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钰:一座古城墙——“没了”

2019-10-26 来源: 浏览量:

一座古城墙——“没了”
·王 钰

 

图片关键词


   西汉水,是历史上有名的地域流径,三国时,诸葛亮曾在这里摆下了古战场,天水关智取姜维,木门射杀张郃,其下是著名的“祁山”。
  就在这条水域的上游,有一个小镇,名为“天水镇”,也称“小天水”。为何称“小天水”?据说现在的“天水”命名,汉初,起源还在“小天水”。笔者就出生在这个小镇上。
  我们小镇分为三个街道,上、中、下,我家位处在上街。据老一辈人说,上街是外来户,是从四面八方搬来的“大杂烩”,什么姓都有,不仅有当地方圆周围的人,就连四川人、山西人也有。可中、下街就不同了,主要以武姓、安姓为主,是武氏家族或安氏家族的天下,但也有少量的杂姓,可这些少量的杂姓是从外地来做生意的富户,只有富户才能入城居住,除外只能安居在上街。所以,这里的人称“上街”,既是“穷户”,也是“杂姓”。过去跑土匪(包括回民起义),中、下街闻讯及早关闭城门,将上街人圈在城墙外,任凭土匪蹂躏,久而久之,上街人对城墙内的人发生“怨恨”。
  土改那年,县上来了工作组,上街人诉说他们的苦衷,一位下乡的县长大人说了一句:“现在解放了,土匪没了,城也就没必要了”。有县太爷撑腰,上街人高兴了,从城墙根部开始挖土垫茅坑(厕所),当大小便的粪土,或垫牛羊、猪圈里的粪土,将人粪尿或牲畜粪便搅混,用背笼背在田地里,成了长庄稼的“农家肥”。上街人这样干,中、下街的人气得干瞪眼,干脆来个你挖我也挖,还从城墙上面挖,因古城墙夯垒的扎实、坚固、挖不开的就用雷管炸开。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终将这座古城墙挖了个“精光”,即使有,也仅剩一点点残留,靠城墙近的人家当院墙,“怪可怜兮兮的”。
  这座古城墙既宽又厚,还有十多个城垛,绕周走一圈,据有人说相当约十里,城墙上面的宽度能行一辆大卡汽车。城墙高约十七、八米。有的地方高约二十米,到60年代末70年代初,我们一些小伙伴顺着挖断的城墙角,爬上去玩耍。一次被母亲发现还挨了一顿打,记得母亲说过:“这么高的墙,掉下来能摔成几瓣瓣”。说明城墙有多么的高。到70年代中期,这座城墙彻底没了,再也找不见那么高大的“身影”了。
  城墙周围是一条很深的护城壕,水挺深的,壕水边,蒿草长的有齐人深,不知名的花儿竞相开芳,蜻蜓飞舞,蛙声一片,景色很是好看。“大干大闹”年代,全镇为一个生产大队,分九个生产小队,由大队统一领导组织,让全大队的农民从另处拉来碎石块和“生土”(不是很肥沃的土)填平了,现在周围已修盖了住宅的院落了,真可惜。
  这座古城墙内居住着二、三千口人,顺街而下,从中街的东城门入口,到下街西城门出口,当街是个 “十”字街的中心,南北又是两个小城门出入口。
  城内过去商铺林立,品种繁多,最有名的富商是“八大堂”,即“一元堂”、“三荫堂”、“九益堂”、“日新堂”、“怀德堂”、“端本堂”、“福善堂”、“福渊堂”,生意红火,影响之大。因为这里过去曾是秦州城通径西和、礼县、成县和下四川的“茶马古道”,天水的一个官道“驿站”,据说从唐代到清代过往客户络绎不绝,唐代诗人杜甫途径南下,也曾在这里住过,并作下了有名的《铁堂峡》纪行诗。
  城内人才济济,文化名人居多。清代光绪年间,武氏家族出了一位进士,先后在台湾、福建任过道台,之后官至一品、二品顶戴。民国时期,安氏家族还出了一位任过秦安、礼县的县长,曾在京城上过燕京大学,参加过爱国青年“反袁运动”。

图片关键词

  这座古墙,汉代称“历城”,天水知名文史学者朱钜之(已故)在他的《诸葛亮出师陇右活动地名考》一文中说:“历城即今天水镇,在西汉水之南,其北在历城山,后汉末年姜叙为抚夷将军守历城,历城川原广阔,人多地富,南通汉中,西通西和、礼县,东北铁堂峡是交通要道,是扼守西去的要隘。天水乡是西汉水上游的一个重要乡镇。”有学者也称是“西县城”,传说诸葛亮北伐时,为司马懿设计的“空城计”就发生在这里。宋金战争时,金兵大举入侵天水,占据天水后,分置南北天水县,这座古城便是南天水县的县城,隶属成州今(成县)的管辖,但时期不长,被宋收复。
  这座古城墙,在冷兵器时代,既是城,又是堡,更是一座军事壁垒的防御工事。多少年来,城里的百姓曾经是血肉之躯的“避难所”。刀光剑影几番,狼烟滚滚几遭,夕阳几度红,上千年来的纷乱,匪患和仇杀,结集了城墙内多少人们的心灵情愫,浸染了岁月苍桑和历史的见证,千百年来的情怀,千百年的风风雨雨,人们或许在茶余饭后谈起这座曾是饱经风霜的古城墙,可惜今天不复存在了,真让笔者感叹一声,悲哀!
  笔者今天如此的怀念它,是因为儿时的记忆和情感,至今历历在目,不能忘怀,加之自己是学历史的,更加叹息这座古城墙的不复存在。“青山依旧,”可岁月无论如何也转不回去那个曾经古城墙的“老人”显现了。
  夜夜入眠之时,或多或少的梦见城墙的高大和它厚重的“博大精深”,醒时,却又想着那久远朝代的城内沧桑和繁华市井,拥挤的人潮,来来往往的过客,甚至也有土蕃人牵着骆驼来交易的集市,商贩叫卖声不绝于耳。木制的“牌坊楼”阁上文人雅士品茗对弈,论诗填词、作画,那些文人骚客屡屡不绝地赋诗吟唱。琵琶弹奏,歌舞升平的“飘荡”在城内上空。胭脂富贵人家的小姐娇声,富豪的摇扇公子的傲气,说书人的“古今”, 谆谆的甜言,醇香的甜醅和美酒,十字街南北巷道和柳巷子的垂柳以及流淌着香喷喷的棕味儿,尤其还有那气势恢宏、古朴而优雅的城门、、、、、、
  “覆水难收,时光难留”,失去的永远转不回来了,让我再一次心里隐痛。
  因为城墙没了,城门没了,历史佐证没了,岁月的云烟没了。健在的人们只能留下了一个你挖我挖大家都来挖的那个记忆,那“惨不忍睹”分解“体躯”场面的人,至今也所剩不多了。然而,这些记忆者,有的已经永远的走了,那种记忆永远已被“埋葬”了,还在的却也日已衰老了,永远也将要被“埋葬”了。而现在的年青年人或一代代下传的人,根本不知道这里曾经还有那一座古城墙存在的“面容”,然而,古城墙的灵魂却永远飘荡在历史的长河中。无可归兮也……
  
  
  
 作者简介:
       王 钰(笔名:覆盆子),甘肃天水市人,毕业于兰州大历史系。
       近年,出版文集《笔走大墙内外》、长篇纪实小说《25号监舍》、中篇报告文学《难忘的岁月》、发表中篇小说《九花》,主编《神农山与神农文化》,发表论文《青少年纹身初探》、《大学生犯罪心理与矫治对策》、《伏羲、人类监狱发展史的肇启者》等十多篇,论文代表作《敦煌出土的伏羲、女娲砖雕图小考》、《用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教育改造罪犯尝試》、《以儒释道的思想精华教育改造罪犯“道德观”》分别被司法部、中国监狱学会、天水市社科联等评为“金剑文化工程”优秀文章二等奖和优秀成果二等奖,司法部颁发银盘一个,10多家社科单位收编《文库》、《丛书》。
       其散文代表作《祭父》、《祭灶》、《难忘的龙南》等分别发表在《散文世界》,《东方散文》、《中华散文竞赛大观第三卷》中,并获得中国散文大赛优秀奖。
  现为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会、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甘肃省作家协会、天水市作协会员等。天水杜甫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
  
  电话:13919669529   QQ邮箱:1945054412

 

 

(本文由作者授权转发)

 

 
 

1469334798736919.jpg

天水新时空合作电话:13830808668

QQ:1319722803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