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山武侯祠 孔明六出祁山的历史见证

2011-09-09 来源: 浏览量:

  祁山堡

  祁山堡,因诸葛亮六出祁山而闻名于世。在《三国演义》里称祁山大寨,是诸葛亮的祁山前线指挥部所在地。

  据《水经注》载:“西汉水北,连山秀举,罗峰竞峙,祁山在嶓冢山西七十里许,山上有城,极为严固,昔诸葛亮攻祁山即是城也。汉水经其南,城南三里有诸葛垒,垒之左右,犹丰茂宿草,盖亮所植也”。

  礼县文化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祁山堡并非祁山,而是祁山(今称祁家大山,在西和县北长道镇南侧屏风峡两侧)北侧西汉水边一座小丘堡。这一点,《西和县志》中有明确记载:“西和县北四十里屏风峡,左右两山皆号祁山,《水经注》亦称祁山。庙内有宋郭恩祁山神庙碑记,亦以屏风峡为祁山”。

  祁山堡是依山就势修建的城堡。在东西长达百余里的宽阔川坝中,一峰突起,高数十丈,周围里许,四面如削,高峻挺拔。峰顶浓荫之中,城堡隐约可辨。堡下有按原貌新修的砖城门,高大坚固,入城后一径小道蜿蜒而上,道两旁松柏遮荫。峰顶平坦如坻,宽广约2000平方米,古木森森,浓荫蔽空,朱甍画栋,幽静肃穆。登堡远望,西汉水绕堡滚滚西去,堡北山麓诸葛大军的九寨故垒历历在目,堡南有集驯战马的圈马沟,有孔明试马的上马石,南面遥对的即是岿然屹立的大祁山,东北有当时称卤城的盐官,过卤城则是射杀魏将张郃的木门道和天水关。

  史料称此地“东可进取盐官、天水关,西可攻取陇右,南可退回祁山,回军汉中,确是进可攻,退可守,居民富庶、粮草充裕的军事要塞。”可见祁山堡在当时的重要军事价值。

  保护

  关于祁山武侯祠的历史,在当地史书中都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载。

  据《陇右金石录》辑录的祁山庙碑记载:北宋时,祁山庙(武侯祠),曾建在山脚下,后又建乐楼即戏楼。明代万历七年(1579年),礼县知县里瑁将武侯祠迁建于祁山堡上。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初四为庙会,唱大戏四天四夜。清道光十二年(1932年)河承奉命两河行巡天水道谒武侯祠后,又重修武侯祠与戏楼。祠堂由坐北向南改为坐南向北。文革中武侯祠遭到了破坏,唯诸葛亮塑像因庙宇当粮仓,粮拥塑像,保存完好。1972年新建祁山公社社址时,拆除戏楼。但庙宇的基础基本得到了保存。1980年以后,民间耆老多次组织乡民,对武侯祠尽心修葺。1987年祁山武侯祠被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去武侯祠仅有堡西山门一条路可走,盐蜿蜒曲折的小径盘旋上山,半路有一处三亩左右的小平台,绿树丛中建有一座红墙小庙即该堡的山神庙。上至山顶就到了武侯祠的庙门前。这里有数百平方米的空地,有一种登高望远的豁然开朗之感。朱红色庙门座南朝北,为垂檐一大两小的牌坊门,气势宏伟。庙门的左侧围墙上,有石刻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前后《出师表》碑文镶嵌在大门两边墙上,看着碑文,诸葛亮不忘先帝知遇之恩和为兴复蜀汉夙兴夜寐、鞠躬尽瘁的伟大形象跃然眼前,“三分定鼎明天明道,二表出师为主孤”是其真实的写照。

  明清以来,到祁山武侯祠拜谒观光者甚众,香火旺盛。地方官员,名人贤达留题的诗词书画墨宝甚多。遗憾的是历经战乱,许多已经失散,碑刻已毁。现存的有:根据唐代诗人杜甫咏诸葛亮诗题写的匾。其中有礼县光绪知事雷文渊题写的“名垂宇宙”;民国初年,甘肃省百货局长谢威凤题写的“伯仲伊吕”等。

  据有关专家考证,事实上诸葛亮只在建兴六年和建兴九年两次到达祁山。还有两次接近祁山,两次未到祁山。六出祁山是指诸葛亮晚年北伐战略行动的整体,也是其百折不挠、鞠躬尽瘁精神的象征。(瞿学忠)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