智美更登》、《召哇桑姆》、《诺桑王子》、《罗摩衍娜》、《阿德拉茂》、《赤松德赞》、《降魔》、《松赞干布》等9个剧目,形成了丰富完整的艺术表演手法。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