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钰:炎帝神农与天水神农山
炎帝神农与天水神农山
王钰
神农其人、其事。
神农,有人又称“炎帝”,合称“炎帝神农”。《国语·晋语》云:“昔少典娶于有娇氏,生炎帝、黄帝”。《竹书纪年·前编》曰:“炎帝神农氏,少典之君娶有娇氏之女,曰安登,生神农”。《世本》四卷引《元命苞》云:“神农之母,安登,少典妃”。东汉王符的《潜夫论·五德志》云:“有神农首出常羊,感妊姒,生赤帝魁隗,身号炎帝,世号神农,代伏羲氏,其德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帝王世纪》曰:“神农氏,姜姓也……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氏焉”。《太平御览》引《五帝世纪》、《帝王世纪》、《说文》、《补史记·三皇记》、《周语·晋语》等史料曰:“昔少典娶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炎帝以姜水”。郭沫若说:“炎帝是古羌人氏族部落”。范文澜说:“姜姓是西戎羌族的一支,自西云游牧入中部”。“姜”与“羌”实际上是原始劳动女性放羊的牧业生活,由男子所代替。炎帝为“牛首人身”,大概是游牧进农耕后,牛逐渐代替羊,成为炎帝族的图腾崇拜,炎帝的部落大体出自渭水中游的西羌,当这支以牧羊为生的羌氏部落,越过陇山山脉,东进宝鸡渭水流域——姜水之畔,羌人后裔分裂了诸多部落。炎帝族东迁宝鸡境内的“羌水”,黄帝族也东迁到岐山的“姬水”,说明从少典氏分出的炎帝、黄帝两大部落,在东迁时都在天水东面,形影不离,相对同行。炎黄两大部落东迁时发生争夺地域之战,在涿鹿原野上展开了激战,炎帝部落败退今河北涿鹿的阪泉,黄帝取代了炎帝的地位。后来东边的蚩尤部落损害炎黄两大部族利益,炎黄又组成军事联盟,打败蚩尤,最终杀死蚩尤。
炎帝神农氏对人类最大贡献有三:把火运用于农耕,以“斫木为耜,揉木为耒”,,发明了“刀耕火种”,故曰“炎帝”,人们称他为“太阳神”;尝百草,为人类辨草味,发明医药,“为尝百草,一日之间而遇七十毒”,又称“药神”;发展农耕,由游牧狩猎,走进耕作阶段,制作“耒耜”,种“五谷”,发明农业又称“农业神”。
天水,是炎帝神农的起源地。
炎帝神农大约生活在公元前4500—5000年之间,对炎帝神农氏的起源,史学界众说纷纭,但有一种意见,大多数人认为,神农部族集源点在渭河上游,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曰:“炎帝生于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谷”。《清一统志》卷二百一十“秦州条”明确记载:“寿山,在州北一里,下有鲁谷水,寿山不高,与土丘相似,叫寿丘也可以。鲁谷水在秦州城之北。鲁人所在地叫鲁城,县北门有寿丘,则为此寿山无疑。州东东有轩辕谷,水出南山轩辕溪。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大有在《地皇炎帝神农氏本纪》中说:“有蟜氏、少典妃,游华阳常羊山时,与神龙氏交合而生炎帝魁隗氏,是时仍为半农半牧的游耕时代,炎帝长于常羊山漾水,因而姜姓,以畜羊牧羊而得姓,‘羊’与‘漾’,说明在水草茂盛的地方,‘姜水’在渭水中上游和西汉水一带,具体说在天水东、宝鸡西一带活动”。
湖南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何光岳先生在他的《炎黄源流史》中认为:天水应为炎黄集源点。“渭河中游是今天水境内藉水、渭河谷”。值得重视的是两条河流,一条是古名羌水(今牛头河);一条是藉水入渭水处的轩辕谷水。这两条河,均涉及炎黄二帝早期生活区域源头。炎黄在中国历史上确有其人,渭水中游是中华炎黄文化发祥之地。天水东西不远处就是姜水、岐山,这又同炎黄的族源关系密切。同时,《水经注·渭水》还载:“秦州东有桥亭,渭水出桥亭溪”。“桥”与“乔”通,而“乔”又作“娇”、“蟜”。当系与少典氏通婚的有蟜氏的始居之地。
宝鸡炎帝神农研究会副会长、著名学者霍彦如先生在他的《炎帝与黄帝:三战阪泉·炎黄结盟》一文中说:“炎黄的起源点看来‘天水说’的证据还是比较充分的,因为天水东面不远处就是姜水、岐水,天水北有羌谷和羌水,古羌人居住而得名”。
天水学者王彦俊先生在《试论神农氏族文化》一文中说:“神农氏族文化的源流与发展,我们可从其发祥地天水一带,沿江河流域去寻找探求,神农氏族文化的内涵,同马家窑文化内涵基本相似”。天水学者李子伟先生在他的《炎帝的神话传说探微》一文中引用赵世超先生在《阴阳五行学说及炎帝文化南迁》中说:“多数人认为天水有一条河成为轩辕谷,姬水应在天水的轩辕谷”。
由此可见,炎帝神农、轩辕黄帝是兄弟俩,是少典的儿子,炎帝为姜水,黄帝为姬水,其起源于渭水中上游的天水一带。
天水神农山是神农“祭天”之山
天水神农山据民间代代口传和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是神农率部落祭天之山。
神农山上的黄家庄村一村民家收藏的两块石头,据传是神农祭天之石,一石为半圆形,直径6寸,底径8寸,厚2寸,黑油油的闪光发亮。一石为椭圆形,恰似一枚鸡蛋,石上映出天然形的一钩弯月,形象逼真,惟妙惟肖。两石光滑圆溜,手摸如冰凉爽,当地村民收藏此石,起初谁家有牙疼者、腰疼者、头疼者、只要借去一枕或垫,一夜病除清爽。有专家、学者认为,那是神农率部落酋长主持的“祭天石”。同时,当地还传说此石,神农率部落首领登山祭天之时,高举“祭天石”,祈祷苍天,奏起“五弦琴”。据说,此乐器是削桐为琴,结丝为弦,长约三尺六寸,上有五弦,人们又称为“神农琴”,这种琴发出的声音,能道天地之德,能表神农之功。神农制“耒耜”、尝百草、立市聚、织麻布、作陶器、教人普遍使用“火”,告别茹毛饮血的生活时代。恩格斯说:“火的利用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从动物区别开来”。神农的功绩让人们敬仰、崇拜,神农山出土的石刀、石铲、石斧、石镰、石凿、石锛,还有狩猎的骨镞、骨针、骨刀、杵和陶器,搓绳纺线的“纺轮”等石器有力的说明了原始人在这里生活过,或者说活动过,说明原始社会末期,即炎帝时代,在原始农业中和原始生活中的生产、生活劳动工具的佐证。一些历史学者和专家也承认天水神农山与神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宝鸡炎帝研究所所长霍彦儒先生在《炎帝与黄帝》一文中说:“州东有轩辕谷、水出南山轩辕溪,据察在天水神农山一带”。原甘南博物馆馆长、研究员李振翼先生在神农山一带考察后,写出的《炎帝生地寻源考》一文中说:“天水街子神农山居秦岭北麓,靠近麦积山景区,自然条件优良,植被甚佳,为传说中的神农放牧羊群,经营首创农业,采集药物之地,因此关于神农的传说在当地民间甚广,且极丰富,很早就有祭祀炎帝的民间传统,至今山上仍遗有宋代建庙的历史文物可寻,明清以来更是俯拾即是。所以,我认为街子神农山是炎帝神农部落活动区域,留下了足迹的地方”。原天水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甘肃三皇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郭茂利先生在《神农氏》一文中说:“《淮南子》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有一种剧毒的断肠草让他肠子断烂,为人类牺牲了生命。民间一些地方,将神农奉为‘药王爷’,称为‘医药之神’。天水神农山相传是神农采药尝百草、发展农耕的活动之地,其山宋代建有‘药师庙’”。天水学者王彦俊先生在《试论神农氏氏族文化》一文中说:“寿丘一说是上邽城北寿山;一说是嶓冢山(齐寿山),泾谷水今出泾谷山、泾谷峡;还有一说为街子黄家峡神农山一带,而经街子口入渭水的东柯河、轩辕谷水也就是神农山其上源轩辕溪出之水了,神农山下的轩辕溪之东北为人皇刑马山,之南为黄卢山,山南有华阳黄卢山(今党川花庙河),涇谷水神农山东北有伯阳乡柴家坪古文化遗址……炎黄部落从牛头河流域向南过渭水到神农山一带活动。从出土的石斧、石刀等好肩部饰有刻划符号的灰陶罐、绳纹、兰纹灰陶罐等,从以上来看,无论轩辕谷在麦积镇神农山一带和清水牛头河一带均有可能是炎黄两大部落活动的区域”。天水民俗学者李子伟先生说:“天水的东北方向有姜水、羌谷、三皇沟、轩辕洞,南边有黄帝出生的寿丘与三皇嘴,正东有轩辕谷、轩辕溪,还有麦积山附近的街子神农山,流传着炎帝神农祭天的种种美丽传说,再向东则是布满炎黄部族足迹的关中大地与神衣架,而一条神秘的秦岭把渭水、汉水隔在两边,形成了二川夹一山的江、河双流域空间,这正是古人栖息的理想之地”。天水中医院名医葛健文先生在《神农与中医学》一文中说:“在原始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不知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只是共同采集,成群出猎,过着‘巢栖穴窜、毛血是茹’的原始生活。以草部、果部、菜部为主体构成的中药,表明我们的先祖确实有过‘茹毛饮血’的历程,《淮南子》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神农对药学的研究成果以及后代的用药经验都被写进了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的我国第一部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据我走访了解,街子神农山一带确有丰富的野生药材,也传说为神农攀援山崖登山采过草药、尝百草之地,当地民间传说甚多”。天水学者章越琴在《从文献中探索千年史学之谜》一文中说:“东柯水的上游有两股水汇入,一股发源于轩辕溪的轩辕谷水(在西);一股水是发源于石门山,泾水的横水(在东),这两股水在街亭汇合后,就统称为东柯水、神农山就位于这两股水的中间,由此看来,东柯是炎帝神农活动之地,这一问题与何光岳教授的观点相吻合。
既然专家学者认为:神农山曾是炎帝神农活动和民间传说的神农率部族登山祭天之地,那么,神农山地形地貌是怎样的。
神秘的神农山
神农山,海拔高约1800多米,位于甘肃天水麦积区麦积山的永庆村,远眺,犹如一口大钟覆地,突兀而立,气势恢宏,险峻磅礴。
登上山顶,高耸入云端,环顾四周,幅员辽阔,云烟缭绕,时隐时现,变化莫测,恰似一处仙界,山峦叠峰,莽莽苍苍,绵延起伏,远远近近,山峰构成一个庞大整体,山河浩渺。有人作联曰:“登山寻龙视,放眼揽白云。”
神农山,三面悬崖,既有西部秦岭山脉特有的粗狂冷峻,又有空灵秀丽的妩媚。
神农山有一眼石洞,传说有位叫少典的,娶有娇氏女儿女登为妻,一天,她去大龙王山请教牧羊之技,便顺牛头河而南下,来到神农山洞口前休息,忽然一条巨龙腾飞而下,直扑女登,顿觉浑身酥软。后来,身怀有孕,生下一个头上长一对青龙角的男孩,少典起名“神龙”,从小天资聪明,智力超群,大家拥戴他当了姜氏部落首领,教百姓耕田种地,发明了“耒耜”,上山采药,亲尝百草,为民疗疾,大家称他为“神农”,又善于用火,烧制陶器,教人将狩猎的动物及谷物吃熟食,大家称他为“炎帝”,现神农洞高约近2米,深不可测,洞里滴水成秀石,非常迷人,洞口两株核桃树分立两边,远眺犹如两杆旌旗,气势非凡。
“神农”与“神龙”同为一音,“神龙”传说是少典为儿所起之名,“神农”是民间为他所做农耕贡献而起名,这里有大龙王山、龙眼坡,龙眼睛,龙脖子、龙嘴、龙舌头,石龙峡、神龙泉,神龙峡、金龙峡,神农“祭天台”,神农飞马踩石等,就连山上庙宇建筑以龙为主,八根大木柱以龙爪为标准,这里崇拜“龙”,实际上是崇拜“神农”。神农飞马踩石,山上果真有一块石上明显映着马蹄印。传说,宋代有一牧羊人看见头上有牛角的白发老人骑一匹白马从天而降,一只前蹄落在大石头上,前蹄忽的提起,后蹄紧接着又重落在前蹄原印,天马腾空,飞跃上了神农山梁,从此留下这块神农天马蹄石印的痕迹。神农山下“神农沟”村,有几位村民看见,有年久旱,村民祈雨,一场暴雨过后,先是天空出现了一大圈彩虹,之后有“隆隆”的擂鼓声传来,神农山上出现了一大帮古怪人群,似影似幻见一老人高举石头祭天,一会几声闷雷就不见了。有专家、学者登山听此传说,认为是人的幻觉或雨后的虹绛,属自然现象,但当地人不这么认为。近年来,神农山游客络绎不绝,接纳了不少人来观光旅游和专家、学者的考察者。2007年6月我陪同韩国同德女子大学赵俊河等教授来神农山考察之后,先后有山东大学李道刚,北京大学段宝林、兰州大学朱林等教授来神农山考察,宝鸡炎帝研究所所长、著名学者霍彦如等一行人,天水师范学院教授雍际春,还有天水古建筑和考古专家窦建孝等天水学者不计其数到神农山考察。
现专家、学者初步推测,神农山是炎帝神农祭天和发展农耕发源之山。
神农山,是一座神秘的山,神奇的山、也是一座名山。
作者简介:
王钰(笔名:覆盆子),甘肃天水市人,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系,供职于甘肃天水监狱。
近年,出版文集《笔走大墙内外》、长篇纪实小说《25号监舍》、中篇报告文学《难忘的岁月》、发表中篇小说《九花》,主编《神农山与神农文化》,发表论文《青少年纹身初探》、《大学生犯罪心理与矫治对策》、《伏羲、人类监狱发展史的肇启者》等十多篇,论文代表作《敦煌出土的伏羲、女娲砖雕图小考》、《用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教育改造罪犯尝試》、《以儒释道的思想精华教育改造罪犯“道德观”》分别被司法部、中国监狱学会、天水市社科联等评为“金剑文化工程”优秀文章二等奖和优秀成果二等奖,司法部颁发银盘一个,10多家社科单位收编《文库》、《丛书》。
其散文代表作《祭父》、《祭灶》、《难忘的龙南》等分别发表在《散文世界》,《东方散文》、《中华散文竞赛大观第三卷》中,并获得中国散文大赛优秀奖。
现为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甘肃省作家协会、天水市作协会员等。天水杜甫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13919669529 QQ:1945054412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