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丽】古老的南宅子
古老的南宅子
●刘亚丽
朋友,也许您见过恬静舒适的北京四合院,见过深邃富丽的山西晋商豪宅乔家大院,见过朴实清新的安徽皖南民居院落,见过黄土高原上的古老窑洞和村落,见过点缀于大漠深处的屯堡,见过甘南草原林区的藏式石碉堡,然而您还更应该去看一看天水的老房子—天水民俗博物馆(南宅子)。没有到过民俗博物馆(南宅子),从一定意义上说,可能您就不了解天水悠久的历史文化。
天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球华人寻根问祖圣地。天水市一座古老而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城市,独具特色的古城风貌是历史留给这座古城的一份珍贵遗产。大量的古文献资料确证,天水是位列“三皇之首”的伏羲诞生地。1992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天水时,曾亲笔题词“羲皇故里”。天水有史可稽的建置史有2000多年,天水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秦王朝孕育、壮大、崛起之地,更是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的重镇。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众多的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美文佳句,形成了独特的、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境内星罗棋布的古石窟、陵庙、古石刻、古建筑、古遗址、昭示着天水历史文化的辉煌和历史人物的光彩。而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国早期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和三国古战场文化等,则是其中的瑰宝。这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丰富和深刻地展示了天水丰厚的历史文化蕴含。
历史文明一脉相承,天水民居建筑与其它文化艺术一样,由于受本地、本民族所特有的历史、文化艺术一样。由于受本地、本民族所特有的历史、文化的影响,受所处地域、环境的制约,同时也经常与异族、异地的风俗文化、生活习惯进行交流而相互渗透。天水民居中占主要成分的当属四合院形制,这也是汉民族自汉唐以来民居建筑发展的主流。
天水民俗博物馆就位于天水市秦州区民主西路,是以胡氏古民居建筑—南宅子为载体,展示天水民俗、民居文化的专题博物馆。胡氏古民居建筑包括南宅子和北宅子,南宅子占地面积4422平方米,建筑面积2701平方米,平面构图略呈矩形。有12个民居院落、78座单体古建筑和一处藏宝洞组成。南宅子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宅子位于秦州区民主西路街南,是明代山西按察司副使胡来缙居所,创建于明万历17年(1589年)。南宅子大门外临街有一棵千年古槐,当地人称南宅子为“大槐树下”。其建筑布局主门三开间悬山顶,大门上书明代榜书“副宪第”三字,“副宪第”三字表明了主人的身份。明间镶补节孝牌坊,上题楷书“太学生胡松秀之妻蒲氏”,胡松秀是胡家的第十二代。大门的木柱上悬挂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孙轶青题写“天水民俗博物”。
南宅子垂花大门内,以南北通道分为东西两区。西区为国宝区,由桂馥院、槐荫院、书房院、棋院、畅竹院组成,是南宅子的主体部分。东区为古民居保护区,由芝兰堂、凌霄院、杨家楼院(天水古楼)、银杏院、董家院和天水绣楼院、戏苑组成。
南宅子是研究我国西北地区明清古民居建筑文化的重要实例,2003年,由天水市博物馆负责维修后,建成了天水民俗博物馆。展出了以天水为主,包括陇右地区的近3000件民俗文物。因展览的需要,民俗博物馆将西区和东区布置为不同的专题展览,有祝寿、婚庆、胡氏家族介绍、祭祖、历代名人书画、各种香包、银饰件、地方皮影、祖宗堂、地方特色剪纸、《老天水》三维动画影片以及前秦才女苏惠的旷世之作《璇玑图》即《织锦寄情》三维动画影片等各类民俗专题展览。
这几年随着天水民俗博物馆知名度的与日俱增,前来参观古宅的游客络绎不绝。南宅子自开馆以来接待了许多文化名人,原国防大学校长上将军衔裴怀亮、原兰州军区上将军衔李乾元司令、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何鲁丽、原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原中联部部长王家瑞、原台湾国民党评议委员会主席及世界自由民主联盟总会长饶颖奇、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当代著名红学家、文史专家冯其庸、著名地产商潘石屹、著名歌唱家吕继宏、龙梅子、著名演员牛犇等前来参观南宅子。中央电视台还为胡氏民居(南北宅子)拍摄了纪录片。2010年10月14日由北京伯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拍摄了大型文献纪录电影《秦州大宅门》、2017年8月28日天水首部红色题材《小儿锦》在天水南宅子民俗博物馆拍摄完成、2017年11月3日,甘肃首部3D电影《后悔来得及》在南宅子拍摄完成。这些电影和纪录片的拍摄对宣传天水和推动我市文化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扩大我市对外开放和民居民俗的宣传以及提升天水历史文化名城知名度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宣传和推动作用。
胡氏家族的历史及渊源 。
据《胡氏宝乘》考证,秦州胡氏起源于帝舜,发展于唐宋,昌盛于明清,遍及华夏,子孙绵延。秦州胡氏第一代为胡国用,祖籍安徽省凤阳府五河县人,明初追随明太祖朱元璋打天下。公元1369年胡国用随徐达的部队攻克秦州,随部队驻防而落户天水。今麦积区马跑泉镇胡王村多为胡氏后裔。营建南宅子的主人叫胡来缙,为秦州胡氏第六代传人,字仲章,号东泉。明嘉靖戊午(公元1558年)科举人,中举后被破格任命为大兴县县令。在任职期间,为官清正,不畏权贵,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后加官正四品至雁门兵备道,兼任山西省按察司副使。按察司为一省的司法和监察长官,相当于监察副部长,副省级干部。因而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明王朝,才有可能修建这样规模的宅院,他的故居为“南宅子”。
南宅子所采用的是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建筑形式构建,每个四合院是以正厅、倒座、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而形成的布局传统。四周房屋相连,走廊相通,即使雨天亦可免雨淋之苦,胡氏民居虽为四合院,却不同于北京四合院。北京四合院无论正房或厢房均为马鞍架结构,而胡氏民居除正房与倒座为马鞍架结构外,厢房则采用俗称一坡水的天水民居构建方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由于主人的官员身份,胡氏民居建筑风格较普通民居显得高大、庄重、气势恢宏、肃穆凝重、于民居之中体现着浓厚的官式建筑风格。
南宅子各院由甬道相连,高低错落、排列有序、曲回幽静、是一组典型的明代古民居建筑群。垂花大门内进入分左右而行,院连院、道穿厅、大厅雄伟、配方对称,各院相通,各门对户,建筑布局合理。对外封闭,对内畅通又等级森严,特别是大木作构架,官式彩绘和雕刻技艺是研究天水地方文化的实物资料。另外南宅子自创建以来,一直由胡氏家族世代居住,从一个方面说明了胡氏家族的兴衰历史和天水民居的完整性,因此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等人先后四次考察南北宅子后赞叹它是“典型的明代官式风格,典型的明代官式气派”。胡来缙和胡忻父子因为为官清廉,有功于世,逝世后均被万历帝诰赐“崇祀乡贤祠”。因而在南北宅子的门前又有为崇祀父子二人而修建的二座高大跨街牌坊,矗立于大街中央,气势宏伟,左侧牌坊匾额上书诰赐“父子乡贤”四字,为明户部尚书李三才题。右侧牌坊上书诰赐“恩纶三锡”四字,以纪念胡氏父子。
秦州民间传有胡来缙在京任职期间,其家中来信,说邻居修建房屋占了他家花园一墙之地。要胡来缙出面叫当地官府处理。胡来缙回信教导家人要多为他人着想,不要以区区小事而争执,更不要以势压人,信尾将郑板桥的赋诗一首曰:“千里捎书为一墙,让人一步又何妨。万里长城今还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不久,胡来缙被升提为山西按察副使、整饬雁平道。
天水悠久的历史和众多的名人为古城留下了一批独特的古民居和深含寓意的古街巷,古民居是我国古建文物宝库中非常珍贵的一部分,因与百姓生活的贴近并承载着历史传统和人文精神,超过了其他类型的古建筑,胡氏民居是研究我国西北地区明清古建民居的重要实例,胡氏在天水已有600多年历史,唯一用建筑语言能传递信息的就是胡来缙之家族,并且以一族直系延续至今。胡氏民居对于研究天水的历史沿革,民俗风情提供了珍贵丰富的实物资料。同时,胡氏民居也是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和民间、民俗文化旅游理想场所。
胡氏民居,这样一座古香古色的庭院建筑就这样静立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因天水为甘肃东大门,南通四川,东接关中,故而建筑风格既有北方的粗犷大方,又有南方的秀美玲珑,房屋设计精巧,庭院布局严谨。胡氏民居(南北宅子)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胡氏民居交通便利,位于市中心繁华地段。特殊的地理位置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常常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前来参观。
南宅子西区桂馥院正中坐南面北是面阔五间的正厅,北边的是倒座,东西两面的是厢房。正厅为明代建筑,保存较好,倒座和东西厢房为清代建筑。中间围合成一个露天庭院。院内环境优雅,走道以色泽深浅不同的卵石铺成九宫格,太极图、太阳花等图案。每当雨水浸湿时尽显华丽与神奇。南宅子所采用的是中国传统四合院建筑样式,院内有各种花草假山,将南方的园林和北方的民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得庭院建筑掩映在既诗情画意、又充满生机,创造出一种极为理想化的人居环境,这是天水四合院有别于北方各省民居的一大特色之一。四面房屋每间都有外廊,使得各间房屋既相互独立,又彼此相连。从景观角度上来看,廊是院的极好的陪衬,而院是廊的视觉中心,廊院相映成趣。这种廊院结构极好的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可以将更多的自然景色浓缩于院落之中,独享其间。另一方面四合院的建筑模式也是封建宗族制度的反映,按长幼、贵贱次序分居,满足大家庭的居住需要。而且南宅子这些庭院建筑还有很强的防卫性,每个院子关起门来是独立的小院,打开门来是畅通无阻,正厅都是过厅形式,每个院子都有两道门,且院院相通,遇到紧急情况可以从后门逃生,这种结构形式体现了古人的一种安全防范意识。
天水由于地处长江汉水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汇合点,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在这里交汇,因此天水的文化中就含有南北两方面的元素。反映在砖木雕刻中,就是造型简洁夸张,构图饱满细腻,刀法精确洗练。南宅子的木雕无论是从斗拱、耍头、雀替上都反映出天水雕刻的这些特点。东西两侧厢房的栏额上透雕佛教中的忍冬纹,枝叶连绵不断。北面的倒座雀替上透雕螭龙,上半身为龙形,下半身为花草。而最精美的是南面的过厅,它的斗口出挑,雀替精致、直棂隔扇,屋顶脊饰,虽历经了400多年的沧桑风雨,至今仍保持了明代时期的原貌。比如柱子上的如意云头以及雀替上所雕刻的 卷云纹,圆转流畅的雕刻出了云气的层次,简练而又圆润。而风格则和文人气息浓厚的明式家具一脉相承,展现给我们一种古朴大气的气息。过厅主要是会客的场所,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在梁架结构上,采用了北方常用的抬梁式和南方常用的排山式相结合的构架方式。中国的传统建筑,其实就是用竖的柱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框架结构。由于榫卯的特性,使这种构架具有极强的抗震性。二是在梁上有民居中比较少见的而且保存较好的明代彩绘,有牡丹 、宋锦、博古等图案。
中国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先生曾先后四次亲临胡氏民居,他称胡氏民居是“甘肃唯一的也是全国罕见的具有典型明代建筑风格的古民居建筑宅院群”,而胡氏民居,仅仅是天水古民居中的一小部分,天水民居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甘肃省文物局(1998)14号文件对天水古民居的评价是“天水古民居是保存至今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天水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水民居是真正的艺术与历史的遗存瑰宝。中国文物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古建筑专家罗哲文的老师梁思成先生说:“中国古民居欲求三四百年以上之住宅,殆无存者”,但因为西北地区的干燥气候,使得天水这些砖木结构的古民居得到了很好的保存,所以愈发显得珍贵。
胡氏民居还有一大亮点就是南宅子东区杨家楼院的清代两层楼阁式砖木结构建筑的木楼,杨家楼是天水明清时期较为典型的楼式建筑。东区建筑特色鲜明,古朴随意,基本代表了天水地区建筑风格。早在2003年5月,一则来自新华社的消息称:“世界古迹基金会公布了100个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在列入世界濒危遗产名录的遗产中,中国共有5处 ,它们是:上海的欧黑尔.雪切尔犹太教堂、长城文化景观(北京段)、河北承德普宁寺木雕佛像、河北怀来鸡鸣驿和甘肃天水民居。2005年6月世界百大濒临危险的文化遗址,中国有六处入选的濒危遗址分别为:河北怀来鸡鸣驿、浙江省东阳卢宅、山西省碛口镇村落、甘肃天水的古楼群建筑、云南团山历史村以及分布在四川和西藏地区的石林。其中,曾在2003年被列为世界百大濒危文化遗址河北怀来鸡鸣驿再次上榜,而甘肃天水也因为古建筑而两次名列其中。
古民居是天水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这些古民居庭院建筑设计精巧、布局严谨、古朴典雅、文史专家认为:在中国南、北两大古建筑流派中,天水古建筑的风格兼有北方的粗犷和南方的精巧秀美。古名居是我国文物宝库中非常珍贵的组成部分,与百姓生活的贴近使它承载的历史传统和人文精神超过了其它类型的古建筑。而这些南宅子古民居院内、外陈列的民间民俗物品与南宅子庄重大气的建筑相得益彰。市民在感受南宅子古雅建筑神韵的同时,还能看到众多本市的民间民俗物品。有:木制的小姐二层闺阁里的房间摆设、旧时灶房的工具器皿、古典的八抬大轿、木制的独轮车、木制的轿马车、各式纺线车、织布机、精致的炕桌、明代的闷户橱、最典型的明式四出头官帽椅、圈椅、玫瑰椅、绣缉挂灯、形状不同的清代官帽盒、构思精巧的民国时期食盒、精美繁缛华丽的清代南方拔步床、架子床、明国时期做工精美的香妃榻、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明代硅胶人物像等等。
走进南宅子,最令人向往和引人注目的还是古代小姐的绣楼,在古代,女眷、幼者 、通常是安排在院落最深、最安全、也是最隐蔽的地方。“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我们看到眼前的这座二层楼阁式建筑就是绣楼 ,正值隆冬腊梅绽放的季节,满树腊梅花儿香气四溢 ,尽将这座建筑别致,玲珑典雅,亭亭玉立的二层绣楼映衬的格外抢眼靓丽。绣楼一层是丫鬟的房间,室内有架子床、梳妆盒、玫瑰椅、镜子等用品。左角有木制的楼梯可上二楼的闺房,栏杆下花板透雕梅兰竹菊,寓意正直高洁,富贵满堂。室内面积很小,但空间很大,这是胡氏民居中很有特色和代表性的建筑。后墙开有窗户,这样透光极好,小姐平日只能通过窗户了解或观看外面的世界,也可说是心灵的窗户。室内陈设高贵典雅,粉红色的帷幔将整个房间装点得喜气洋洋,浪漫温馨。床上摆放着小炕桌和绣花用品,窗下的小琴桌上放着七弦琴,墙角立有很高档的描金龙凤纹梳妆台等。置身于此屋,我们仿佛看到当年的大家闺秀面如凝脂,眼如点漆,眉黛烟青,温婉秀美。上身穿着粉色绣花精巧繁缛的有扣对襟长衫,下身穿着被上身遮盖的各色镶金线的百褶裙。脚穿绣花精美的“三寸金莲”,脚步轻盈的在绣楼内梳妆、打扮、看书、弹琴、绣花的情景。仿佛听到小姐那悠扬悦耳的琴声回荡在整个绣楼,这悠扬悦耳的琴声反映出小姐内心惆怅 、渴望自由、但又受封建社会的约束,无奈又改变不了自己向往自由追求幸福生活的心情。小姐的绣楼内有一扇窗户 ,在小姐寂寞的时候可以打开这扇后窗眺望外面的世界,尤其在阳光暖暖的午后,可以透过这扇窗户“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吟诗作画,思绪飞扬。
在杨家楼院,有一座清代中期的两层悬山顶厅楼,木楼建筑因开发拆除,整体是从天水市另一古巷澄源巷院子异地迁建过来的。拆迁时按照异地保护法整体拆迁编号重新组搭在这里,由于榫卯的特性,使得这种构架具有极强的抗震性。院落建筑按八卦布局,高度体现了中国古民居传统风水文化,也体现了儒、释、道家的文化,建筑和院落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是天水古民居院落形制之一。厅楼围栏中斗板透雕梅兰竹菊,以及厢房、北房的隔扇门窗木雕工艺非常精湛,雕工娴熟圆润。木楼二楼上方悬挂张三丰手迹—“迹驻黄鹤”。据说这块匾额是北宅子胡家的后代清朝道光年间在湖北某地任知县时,将黄鹤楼上张三丰的真迹题匾拓了下来,回天水后复制成匾额悬挂于北宅子楼阁上,这是后来复制的。
在木梯一楼正厅陈列着雍正十年全国最大的寿幛一副 ,寿幛,是古人专为年老的人祝寿、将吉祠颂语书写于锦缎上挂于厅堂正中的一种幛子。是颇为高雅讲究的祝寿礼品。寿帐“海屋添筹”寿幛制作于清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纵4.8米,横2.7米,为目前国内发现的最大一副刺绣寿幛。面料为墨绿色缎子,寿序泥金楷书,共1200余字,四周均由七彩丝线和金线手工刺绣人物、花草等。其刺绣手法为蜀绣、蜀绣又称“川绣”,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特点是用针工整,齐头光亮,思路清晰,不加代笔,色彩艳丽。现共有针法12大类、132种。此寿幛根据不同的刺绣对象共采用了20余种针法、混为一体,颇为壮观。此寿幛用笔精到,结构严谨。周边由七彩丝线和金线手工刺绣而成。天头绣“天官赐福”、“麻姑献寿”等图案;地头绣“海屋添筹”典故图案。整幅寿帐刺绣人物众多,形神兼备,花鸟草木生动自然,图案寓意吉祥如意,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这幅寿幛是秦州举人张悌等253人,为王老先生祝寿而制作的幛子,集中表达祝贺者的真诚心愿,其内容大概是:王老先生精读诗书,气概豪爽,不随世靡,教子有方,轻财而重义, 樹德于相邻,广施善行。捐百金而修建圣殿,福寿双全,是大家学习的典范。
整幅寿幛人物肖像形神兼备,刺绣人物多达22个。花鸟、动物栩栩如生,气魄浑厚,金碧辉煌,令人叹为观止,再现了雍正年间为王老先生祝寿的热烈场面。同时也折射出天水地区风俗风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中国神话中的长寿之神,为福禄寿三星之一,又称南极老人星。《警世通言》有“福禄寿三星度世”的神话故事。画像中寿星为白须老翁,持杖,额部隆起。常衬以鹿、鹤、仙桃等,象征长寿。福禄寿三星高照,人们常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祝愿长辈幸福长寿。道教创造了福、禄、寿三星形象,迎合了人们的这一心愿,“三星高照”就成了一句吉利话。可以看出从古到今尊老、敬老、爱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祝愿天下所有的老人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幸福安康!
在杨家楼的北房有《老天水》三维动画影片展,天水,曾称邽、上邽、成纪、秦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设立邽县,为全国最早县级建制地之一。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明清两代演变成东关、大城、中城、西关、伏羲城“五成相连”的格局。城区内古树葱郁,街巷纵横,建筑星罗棋布。
随着时代的变迁,天水这座古城多有变化,原有的街巷、古楼群、民居逐渐消失或改变。为了再现古秦州“五城相连”的宏伟景象,天水市博物馆在尊重历史的原则下,深入挖掘天水历史文化资源,创新表现形式,以现代高科技数字手段,全面再现了秦州古城的历史面貌。
影片分五幕进行
第一幕:东关城—传圣旨(以春天为背景)
集中表现文武百官在万寿宫恭迎圣旨的热闹场景
第二幕:大城—南宅子娶亲(以夏天为背景)
集中表现秦州婚俗,突出胡氏家族迎娶新人的场景,同时表现陇南书院的学堂。
第三幕:中城—市集
以市集场景出现商贾云集,店铺林立。临街商铺摆满山货、日杂货等,并有活禽出售。
第四幕:西关城—祭祖(以秋天为背景)
集中反映西关繁荣的商贸,突出赵家祠堂的祭祖活动。
第五幕:伏羲城—春节庙会(以冬天为背景)
重点表现伏羲城春节祭祖和灯会。
通过逼真的活动场景,惟妙惟肖的动画演绎,配以各种场景音效,真实地再现了明清时期秦州古城的繁华景象,引领游客在感受古城魅力的同时,唤起大家对秦州古城的历史记忆。增强保护历史名城的自觉,共同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在了解天水城市变迁的同时,增强民族自豪感。
南宅子还有一大亮点就是北方民居中很少见到的藏宝洞 。
从银杏院的东侧进入就是董家院,是国名党高级将领国共重庆谈判代表董成烈(胡氏之婿)故居。该院始建于清末民国初,为一进四合院落。其砖雕、影壁、雕花垂花门、斗间板、窗棂非常精美。是天水清末民初古民居院落建筑的代表。院内宽敞明亮,环境优雅,地面以色泽深浅不同的卵石铺成走道。院内植有百年的棕树一棵。西南角设有地下通道一条,原为董家院藏宝洞,后改造为防空洞,2006年维修南宅子古民居时发现此通道,在与原先的基础上又进行了维修,与芝兰堂东南角相通。现通道宽1.2米,全长24米。内有休息室,里面还有“金银珠宝”,冬暖夏凉。现在地下通道还通向隔街相望(马路对面)的北宅子。院内设有地道和藏宝洞这在古民居院落中很少见到的,也是这个古民居院落的一大亮点和一大特色,常常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去探寻地下“宝藏”。
董家院南房为《织锦寄情》三维动画影片展,也是南宅子古民居人文气息非常浓厚的院落之一。东晋时期,前秦才女苏惠在秦州创作了旷世之作《璇玑图》,四百年来备受人们赞叹和传颂,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历史上,秦州人民为了纪念她,在她居住过的院口建“织锦台”碑,并于巷口(古人巷与二郎巷相接处)建一牌坊,上书“织锦台”;又在二郎巷口(今育生巷)门楼檐下悬一匾额,书“晋窦滔里”织锦台遗址与回文诗是历史文化名城天水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
天水市博物馆深入挖掘天水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在尊重历史的原则下,以现代高科技数字手段,还原了1600年前前秦才女苏惠用一腔幽情在秦州创作回文诗的过程。让人们在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诗词文化的同时,弘扬天水本土优秀传统文化。
苏惠,字若兰,东晋十六国时期扶风始平(今陕西武功)人,苏惠仪容秀丽,才思敏捷。十六岁的时候嫁将门之后窦滔为妻。窦滔相貌堂堂,兼通经史。苏、窦联姻可谓天生一对。窦滔出仕之时,正当前秦王符坚春风得意,他的才华得以充分展露,备历显要职,皆有政声。秦州是陇右重镇,符坚特意任窦滔为刺史,于是苏惠随夫寓居秦州。天有不测风云,作为符坚心腹的窦滔因事件忤旨,谪戊敦煌。苏惠日夜思念亲人,为了倾诉离别之情,恩爱之情,用彩线织锦为文,制成《璇玑图》。全图纵横29字,共84字。顺读、倒读、横读、交互读、叠字读、退一字读、进一步读,皆可成三、四、五、六、七言诗。奇思妙想,造化天成,婉转读之,词甚凄切。《璇玑图》一经问世,即引起文人士子共鸣,诸如江淹、吴均、梁元帝、庾信等大文豪一些诗文中均提及。唐代武则天心仪苏惠之才华,亲自作序,予以表彰。自此之后,识读《璇玑图》便成了历代诗人的必修课,当其大者诸如李白、苏轼、黄庭坚等都有关于《璇玑图》的诗作。李白《乌夜啼》云: 黄云
黄云城边乌夜栖,归飞哑哑枝上鸣。
机中织锦秦州女,碧纱如烟隔窗语。
傍棱问人忆故夫,独宿空床泪如雨。
不愧是诗仙手笔,道苏惠织锦心境入木三分。另外《璇玑图》到底隐含多少首诗,也成了历代文人竞相射猜的永恒之谜。武则天言200余首,元代管道升读出3518首,明人读出7900余首,而今人李蔚读出14005首,的确是蔚为壮观。天水民间流传一种璇玑回文诗,共7行,每行14字,共98字,可回旋读成一首16行的七言诗,可谓情真意切。最后两句是“织锦回文朝天子,早赦奴夫配寡妻”。据说前秦皇帝符坚见此回文诗,大受感动,即特赦窦滔与苏惠团圆。
通过传说从中也透视出天水和回文诗渊源的久远,天水市西关务农巷原有门楼,正反面分别是“古织锦台”和“窦滔故里”两面巨匾,传是苏惠寓居织锦之处。清诗人杨蓉裳有诗曰:“莺花古巷秦州陌,云是苏娘旧时宅”。创作回文诗的过程,让人们在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诗词文化的同时,也弘扬天水本土优秀传统文化。
影片分四幕进行表现
第一幕:结伉俪安居秦州古巷
故事情节表现为符坚皇帝在位期间,新上任的刺史窦滔带着他的妻子苏惠来到了秦州。
第二幕:夫妇恩深岂料祸从天降
苏惠天资聪慧,喜诗画,善织锦,夫妻二人平日以诗词文字游戏,好不恩爱。谁知,窦滔受到谗言诬陷,被符坚发配到流沙大漠。
第三幕:才情奥妙终使冤情德雪
苏惠悲愤交加,终日以泪洗面。她将过去的回忆与满腔的哀愁化作徘徊婉转的回文诗绣到织出的锦帕上。织锦回文帕在民间广为流传。苏惠的才情感动了符坚,窦滔得救,夫妇二人终于团聚。
第四幕:璇玑经纬载誉越古迈今
中国古代,绘制回文诗的人大有人在,但像苏惠一样将回文诗做到极致,古今一人。《璇玑图》回文诗,经过历代诗人的发展与创新,形成了千姿百态的格式,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让天水在中国文学史话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苏惠璇玑图
夫妇恩深久别离,鸳鸯枕上泪双垂。
思量当初接发好,岂知冷淡受孤妻。
去时嘱咐真情语,谁料至今久不归。
本要与夫同日去,公婆年迈身靠谁?
更想家中柴米贵,又思身上少寒衣。
野鹤尚能寻伴侣,阳雀深山叫早归。
可怜天地同日月,我夫何不早归回?
织锦回文朝天子,早赦奴夫配寡妻。
我们看到布局严谨、曲回幽静、设计精巧、建筑考究的庭院建筑。既相互独立,又彼此相连的园林景观,使一个个院落显得更幽、更深、更静、院内主要通道铺设鹅卵石,留出几块地方种树,栽花,作为庭院的点缀,使人倍感亲切和温馨。尤其纤巧素雅,藏而不漏,茂林修竹,清静优雅的书房院也是12座院落中保存最为完整的院子。地上各式各样的鹅卵石都是从清代一直保留下来的。在维修南宅子之前,每个院子都没有下水道,但是下再大的雨,院子的水都会自然渗透到地下,从来没有发生过水灾。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据胡氏第十九代主人胡承祖讲:“在建这座古建筑的时候,事先在地下铺了很厚的一层沙子,在放上木炭,木炭有吸水的作用。上面在盖上土,这样即使下再大的雨,排水也不成问题。”在下雨的时候,四周的雨水全部集中到这个院子,自然下渗。天热的时候,水汽自然蒸发,凉凉的,感觉特别的舒适,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水是财,“肥水不流外人田”。这些庭院中种植的花草树木也都是有讲究的,尤其在以前的大户人家,院中载有连翘、丁香、牡丹、石榴、红梅、紫薇、腊梅、凌霄、结香、月季、竹子等。整个宅院花香四溢,春色满园,一年四季都有花香,真是繁花似锦,这些绚丽多姿的美丽花海将古香古色的古宅庭院装点得分外妖娆。白居易有首诗《有木诗》:“有木名凌霄,擢秀非孤标。偶依一株树,遂抽百尺条。托根附树身,开花寄树梢。自谓得其势,无因有动摇。一但树催倒,独立暂飘摇。疾风从东起,吹折不终朝。朝为拂云花,幕为委地樵。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凌霄树寓意有壮志林云的意思。棋院也有一棵天水市最大的腊梅,,每年隆冬时节橙黄色的腊梅花花香四溢,迎雪绽放,成为南宅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常常吸引着诗词摄影爱好者和南来北往的游客驻足观赏,吟诗作画、拍照留念。好一个浪漫温馨富有情调的小院子。正如王安石写的《诗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穿过一个个悠静、雅致的小院子,凌霄院的北房有一个北方民居最有特色的土炕。木制的炕沿上有一对开门的炕柜,正墙悬挂蒲廷瑞的中堂对联,八仙桌上摆放镜心插屏。发现没有,由于天水是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化气息浓厚,在古宅的每一个庭院房间中都悬挂着天水名人的书法墨宝。看到这温暖熟悉亲切的土炕,仿佛看到四百前,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整个宅院一片宁静,外面洁白的世界将整个宅院映衬得格外皎洁。屋内炭火盆内火苗温暖舒适,胡氏大管家盘腿围坐炕桌,用温酒壶温热着一瓶小酒,桌上摆放着油炸花生、天水酒碟、红油耳片、天水呱呱等菜品。真是其乐融融,温馨美好。
在看西区槐荫院东厢房婚庆陈列展,正墙悬挂李汝霖梅春赋中堂和“连成锦字”婚联。右侧墙上挂有唐筱峰博古四条屏。室内还陈列了清代家具—八仙桌,长条桌、小琴桌上摆放的黄杨木雕刻的人物造像栩栩如生,男女两人含情脉脉,俨然是一对热恋中的情侣。旁边摆放的是木胎包牛皮的饰盒,放女性的首饰等等,还有抬聘礼的实落,上面有色彩鲜艳的绫罗绸缎,称心如意等等。门口还有民国时期的大花轿,再现了古人结婚的场景。
我们看到婚房喜气洋洋,气氛热烈,房子北面用隔扇屏风隔出一间洞房,设清代的架子床和衣帽架及生活用品。衣架是横向设计,两头装饰,中牌子透雕凤穿牡丹、吉祥富贵、将红盖头、刺绣披肩和长裙等丝绸衣服挂在上面,恰到好处,美不胜收。
看到此情此景,仿佛看到四百年前胡氏主人给儿子结婚迎娶新娘的热闹喜庆情景。胡氏上下满院张灯结彩,胡氏主人忙着招呼前来道喜的宾客。仆人上上下下忙前忙后,厨房这边更是炊烟缭绕,摆放整齐的各种扣肉凉菜,有天水特色的清炖杂烩、红烧全鱼、八宝甜饭、红烧肘子、酿白菜、四喜丸子、蒜苔炒腊肉、苜蓿肉、清蒸鸡、粉蒸肉等等。(有天水特色的四盘子、六君子、八大碗、十全等)。古宅门外更是人潮涌动,一排排排列有序的迎亲队伍抬着大红花轿在唢呐和噼啪噼啪的鞭炮声中即将进入宅院。整个宅院沉浸在一片祥和、喜庆、热闹的氛围之中。
整个民居院落除了室内陈列的明清家具、生活场景、民俗物品和专题展览之外,还有一大景观—就是诗文、匾额、楹联、碑碣。这一幅幅无声的文字语言给古代的匠师们、文学大师们、诗人们留下了充分发挥想象的空间和余地。用这一语言艺术的最佳表现形式和古建筑特殊的形体语言和雕饰语言才使得古建筑的外观看上去并不是冷冰冰的,而是富有情感色彩。
这些书法精美,制作考究的木匾额、楹联,悬挂起来后,都与天水市博物馆胡氏民居整体的建筑风格协调一致,成为研究传统文化的主要实物资料。如南宅子的匾额有:清域朴英才、兴于诗、楹书有传、寿与德齐、天锡纯嘏、家政孝友、鹤瑞春浓、成君棆秀、慈竹芳兰、德为福基、性恰南陔、清道光秀拔成均、辟雍有声、清桂馥(西垂花门)、淳朴家风、清淑恬令教(胡家东林后人胡镐拜题)、清槐荫蔽芾(胡家东林后人胡镐拜题)等匾额。
南宅子楹联
一、萱堂辉宝婺,天上德星,人间寿母;
梓里耀彩衣,谋承燕翼,宠荷荣光。
上款为:大淑德张母牛孺人八旬荣寿暨嗣君荣身大庆;
下款为:敕授文林郎江西候补知县愚晚骆汝骧顿首拜题。
二、衾裯夙亲,鸡窗荻画独开育,
犁锄未试,桂稺兰芽谁扫凄。
三、红滴砚池花泻露;
绿藏书榻树团云。
四、松篁无俗韵;
金石有遗音。等匾额不胜枚举。
楹联,是中国传统诗歌文化中的一朵兼有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奇葩。就南宅子而言,楹联中最多的是有关伦理道德和自身修养的内容。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没有完整意义上的宗教,教化众生的主要内容是伦理道德。在中国的历史中,对普通老百姓起到教育功能的是儒家思想。儒家思想的主要核心是“仁”,仁就是爱人,爱人首先是尊敬孝顺父母,其次尊重爱护兄弟。另一方面,儒家讲究“修身”,即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对于“孝”的反映,就是各种祝寿联。反映修身的内容,就是各种修养治学联。
胡氏民居是研究我国西北地区明清古建民居的重要实例,胡氏在天水已有600多年历史,唯一用建筑语言能传递信息的就是胡来缙之家族,族人由明初几十口人经600多年繁衍居住天水者据不完全统计已达两千余口,人才辈出,成就卓然,是天水的名门望族之一。其建筑规整,保存完好,被誉为“西北第一民居”,在建筑选址上,设计意向,建筑艺术等方面有很重要的价值,特别是400多年由胡氏一族连续居住,在全国实属罕见。胡氏民居对于研究天水的历史沿革,民俗风情提供了珍贵丰富的实物资料 。胡氏民居是一座洗尽铅华的古宅,它是天水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见证。它自身又是一部伫立于繁华街市之中无言的历史,寻着历史的脉搏,透过一间间沧桑的老屋,这里恍若在上演着光阴的故事,天水名俗博物馆南宅子的美,折射着昔日的光华,沉淀着岁月的沧桑,积累着400多年的悲喜,虽然命运多舛,却能在春去秋来间,日益生辉,历久弥新。天水民俗博物馆—南宅子是中国古代文化,也是人类建筑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翻开这一层层厚重的文化积淀,面对这一幅幅多彩的生活画卷,展示在我们面前的都是古朴而又拙巧,原始而又鲜活的艺术瑰宝。随着社会的变迁,特别是人口的增多,不少四合院变成了大杂院,但邻里之间依然如同一个大家庭,一家有难四邻相助。这种自然美,地域美和神秘感,在一定意义上,也为其他任何旅游资源所不能代替。
胡氏一族自胡来缙,胡氏之后便代有贤人,仅被地方志书列传的就有数十人。近现代有著名学者胡心如、胡楚白;兴办实业,创建天水炳兴火柴厂的胡子瞻;我国北伐名将胡文斗等。胡氏后裔经历了数百年的动荡,困顿和艰难,为国家、为民族保存了明代万历年的四道圣旨,明代木雕胡忻像、胡来缙、胡忻墓碑、明绘像照片、家神像、《胡氏族谱》、胡忻整理的奏章,四卷本《欲焚草》等一批重要的历史文献、文物、尤其《胡氏族谱》被完整保存并得以续修,已经被上海市图书馆家谱阅览室定为首批收藏书目。这些文物、文献对研究明史、西北史、明陕甘史及天水史都有很重要的历史价值。
胡氏民居既有物质遗存,又有精神内核,其意义远远超出了这座建筑的本身。它虽然没有记载历史,但它确实是实实在在的一部历史教材,一座活化石,因为它本身就是历史。正因为这些特点,使得它在中国民居中占有了特殊地位。除此之外,天水还有另外一些名人故居,如西关杨家楼为明代广东布政副使杨名显的故宅;石家巷北斗七星院为清乾隆、嘉庆年间浩授通译大夫,历任四川永宁、建昌、川北兵备道加按察使衔乾隆义子石作瑞的故居;中城澄源巷有清代进士张庆麟故居和我市唯一的回族翰林哈瑞故居,西关育生巷有清代儒商张平生兄弟四人及翰林张育生故居,另外,还有陇上一代文宗任其昌的士言巷故居;民国时期甘肃教育厅厅长贾缵绪公馆;现代名人、文史学家、诗人、发现中国四大石窟之一—麦积山石窟的著名学者冯国瑞故居、光绪年间武进士赵子培的故居—解放路的赵家祠堂,不仅是秦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全世界赵氏华人寻根祭祖的圣地。它与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的故居,当年的荣氏面粉厂相连;自由路、澄源巷的古街区,均属于宋代周氏家族的古建筑群。宋灭亡,金代完颜氏王爷的女儿金蝉公主下嫁给周家,现在自由路的45号、72号院落,就是当年的“郡王府”;在相隔不远的石家巷、共和巷、有追随孙中山并在秦州发起“黄钺起义”的张直忱的故居等多处名人故居。其实天水民居除去建筑研究价值,更多的则是历史人文价值。这些名人故居蕴含着天水丰富的历史文化,是天水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走进天水民俗博物馆(南宅子),人们就被一种古老、亲切、真实、乡土、淳朴、怀古思悠的民风所吸引,它既是中华文化的结晶,又是中华民俗的一个标志。布局严谨的古宅院历经400多年书香、墨香、花香的熏陶,成就了胡氏家族文墨儒雅的代代传承。为他们不同凡响的家族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胡氏民居古建筑与民俗博物馆相互映衬,相得益彰,既是民俗博物馆又是古民居建筑文化的展示中心。这座西北最大的民俗博物馆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海内外的专家、学者、游人慕名而来,流连忘返。让我们一起来古宅地下“藏宝洞”探寻宝藏,亲身体验400年前的大家闺秀生活的场景,一起来到古宅感受这古香古色的“浓浓的老家”的味道,让大美天水—羲皇故里陇上第一民居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本文由王钰老师投稿)
作者:天水市博物馆
电话:13893855088 邮编:741000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