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抗疫题材的散文《迎春花燃烧在岁末的掌心》一文获奖谈后疫情时代散文写作
沉重而神圣的使命担当:用文字暴发、积淀抗疫中命运与共、生生不息的信念和力量
——由抗疫题材的散文《迎春花燃烧在岁末的掌心》一文获奖谈后疫情时代散文写作
杨俊•甘肃人民广播电台天水驻站记者
抗疫题材的散文《迎春花燃烧在岁末的掌心》一文获奖了,我个人表示祝贺!因为这是一篇“文章合为时而著”,是凝聚了作者心血、别出机枢的佳构妙文。较之以往作者创作中可能由于经常创作赋体的原因免不了在行文中遣词造句和用典略嫌晦涩的那些文章篇目,此文有所不同。李茏同志这篇文章文风格沉郁、平实又不失散文的优美,整体上清新优雅,凝练而充满美感,“内心真我”情感的语言表达,保持了作者“笔锋常带情感”(梁启超语)的一贯风格,此文获奖也能说得上是实至名归。文章欣赏是一种在阅读中强调个人独特感受的审美过程,我自然不应该将自己的看法强加于人,因为毕竟在这上面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我在这里只就散文《迎春花燃烧在岁末的掌心》获奖后,引发的我对抗疫文学的几点感受和思考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一、“文章合为时而著”是我国自诗经以来就确立的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
唐朝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响亮地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时而著”的“时”,即时代之意也。“为时而著”,对于读书人而言,它意味着自己对时代的一种关注,对现实社会的一种关切,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和使命。
所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不仅是白居易个人的创作主张,也代表了中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心系百姓、关注现实、服务国家社会的优良传统。“文章合为时而著”既是古训,又是历代文人富于历史使命感的一种集中概括,归根结底,这是中国自诗经以来就确立的现实主义传统。中国自周代就设立采诗之官,目的就是通过诗歌以了解民生疾苦、为政得失。文艺的具有补察时政的这一传统,被后代的具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继承下来,自觉地把自身的文艺活动投入到广义的社会治理当中。实际上,不仅仅是白居易本人,历代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无不把自己的文学创作与伦理道德、社会治理紧密联系在一起。“文以明道”“文以载道”,是像韩愈、柳宗元、周敦颐这样正统诗文作者的文学信念;“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不关风化体,纵好也枉然”,是冯梦龙、高则诚这样的通俗文学作者所秉持的信条。在近代产生广泛影响的梁启超曾经说过:“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尚矜炼。至是(办《新民丛报》)自解放,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梁启超这种“笔锋常带情感”的文章影响了当时乃至后世许多学者。古往今来,做到“为时而著”的虽不乏其人,但可以肯定地说,更多的是虽有“为时而著”之心,却未必有真正的“为时而著”之“文”。作为新时代的文艺与社会科学工作者,就更应当接续这个优良的传统,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树立高远的理想追求和深沉的家国情怀,把个人的艺术追求、学术理想同人民福祉、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努力做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有贡献的艺术家和学问家。
二、用伟大的抗疫精神滋养文学创作
2021年9月8日,习近平就伟大抗疫精神讲进行了深刻阐述。他说,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伟大抗疫精神,同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特质禀赋和文化基因一脉相承,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的传承和发展,是中国精神的生动诠释,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使之转化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
我们的文学家艺术家为全国人民的众志成城而振奋,为抗疫英雄在一个特别困难时期展现出来的感天动地的悲壮精神去大书特书,全国老中青三代作家艺术家第一时间用诗歌、绘画、书法、戏曲、音乐、小品、漫画各种艺术形式积极投身抗疫主题的文艺创作中,其间产生了抗疫文艺表达了我们对生命远去的痛惜和悲悯;让深陷疫情重围的同胞看到希望,看到十四亿同胞在他们身后筑起的铜墙铁壁,坚定了大家活下去、战胜灾难的力量,让他们看到他们不是孤立无援的;文艺给我们激战前方的医护人员以精神和人文的关怀;让不在疫区中心、宅在家中的广大人民群众摆脱焦虑和孤独。一句话,抗疫文艺特别是抗疫文学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和衷共济、爱好和平的道义担当,抗疫文艺凝聚着抗疫中苦难和抗争的精神力量。
三、时代赋予了艺术家抗疫文学的历史使命
1.用自己最真诚的艺术,给抗疫留下一个悲壮抗争的激越画卷。
2021年,就在一年一度的中国传统春节来临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武汉三镇、荆楚大地。眼见我们的同胞被病毒侵袭、伤害,我们的医护人员、子弟兵像战争中冒着炮火前进那样,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潮水般地一批又一批奋不顾身地投入前方,救死扶伤。他们是和平年代真正的英雄,他们平凡而伟大,每一位中国人为抗疫英雄们的壮举而感动。全国的不少文学家艺术家在云端、线上和各种媒介开辟了抗疫第二战场。作为人民大众的一员,文艺工作者这个时候是一个真切的关怀者,一个满怀着悲悯之心的书写者,一个坚定不移的战斗者,用文学的语言、油画的色彩、国画的线条、音乐的旋律,用自己最真诚的艺术,给一个特殊的历史时刻留下一个民族悲壮抗争的激越画卷。
2.抗疫文艺激发起我们克服困难的力量。
在苦难中孕育的文学艺术作品是人类精神史上最珍贵的文化遗产。同困难作斗争,是物质的角力,也是精神的对垒。大道不孤,大爱无疆。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唯有精神上站得住、站得稳,一个民族才能在历史洪流中屹立不倒、挺立潮头。苦难和抗争中暴发、积淀的生生不息的信念、力量,永远是中华民族最为深沉的历史记忆,一笔永志不忘的精神遗产。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我们的音乐家用《义勇军进行曲》 《黄河大合唱》等号角般的昂扬旋律,唤起了中华民族不惜牺牲,“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坚定信念。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在20世纪世纪六十年代,在国家困难时期, 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一批洋溢着英雄主义气概的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激起我们克服困难的力量。现在正处在冲破疫情长夜、期待黎明熹微光芒的艰难时刻,我们的文艺,就是穿透云层在迎春的嘹亮号角。是啊,如果一个文学家艺术家此刻面对自己同胞骨肉的生死危亡而无动于衷,恐怕他已经完全有负于自己所选择的这个崇高的事业了。
三、抗疫文艺需要精品
古人有句话,“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目前,这场新冠疫情远未结束,疫情防控工作任重道远。我们旗帜鲜明反对个别貌似深刻,其实肤浅的“思想”和无端的怀疑主义的作品,反对那些甚至是完全虚假的信息,涣散、消解生死危难之际万众一心战胜困难精神的作品,也反对极少数人用过于煽情的笔调消费公众的苦难,刻意显示自己高人一头的存在的拼凑。梁启超对此认为,“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人要活下去,生命要继续。这就是生活的最坚实的逻辑!我们要以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心怀民瘼疾苦,心忧天下苍生,痛悼那些远去的生命,万众一心凝聚起我们战胜病毒的信心和力量,要尽最大的努力遵循艺术规律,全身心投入创作,拒绝任何粗制滥造。现实期待出现痛苦升华后有思想深邃、深刻反思的有精神力度的作品,让我们的后代永远记得2020年2021年中国大地曾经经历过的苦难和抗争。
从以上这个意义上而言,抗疫散文《迎春花燃烧在岁末的掌心》的创作,基于一种抗疫现实的人文关怀,是我们目前社会中人们精神世界非常需要的正能量。也许这篇文章写作技巧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撇开文章的艺术性不谈,光是文章的立意,就让我们倍感亲切。这样的创作,我们只嫌其少,不嫌其多。我更将散文《迎春花燃烧在岁末的掌心》的写作自觉,看作是我们抗疫必将取得胜利的宏大叙事的一个小小的音符,看作是文艺工作者“我们生逢盛世,我们重任在肩”伟大时代精神其中一个小小的剖面……漫漫的冬日终将过去,春天的脚步已然响起。在文章的最后,我用散文《迎春花燃烧在岁末的掌心》里的文字结尾:
“迎春花,用删繁就简的黄色,彰显英雄的王者之气,低调不显奢华,在落寞中充满关切和温情。黄色的花瓣恰似清晰又模糊的蝶影,在日光盘旋的魅影中盘桓,几多苍茫,为尘世留下几许金色华年。筛选出的万千圣洁的花瓣,争先恐后,纷纷张扬春天的旌旗,弥漫春天里,回味无穷的幽香。”
“迎春花开了,春天已经露头,我们的金色年华才真正开始,属于我们的世纪才刚刚展现,腊尽春来的世界已经全然不同”。
~~~~~~~~~~~~~~~~~~~~~~~~~~~~~~~~~~~~~~~~~~~~~~~~~~~~~~~~~~
李茏、新媒体人。曾从事地质工作、广告策划、编辑等工作,全国古琴学会会员,某机构刊物主编和网站主编。
中国当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地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2014年现代诗歌《蝴蝶与玫瑰》荣获由中华散文网、《诗潮》杂志社、华夏博学国际文交流中心主办、世界诗人大会中国办事处协办的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一等奖。《东方散文》签约作家。2021年8月散文《迎春花开在岁末的掌心》荣获第三届国际东方散文评选一等奖。诗歌《野棉花》入选《2014年中外诗歌散文精品集》(作家出版社)。
曾为第一作者出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词典》(第一作者李茏,中国社会出版社),与友人合著《帝国噩梦:美国“911”恐怖事件纪实》(第二作者李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印行的著作有《天水市家庭教育读本》;结集《玫瑰与蝴蝶》《美丽的星空》等。在报刊发表古琴、书法、诗歌、散文及论文三十余篇。研究和关注的方向为诗歌民族形式发展的现代化前景。2017年中国人民大学书画高研班毕业。国家一级美术师(书法)(人社部颁证)、天水书画研究院法人、驻会副院长。中国东方诗书画研究院副院长。
书法幼承家学,早年打下了较为全面的国学底子。他的祖父燕京大学反学院毕业的李江辉为开笔。其祖父李江辉早年在南开中学求学时,主笔南开中学校刊。商务印书馆出版李江辉翻译的罗曼·罗兰的戏剧《孟德斯邦夫人》至今无出其右。在南开中学现代文学研究会长因留学日本,李江辉继任会长,期间与比他高一年级的原会长周恩来学长因此有过交集。
李茏书法自唐人柳诚悬《神策军碑》入手,《十七帖》朝夕揣摩,不离案头,首取气息,于《平复帖》油油然似有会心。李茏书法取法甚高,书趣不随常人,每每有言,书法自有唐而后,余也昏聩,懵懵焉茫然不知所云尔。擅草书,独重唐孙虔礼,往往参以篆隶。书法研习中追求溯本求源,笔法独心折于秦早期文字《放马滩秦简》。
李茏的书法曾得到海内明公段成桂、杨明臣、王镛、聂成文、王友谊、陈振镰、郑晓华、李松等大家点评,并得到广泛赞誉。国学大师霍松林先生生前收藏李茏作品,认为李茏的书法作品虬角峥嵘,规矩守成中有纵意之势,坚持不懈,必可名家。
中国书协副主席周志高先生评价其作品,“山阴道上、云锦天外”。北京师范大学导师、书画大家林浩湖先生评价道:“甘肃的李茏以书法见长,临池数十载,取法孙过庭书谱,用笔醇厚、洒脱,常在使转中见妙趣。”海上韩天衡先生点评其作品,认为:“通脱率真,春云出岫”。
2002年参加文化部“全国首届西部大开发书画摄影大赛” 书法获优秀奖。2017年书法作品选入美国集邮协会“世界艺术名书法”。书法用印有“墨华仙馆主人”、“兰雪轩”“唯道集虚”“大吉”“方轩”“方壶生”“瓠斋”“川马龙”“武城酒侯”“云在青天水在瓶” “杏花春雨江南”“如观秋水”等。
他是传统文化弘扬者。为了弘扬中国国学文化,曾经编辑出版国学经典、经历无数不眠之夜、参与编著有《毛评二十四史》《孙子兵法》《帝王治国策》等大型书籍。
并收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文选》《后汉书》《杜诗详注》《唐诗三百首》《西游后记》《三国演义》《古文观止》等中华善本古籍编目的木刻雕版古籍。他,是一位质朴的家庭教育专家,为天水市文明办编辑印行的《天水市家庭教育读本》,至今仍然在使用。
他是一位国学践行者!在天水市他团结一批志同道合的同道,开办有学院教授授课和社会各界襄赞的传统文化公益讲座“雅悟课堂”。他还带头讲了四讲。
他是一位文化活动的积极推动者,曾经多次承头组织和参与大型的文化雅集、传统节日活动和书画策展活动(如:天水文艺迎新春雅集、创办和组织天水市首届祭月典礼、秦安刘坪乡十里桃花源“三生三世十里桃花”。
连续两年主笔撰写天水市各界人士祭祀至圣先师孔子祭文、承头举办全国古琴名家祭拜伏羲音乐演奏会;主导完成《东方散文》全国百名作家走进天水采风活动。他是公益书画教育的传播者、推动者。曾经参与社会各界及其学校、乡村、企业襄赞公益和捐助的书画艺术活动千余场。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