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武山散文创作的现状与出路
新世纪以来,武山文学创作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不同程度地在提高,但阶段性的总结却一直没有真正开展,这不免造成了一种总体把握上的缺憾与不足。《渭水新韵》和《人文武山》的出版,无疑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是武山文化界的一件大事。
近年来,武山的散文作者辛勤耕耘,潜心创作,发表了一批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优秀散文作品。由于材料收集的局限性,对新世纪以来武山作者在全国刊发的散文作品情况掌握不详,只能按照此两本书的作品来罗列。武山的散文创作最明显的一个缺陷就是在国家级刊物上刊发的散文作品不是很多。换句话说,我们的散文作者虽然在数量上直线上升,但仅仅还是局限于天水这个小天地,没有能把散文作品的影响播散到全省甚至全国。
《人文武山》的出版是武山散文创作的一次全面总结,是有着其深刻的历史渊源与文化背景的。武山的历史文献中,散文名篇如裴慎之的《水帘洞的神话与诗情》、陈田贵的《白方掌》、赵紹岭的《故乡的小路》、包永庄的《古堡小记》、漆子扬的《漫话滩歌五千年》等,则更早更具影响力且离武山地域文化溯及力更近了!在武山的散文创作历史上,与时事紧紧依附的传统从来没有中断。散文这一文学体裁,在散文家心中,不仅仅是反映自我世界的手段,它还具有倾情于社会民生的折射功能。散文家们认定,散文是最便捷的文本体裁,最拥有受众的宣言书,它能担当起个体的情绪宣泄与公众的情绪激发。《人文武山》一书可以说汇聚人文力量,强化知识支撑,使武山成为更高境界的精神家园;而散文作者们在这么一种文化背景中,既是影响者、教育者,又是受影响者、受教育者,一大批优秀的散文篇章,正是作者们在此情此景下的真实心声。
在武山散文作者群体中,活跃着好几位卓越的文化播种者与传承人,他们的作用,不是某些刊物与栏目可以替代的。我们往往陷入一个误区,认为文学作品的推出是某某刊物或某某报刊某某栏目的功绩,其实错了!载体仅仅是一片土壤,重要的是耕耘的人。在这几位播种者与传承人中,有的为武山文化上下求索,筚路蓝缕,穷其所有精力,把十几或几十年的时光都倾注在这片土地上。《天水日报》文艺副刊可以说为关注新人新作,提升文艺副刊质量,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新世纪中不仅刊发了大量武山作者的优秀散文作品,还发现与发掘了许多有潜质的业余作者,为武山作家队伍输送了许多新鲜血液。
武山散文作品的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三贴近”,这既是新世纪散文创作的需要,也是有着传统意义的武山散文的灵魂。由王换成主编的《人文武山》是新世纪武山散文创作中很重要的一部著作,它收编了裴正学的《西欧散记》、李汀的《乡村俗语》、汪绍喜的《花喜鹊,叫喳喳》、陈永恒的《 我的鸽子》等力作,是一本全面反映武山地域文化,折射武山意志精神的人文读本。客居兰州的聂中民的散文创作尤为勤奋,还有意无意中影响了一批80后作者,同时也给武山散文创作带来一股强劲的动力。他的散文《陇中高原的冬天》、《在兰州的雨中裸奔》都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可算早期代表作。
《人文武山》是一本文化散文集,大多以感悟武山的历史变迁为切入点,以讴歌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为作品的立足点,以展示风物景观为叙述内容,许多文章令人荡气回肠,使人不忍释卷。《人文武山》散文集所反映的武山面貌,生活面貌,精神面貌,集中体现了编者与作者们的价值取向。这部散文集的艺术生命,不仅来自于集中反映武山,反映武山的历史文化与当下的现实生活;更重要的是,作者们自觉地担当起一个光荣的使命,要把潜藏的史料与情感一并呈献,把“客观世界”与“我的世界”作一次审视与检阅,“感悟武山”便成为《人文武山》成功的重要原因。
通过《人文武山》一书,人们发现武山的散文创作队伍中突然增添了几位实力派青年散文作者,他们分别是李荣、贺全宏、董春晖。如果说文联、作协、报社、杂志社等等“培养”了许许多多的作家,李荣好像似乎与此无缘。但是,这恰恰为武山散文创作的特征提供了更坚实的佐证;贺全宏所有的散文作品紧紧依附在对现实生活的掌控与熟悉上,她很好地解决了文学与生活源泉的关系,妙文源源不断地流淌出来。董春晖的作品文笔的奇丽与历史的厚实,加上对现实的冷峻、客观的描写,显示了磅礴、激扬、深沉、智慧的风格。
还有比李荣创作更令人惊喜的作者是杜纪红。当《衢草房》发表时,她还是一个默默耕耘于散文园地的小花匠,在她的作品中,也挑不出多少大气恣肆的杰作来。但是,不知是神助还是顿悟,自从《春天来了》一文发表后,她突然一改纤细文弱之风,有力度、有高度、有深度的佳作连连出手,其《慈云寺》引起武山文学界的一片惊呼!王换成的散文作品《感受武城山》,其厚重扎实,其缜密与华彩,已经赶超了《人文武山》中许多篇章。他对生活细致入微的感悟,得益于他对人生的挚爱,也得益于他较为扎实的文学功底,最重要的是他发现了家乡独具魅力的人文环境,发现了乡亲们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活跃在散文创作天地里的,还有两位作者陈晓明和党玉明值得关注。陈晓明的散文作品,大多刊发在《天水日报》《甘肃日报》,其长篇散文《古道秦腔》在《甘肃文艺》发表后,引起了一定反响。他对现实生活的感知特别敏锐,往往信手拈来一桩可以类比的古故事典故,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演绎得精彩而简洁,深刻而诙谐。另一位学者型作家党玉明的散文有着她另一种文体风格——诗的特质,嬉笑之余出情致,调侃之间蕴深意,既有女性的柔顺,又有诗词家的典雅,在写亲情、友情的文章中独树一帜,把生活的缤纷与甘苦都化作了诗意来抒发。
在注重生活本原的共性上,杨景的散文更显唯美更显个性。杨景是武山唯一一个在鲁迅文学院深造过的诗人,她以她“第三只眼睛”的诗风驰骋于中国诗坛。她的散文虽然数量不多,但同样写得隽永与精当。她的《农耕乌托邦》《深山牧歌》《爱是诗意的天空》等篇什都是新时期武山散文创作中的力作。她还有不少特别优秀的作品在全国各级报刊上刊发转载,有的还入选教材,有的作为高考试题内容,有的得到著名文学评论家的赞许。
在散文创作队伍中,著名教授漆子扬担负起了特殊的使命,他把冷静与热情完美地结合起来,用翔实的史料,佐以忠实、客观的描述,为武山的文化建设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包永庄的散文集《永庄散文选》,被评论家称为“坚守一块纯净高地”的作品。包永庄的散文作品有种独特的风格,他不崇尚“文以载道”,他不愿意为自己的某篇文章先设定一个鲜明的主题,他更不屑在文中附会某一个时尚、时髦的理念,他只用真情,把真实告诉读者。正因为他秉承着这样一种创作态度,他的记人散文写得厚实;正因为他笔下的人是一个个个性各不相同的主人翁,他才写得异彩纷呈。另外,裴正学先生的为人为文深刻地影响着一大批散文作者的创作走向,在武山散文创作的特征上有着他很重要的元素与很明显的印记。
近年来,武山散文创作群体里又出现了一张令人注目的新面孔董赋斌。他的散文轻灵、率性。写诗歌的董赋斌与写散文作品的董赋斌判若两人,但细致的读者会发现,董赋斌的诗歌语言成为了散文的底气,又有散文的技巧支撑着谋篇布局。董赋斌的创作既热情似火,又老到娴熟。同样,老一辈的作家我们不能不提到陈永恒、李汀、赵紹岭、包永庄、谢月琴,更不能不提到史国栋、党玉明、杨建全、王换成、聂中民、陈德明、史雅莉刘明保、夏子文、何辉、马宝明、等中青年散文作家。他们是今日90后作者的楷模,是激励后起之秀的创作动力之一。这就是新世纪武山散文创作的现状:队伍齐,热情高,成果多,影响深。这个现状的特征是:万紫千红,落英缤纷,薪火传承,与时俱进;紧贴生活,情钟使命。
我们已经分析了散文创作比其他文学样式相对繁荣的成因,也梳理了创作现状与作品特征,我们感到不可或缺的是如何正确评估创作现状中的不足以及散文创作的发展趋势与樊篱。
武山散文创作的园地中,有一片天地差点荒芜。《太皇山文学》就是一本以新散文为主的文学期刊。关于传统散文创作,漆子扬教授在《新时期武山散文创作地图》中粗略地谈到过,故不多累赘。然而,对于网络文学中的散文作品,我们却不这样认为,许许多多散文佳作,恰恰来自于网络。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是网络上的散文作品为武山散文创作的繁荣局面注入了亮丽的成色!真正的散文作品,是不应当“载道”、“说教”的,它是作者发自肺腑的心声,首先它不在乎给谁看,其次它不在乎起到多大作用。而正是这样的散文,才真正有感染力与感召力。
武山散文创作现状中,还有一个现象也尚未引起注重,这就是过多地将散文宣导化,过滥地赋予散文一定的宣导任务。这使作家们走入一个困境,也使散文评估进入一个悖论。作为作家,他想多参加活动,借此结识更多的文学朋友,提升更高的文学修养,扩展更广的文学视野,可往往事与愿违。“宣导文学”的公式化由来已久,杨朔则是最著名的始作俑者,他的《荔枝蜜》《雪浪花》《泰山极顶》等文章,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课书,整整影响了一代人。我们熟视作家队伍中也有不少是学着他的腔调开始写散文的,到现在,这样的公式化散文充斥着我们的报刊,并没有引起我们的警觉。何辉的散文《读书让我得到快乐》为例,在最后那两段文字,较之前文显得生硬、牵强;而兰永平则不然,他的散文《想起父亲》,摒弃了“宣传”使命,文理、文气就显得顺畅、和谐。
作为一个新时期的散文作家,应当要有自己的追求。我个人认为,武山散文创作总是缺少一口气,在全国少有影响,在全省少有美誉。一大批年轻的散文作家,正在勤奋自觉地探索着散文创作的新方法新方式,这是我们的发展趋势!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