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盛世成和气,日暖神州作瑞霞。
在飞逝的时光里,我们迎来壬寅新春。欣欣向荣的祖国,再展日新月异宏图;踔厉奋发的人民,赓续民族复兴伟业;“建强副中心”的天水,正昂扬阔步“走出新路子”!站在伏羲始祖文化传承创新区建设蓝图前,把心、情、思沉到大文化格局和群众之中去,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方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不负习近平总书记对文艺工作者提出的“五点希望”。打开天水市文联特别推出的“瑞虎迎春——天水市文艺界迎新春主题云上展”,文学、书法、美术、摄影、民间文艺等文艺作品,无不饱含着家国情怀,描绘着温暖画面,记录着幸福点滴,凝聚着文艺工作者的美好祝愿!
乾元启运三阳泰,斗柄回寅万户春。值此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天水市文艺界给全市人民拜年!祝您在新的一年阖家欢乐、幸福安康!
智慧门——画卦之思
文/杨清汀
道通天地有形外
思入风云变态中
——宋·程颢
当人类进入智慧之门的时候,接受了文明的洗礼。
正如伏羲在卦理中昭示的一样,万物无不在变易中,无不含盛衰之理,盈消之道。这是一种规律,这个规律被伏羲第一次发现,人便从万物中脱颖而出,立身于天地之间,有了天地人三才并立的格局。伏羲对人自身的伟大发现,其功绩真可说得上是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同寿。但是,后世的人只知道自己和天地并立,甚至要超过天地,却不愿意去想人毕竟是肉做的,终要成为土灰,所谓“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遂丢掉规律的武器,便出现了许多堂吉诃德式的人物。文明,因之而又蒙尘。
大道告诉我们,人类的灾难常常会出现往复性。我们要说的这个湖泊,在伏羲之后,又经历了一场洪水的劫难。
按一般的说法,伏羲在这里完成了他的许多工作,尤其是画卦工作之后,由风姓部落壮大为太昊部落,便沿着日出的方向东去了。生活问题解决了,教化任务完成了,部落发展壮大了,不仅这湖泊装不下伏羲的智慧和雄心,即使这方圆数百里内的山川湖泽也装不下。他和他的部落是水做的,注定要投入江河,探探海的深浅,寻找日出的居巢。留守的生民们,或许悠然地过了若干年“羲皇上人”的好日子,但又一场灾难,终于把美好的回忆冲走了。无忧无虑的生活也许是一千年,也许是两三千年,这从离三阳川不远具有高度文明的大地湾遗址中可以得到印证。总之,时光如水一般,把伏羲的时代由渭水向东载去。
好时光真快,不知不觉就到了大禹时代。
大禹是个苦命的英雄,他是在父亲鲧治水功用不成,被帝舜殛杀后接任治水的。其时,整个北半球都泡在水里,自然帝舜的九州也不例外。大禹好像是专门为水而生的,哪里有水患,哪里就有他的足迹。他奔波于九州的千山万水间,没有手机和手提电脑,也没有互联网指挥系统,但那江河湖海确被他训服了。现在坐办公室的人可能很难相信他发达的智力和身体,不过事实的确如此。大禹是一个专家型的英雄,他用疏导的治水策略,凭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无私精神,使九州生民免沦为鱼鳖,一排排山河上,自然就有他的丰碑。他曾西至积石山疏导了黄河,也曾从渭河的源头鸟鼠山一路勘查一路寻找问题的下手处,而终于到三阳川湖泊的时候,才下决心要做这个手术。偌大两条河没完没了地奔入,像一个下身不通的人,能不急死人吗?大禹选准了东边的一个峡口,率领老百姓,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开山导流工作。不知经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汤汤渭水终于呼哮着冲出了三阳川湖泊。后来,所凿的那座山,人们就叫它导流山。现在,山边峡谷渭水中,尚有禹王导流的遗迹“铁门坎”,天水十景之一的“渭水秋声”,即指此地。
伟大人物不是在战争中度过,就是在自然灾难中度过。因为考验,才显出他的伟大;因为他有功于老百姓,才把他当英雄看待。上古的帝王首先是个英雄,缺乏救民于水火的英雄能力和责任心,断不可能成为王者,所以老百姓把它们与神明等同。在帝舜后期,大禹的声望似乎远远超过了有杀父之仇的那位王者,而帝舜毫无嫉妒心和恐惧感,反把大禹定成了接班人,这就是所谓古风。
但是,话又说到三阳川,大禹时的那场洪水,至今仍能找到痕迹。如在北山阳坡的高巅,你愿意随便挖一挖,贝类及其他水生物的一些化石,使你惊异之极,浮想联翩;有时,还会碰到大面积的细沙;当然,人类生活遗迹的陶片也会不经意间破土而出。如此,当你遥想五千年前的那场洪水时,便理解伏羲的后代对禹王爷应是何等膜拜了!其实,若你西眺一边的画卦台,东望另一边的导流山时,这上古的两位英雄王者,居然在时光的长河中,都因水的形象凝聚于这个小川道,那又是一种怎样的怀想呢?
大禹之后,北半球像脱了皮的核桃,在漫长的岁月中渐次露出了它的山褶水皱。而三阳川在大禹导流之后,那凶猛的洪水连同许多温柔,都被挟裹得空空荡荡,现出一块盆地,像给上古时代划了一个句号。
大约在先秦时代,三阳川是一处湿地,及至魏晋南北朝时候,川中除少量人居外,仍见大面积的泽池。如前秦的建立者略阳临渭人蒲洪,也就是改了姓的苻坚的爷爷,他的故里就在川中,留下一个叫“蒲家甸子”的村子,老辈人称“蒲洪故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三阳川还有个公社叫“临渭公社”。居民从高低不同的台地大量迁移到川里的时候,应该是唐宋以后的事了。因为川中有水,渭河与葫芦河便是人们繁衍和生息的生命之源。
在渭河与葫芦河入川的中间,有一块很大的台地,叫“樊家城”,据说因西征的樊梨花在此筑城而得名。距“樊家城”数里处,是一座唐代就有的寺院,叫“演营寺”,樊梨花在此演兵布阵。再往前数里,叫“樊家寨子”,已是樊梨花的前营了。而此处与稍东的“蒲洪故里”几乎相连,不远处,就是渭河与葫芦河的交合地带了。大约早在唐代以前,两条河就冲出了一个叫中滩的半岛,恰似三阳川发出一声惊叹,伸出的半截舌头。
湖没了,人们把河流叫做川,如“子在川上曰”就是明证;河流小了乃至干涸了,人们便把故道叫做川,北方山原中多的是。人们对水的生活记忆,就这么顽强地保留了下来。
三阳川不仅有水,而且是两条河流的水,这正是三阳川的诱人处。但是,这个名字是什么时候出现的,谁也说不上。最迟在北宋时就有了这个叫法,因为那时就置有三阳寨。不过,它总与伏羲画卦有关。
明代天水的大文人胡缵宗在他的《卦台记》里曾有这样的说法:“三阳者,朝阳启明,其台荧然;太阳中天,其台宣朗;夕阳返照,其台腾射。”胡缵宗是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的进士,曾历任安庆知府、苏州知府、曲阜知府、山东、河南巡抚。至今镇江的焦山、苏州的虎丘、曲阜的孔林都有他的书迹,在江浙一带他的文名是很大的,备受文征明、沈周、唐寅等吴中才子的推祟,有《鸟鼠山人集》等20多部著作传世。在政治、文化、经济南移之后的西北,正处于人物凋零时期,能出如此一代大儒,实在是西北的一座文化高峰。
胡缵宗是一位与水有缘份的大学者,他在山东、河南的任上,主要任务是治理黄河水患,政绩非常突出。说他是一位出色的水利专家也不为过。他以治水的阅历,开阔的胸襟,宏富的学识,勘舆的卓见,对伏羲画卦有独到的论述。至今,我认为他的《卦台记》是写卦台山最有特色的一篇文章:
成纪之北约三十里曰三阳川,其西北隅有台焉,羲皇画卦处也。
夫成纪,故名地也。汉为郡,唐为州,宋为军,国朝亦为州。然自晋至南北朝,与雍州并称焉。陇坻亘于东,朱圉雄于西,嶓冢屏于前,崆峒望于后;汉起于南,渭衍于北,乃生羲圣。而三阳则渭河纳陇河处也,今为三阳里。三阳云者:朝阳启明,其台光荧;太阳中天,其台宣朗。夕阳返照,其台腾射。卦山俨于南,长山负于北,龙马山集于西,尉迟峡约于东。承渭于上流以资沃,纳陇于下流而纳污。故是台也,前揖卦山,卦山若屏若拱;后俯龙马山,龙马山若围若犄。渭水环乎其北,周道修乎其南,而卦台自西倾南,蜿蜒随渭引漳而来,来至三阳川之东南而止。于其将止也,突出一小山,其出如维,其止如伫。自上视之如缀珠,自下视之如充纩。高可若千丈,广可若千亩。其台层起,俯视之如台之出;其周壁立,仰视之如台之升。故今谓之卦台。
龙马山自西倾北,迤逦约渭截陇而来,至三阳川之西北,而止于其既止也。循渭之滨,若启轩开襟纳台然者,而台与龙马山若相连而实不相连也,盖界以渭矣。
渭水自陇西首阳县鸟鼠山东流,经襄武、獂道、冀三县,乃受荆泉诸水,出岑峡,经新阳川,自西循北,迳东沿洄台下。其溪才容其流,而两岸皆滨山,其水若为台环抱然者。前有新阳下城,下瞰新阳川,后有番城,下瞰三阳川。故登台而望之,视卦山若却若顾,视龙马山若抱若倚,视渭水若环若带,视新阳川若吞若吐,视三阳川若沉若浮,视陇水(即葫芦河)若引,视长山若附。故二山一水之间,其台若坐若盘,而羲皇观天察地于此,画卦于此也。岂天设此以启其神哉?抑地因此以兆其灵哉?夫岂偶然哉?
嗟夫!岷,江之源也;嶓冢,汉之源也;鸟鼠,渭之源也。河出于昆仑,扬于积石,洮出于西倾也,陇出于陇首也,则西北山水皆自陇而之东南,支委繁衍,不有渊源耶?是羲皇之所以毓,而卦爻之所以画也。
郡人相传,台有羲皇遗画,著雪即融,今候之无验。盖居人见诸田畦界址,横直层列卦山之麓,有类于画,雪将融而形益彰,遂指以为先圣灵迹。不知羲皇天生大圣也,务骇人观听而遗是迹,示人以黎丘之幻耶?抑岂居人仰瞻圣皇,不欲见其遗台荆棘也,互为相传耶?然画不在台,今在册矣;亦不在册,今在人矣。
胡缵宗为什么对卦台山感兴趣,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自幼生活在秦安县老家的葫芦河畔,宦海沉浮后,削籍为民,闲居故里,便有时间在三阳川的卦台山周围往复盘桓。不过,他的《卦台记》委实视野宏阔,考稽详实,思精蕴深,在不太长的千言里,颇有俯仰吞吐之气。此外,他还一口气写下了《龙马洞说》和《分心石说》两篇短文,不愧是见过世面的文章大家。
但是,读了胡缵宗的此文,似乎意犹未竟。我总觉得,三阳川的得名,与伏羲64卦中的泰卦有关。“泰”是个吉卦,由三阳(乾)、三阴(坤)组成,是天地交通,阴阳和谐的安泰现象。“泰”是正月,春来了,万物复苏了,天地清和了。三阳开泰,是伏羲心智的大发现,也是老百姓的企盼。“三阳川”,多么富有诗意,蕴含大道,温暖如春的地方啊!不过,老百姓也很固执,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按他们的理解,站在卦台山上望了望,沿川道边上建了三座寺院。这就是东北的早阳寺,东南的正阳寺,正东的晚阳寺,与正西的圣台卦台山恰好在圆形川中形成一个方形的切点。当然,这早、正、晚三阳都是要以卦台山为基点才能观测到的,而与胡缵宗的说法大不一样。再后来,有说三阳川的山形水脉是先天八卦形的,有说三阳川的地形是阴阳太极图形的,也有说卦台山是天心山的,还有的说得更细、更神乎离奇,不一而足。一能生万物,一个大道存焉的地方有许多种解释,谁能管得了?三阳川,奇就奇在这里。
作者简介:
杨清汀,笔名佛石,甘肃天水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库专家,天水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天水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书法作品多次参加中国书协举办的展览,书学论文曾获全国奖,并发表于各专业刊物。出版《金石为开——金岳霖的人生艺术和欧阳中石的艺术人生》《清汀书论》《清汀散文》《行书楷书千字文》等。师承欧阳中石先生,是书法、文学、理论三位一体的学者型书法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