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秦州-品味三国文化----天水关
天水关因为诸葛亮智收姜维而名传天下。天水关,位于今甘肃省天水市西50公里的天水镇之北铁堂峡出口处。西距祁山堡20公里,西北距冀县(今甘谷东)百余公里。关东北紧接天堑铁堂峡。关西北连接要隘木门道古道。西南有滚滚西汉水,绵绵汉阳川,巍巍屏风峡,滔滔建安水。再南下过同谷,穿河池,越略阳可直入汉中,下蜀川。故天水关是自上和冀县通往祁山的重要关口。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春,诸葛亮采取声东击西之策,势如破竹,一举攻占祁山。曹魏朝野很为震惊,魏主曹睿慌了手脚,唯恐诸葛亮奇兵一举直入,东进关中,直取中原,御驾自洛阳而来,自坐镇长安督军,急令调遣各路兵马,雎进陇上,抵御蜀师翻陇入关。但两凉兵马与蜀军相遇一交锋,早被蜀兵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迫被魏军撤兵南安之西。南安太守慌忙弃城东逃。陇西太守也龟缩孤城不敢出战。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军民都反叛魏国而响应蜀汉诸葛亮。天水太守马遵适逢陪同雍州刺史郭淮出行南安巡按,途中听到诸葛亮已奇取祁山,并率兵东进,直逼天水雄关而来,便慌忙星夜弃天水郡向东逃奔上城紧闭城门,坚壁固守,拒不出战。诸葛亮调遣各路兵马,合围天水关。当时曹魏镇守天水关的将领是太守马遵其属下参军,中郎将姜维。姜维字伯约,天水冀县人,羌族。父亲姜炯,曾任天水郡功曹。在羌戎叛乱时,姜炯以护卫郡太守,死在战场上。姜维自幼和母亲生活在一起,对母亲魏为孝敬。颇受儒家思想熏淘,为信义厚德,忠勤于事,思虑精密,武功高强。熟练兵法,勇猛过人,智勇双全,才德兼备。郡太守赐姜维任朗将,参与天水郡的军事。姜维识破了诸葛亮的诈城之策,使诸葛亮深为尝识。遂决定自率兵攻取天水关,设法智收姜维,做他北伐曹魏,完成统一大业的臂膀,他周密部署作战方案,调动兵力,寻找战机,采用离间计陷姜维于绝境。又在围攻天水关城的同时,秘密遗兵攻破冀城,救出姜维母及姜维妻室,以攻心战,促使姜维归服。
马遵、郭淮逃上,闭门坚守。姜维败走上,马遵认为姜维本为人,疑其是投蜀后前来诈城攻取上,紧闭城门拒不让入。姜维慌逃才家冀城,而冀城已被蜀兵攻占。姜维走投无路,不由得仰首对天长叹。诸葛亮飞书劝降姜维。姜维在进退维谷之际,被诸葛亮惜才爱紧,兴复汉室,统一祖国,以城霸业的伟大志向所感动,从此弃魏投蜀,追随诸葛亮,放命与蜀汉政权,并在诸葛亮自身后成为蜀汉政权的主要军事统帅。诸葛亮在向后主刘禅的上疏中,高度评价姜维曰:“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甚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知也。其人凉州上土也。”继而又说:“姜伯约甚至于军事,既有胆义,深解兵意。此人心存汉室,才兼于人……”后来姜维升迁为中监军,征西将军,右监军辅汉将军,平襄侯、录尚书事。费去世后,姜维掌握蜀汉军政大权,曾为“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以成霸业”之大计九伐中原,对蜀汉政权的稳定和延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蜀汉后期政权中,官官专权,后主昏庸,贪图享乐,不管朝政。经济渐衰,国力虚弱。加上连年运兵,钱粮兵源艰难耗大,虽有胜仗,但因长途征战,运粮艰难,多因粮草不济而退兵,最终也难以换回蜀汉灭亡的危运。
天水关,周时西垂地,秦人以祥地,即春秋时犬丘西所。秦属县地,汉属秦州,不久废弃,改设赤砂镇。后唐长兴三年(923年)于赤砂镇复置旧天水县,领赤砂、染坊、夕阳、南台、铁务五镇,后县废。宋代又重新设置,南宋绍兴初年,天水为金所占,金设立南北两个天水县,此地为南天水县。后为宋收复,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改属成州所辖。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父升为天水军,管辖天水至卤城一线,南宋抗金名将吴磷曾于天水军以西一线筑起十二连城,开凿出地网,抗击金兵南下进范。嘉定九年(公元1216年)移治于今天水市秦城区所在之地,这里仍属其所辖境。元初这里归属成州。明代,这里称天水里。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改属秦州直隶州管辖。民国至今一直称小天水镇或天水。天水关旧关城在今镇北。曾毁于宋、金交战兵火之中。(王彦俊)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