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人尚武精神初探
“秦之俗,大抵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
——朱熹《朱子诗传》
偏居一隅:夹缝中求生存
周孝王时期,西垂首领大骆庶长子非子因畜马有功,被封为周朝的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后来大骆一族被西戎所灭,西戎尽占其地。周宣王时,历经秦仲(战死)和庄公两代的艰苦征伐,方才收复祖地西垂。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因宠褒姒烽火戏诸侯,被西戎杀死于骊山下。周平王继位后,慑于犬戎之威,决意东迁洛邑以避其锋,尽管秦襄公因护迁有功,始封秦为诸侯,但周平王也只给其开具了一张空头支票:“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纵有王权特许,秦人仍免不了要用几代人的生命去征伐,收复岐、丰之地。
追忆早期秦人的历史,不难看出,秦人的发展史基本上就是一部充满血泪的战争史。这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政治环境有着深刻的关系。秦人最初所在的礼县西汉水河谷地带,北为长江、黄河两流域的分水岭,山峦起伏绵延数百里,西、南皆为岷峨群峰所围绕。虽然发展空间小,但境内气候温润,土地肥沃,物产丰饶,水草丰茂,畜牧业发达,易守难攻,是为军事要地,故屡被周边戎狄部族窥视,争执不断,战乱频繁。
尚武之风:鲜血铸就梦想
偏居一隅不为周王室所倚重,反被当做抵御西戎侵犯的排头兵,亦被中原文化所排斥,视为“虎狼”。内,困于空间狭小,难以长远发展,不被中原文化所接纳;外,戎狄虎视眈眈,仅有的立足之地也朝不保夕,战火连绵。夹缝中的秦人只能将一切屈辱和梦想埋在心底,镇定思痛,用无数的生命铸就了坚忍的灵魂。
长期和西戎战争,戎狄强悍的民风对秦人产生了深刻影响,故有“秦杂戎狄之俗”。秦人上至国君下至平民皆视死如归,他们上马即战,下马为农,全民皆兵,异常勇猛。乃至秦仲为收复祖地西垂,战死疆场。《韩非子·初见秦》中描述道:“秦人闻战,顿足徒裼,犯白刃,蹈炉炭,断死于前者,皆是也。是故秦军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所挡未尝不破。”若是血液中缺乏这种“赳赳老秦,共赴国难”的精神,秦人恐难以有立锥之地,更何谈收复西垂故地、横扫六国。
正是艰苦卓绝的环境和外在的侵扰排斥,将秦人推入战争的长河。为生存,他们凭着轻死重义、坚韧不拔、同仇敌忾的尚武精神,经过一次次主动的或被动的学习,一次次成功的或不成功的浴血奋战,东向关中,跃马中原,最终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华夏。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