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山武侯祠的由来及演变

2011-09-09 来源: 浏览量: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自出茅庐,辅助刘备,联合东吴抗曹,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紧接着占据荆州,进军西川,夺得汉中,建立了蜀(汉)国。从而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刘备病故后临危授命又辅助刘禅。为巩固蜀汉政权,匡扶汉室,实现国家的统一,南征北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腥风血雨,战火烽烟中,他运筹帷幄,大智大勇,多谋善断,出奇制胜,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指挥才华。诸葛亮治军严谨赏罚分明,严以律己,不徇私情,爱护百姓,宽抚夷戎。这些都深得人心。诸葛亮第五次北伐,出师五丈原,病故军中后,官府祭祀、百姓怀念,甚至敌对的魏国群臣也追思不已。《襄阳记》记载:“亮初亡,所在各地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于道陌之上。”据章映阁《诸葛亮新传》索引的史料记载,“百姓巷祭”、“戎夷野祀”,先是在沔阳为诸葛亮立庙。南北朝时,凡诸葛亮出师过的地方先后都修建了祭祀诸葛亮的庙宇。礼县研究祁山文史的一些文章都说祁山武侯祠建于南北朝。祁山是诸葛亮北伐的战略要地,从当时各地建立武侯祠的时间分析,那时在祁山建立武侯祠是可能的,但迄今未能找到历史依据。

  《陇右金石录》辑录的祁山庙碑记载:北宋时,祁山庙(武侯祠),曾建在山脚下,后又建乐楼即戏楼。明代万历七年(1579年),礼县知县里瑁见武侯祠迁建于祁山堡上。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初四为庙会,唱大戏四天四夜。清道光十二年(1932年)河承奉命两河行巡天水道谒武侯祠后,又重修武侯祠与戏楼。祠堂由坐北向南改为坐南向北。文革中武侯祠遭到了破坏、唯诸葛亮塑像因庙宇当粮仓,粮拥塑像,保存完好。1972年新建祁山公社社址时,拆除戏楼。但庙宇的基础基本得到了保存。1980年以后,民间耆老多次组织乡民,对武侯祠尽心修葺。1987年祁山武侯祠被批准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个总要的转变。从此,武侯祠的保护建设纳入了县上文化建设的范畴。

  去武侯祠仅有堡西山门一条路可走,盐蜿蜒曲折的小径盘旋上山,半路有一处三亩左右的小平台,绿树丛中建有一座红墙小庙即该堡的山神庙。上至山顶就到了武侯祠的庙门前。这里有数百平方米的空地,有一种登高望远的豁然开朗之感。朱红色庙门座南朝北,为垂檐一大两小的牌坊门,气势宏伟。庙门的左侧围墙上,有石刻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二表是诸葛亮匡扶汉室,进行北伐的决心和意志的概括反映。游人到此,大多要停留诵读,有的还留影以示纪念。

  步入庙门,进入前殿庭院,院内有数株千年古柏。院中有一个花园,园内遍种月季花,竞相开放。前殿即武侯祠的祠堂,殿宇为三间硬三顶神厅,后接三间悬三顶大殿。诸葛亮神像庄严高大,手执羽扇,端坐正视,仪态自若,栩栩如生。院内的东西廓房是新塑的数十员蜀国战将,威风凛凛,正视前方,好似整装待命。祠堂左右有月门可进入关羽殿,殿内有蜀国大将关羽的英武塑像。后院是起佛殿,两厢有十余间僧侣之舍。

  明清以来,到祁山武侯祠拜谒观光者甚众,香火旺盛。地方官员,名人贤达留题的诗词书画墨宝甚多。遗憾的是历经战乱,许多已经失散,碑刻已毁。现存的有:根据唐代诗人杜甫咏诸葛亮诗题写的匾。其中有礼县光绪知事雷文渊题写的“名垂宇宙”;民国初年,甘肃省百货局长谢威凤题写的“伯仲伊吕”等。还有1972年礼县县长许以栗赠自画《孔明传》长卷。据调查已毁的碑刻最重要的是《西河礼县分界碑》、《祁山修庙碑》、《重修桥记》。明清两代题写的祁山诗文多散见于民国《礼县志》和《西河县志》中。著名的题诗,有清代著名诗人宋婉,御史郑鹏、郑国仕、郑存仁,胡明善,清代礼县知事雷文渊、房思哲、徐作霖等人的诗。

  1982年以后,在加快经济发展,重视旅游产业的开发中,县政府先后对祁山武侯祠进行了数次较大规模的修葺。为便于旅游观光,修了公路,硬化了路面,重修了山门,进行了大规模绿化,载植了柏树、杏树、桃树达4万余株。与此同时堡顶的庙宇还通了电,电机抽水也上了山。为武侯祠文物管护人员修建了住房。如今的祁山武侯祠修葺一新,树木茂盛,景色秀丽,年旅游人数过万,已成为陇南著名的旅游胜地。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