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祖武】青春记忆之二——少年

2021-03-03 来源:李祖武 浏览量:


青春记忆之二——少年

文/祖武

 

  在我们西北农村,说你是少年,这褒奖比之“花儿与少年”、“自古英雄出少年”、“咸阳游侠多少年”、“宗中潇洒美少年”中的少年,有过之而无不及。它是对你力量、能力、人品、心性逐多方面的综合评价,应该是对优秀青年的称呼。积极向上,跻身优秀,是我自小的追求。所以做了农民后不久,越是被人蚩笑为“洋学生”“软菜”,便越是想迟早我会是少年!不管干什么活,我总是长着眼色,揣摸符合规律的劳动方式,尽快使自己把力气拉顺。记得用铁锨攒东西的动作是农民最常用的动作,攒土、攒粪、攒粮食、装东西,每天得有几次这样的劳动。旁人都是把一条裤腿卷到腿根,把锨把直接担在大腿的肉上出力,我开始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人家回答“大腿的肉不要钱,一条裤子得多少钱呢?”我也学着这样做,一阵儿大腿面便磨得通红,下一次便疼得不敢挨了。等大腿上长出了死肉,我能自如地挥动铁锨了,叫我“洋学生”的人便慢慢少了。这个编着一条裤腿的造型,二十年后在歌剧人生中扮演高加林时用上了。

  初夏的暮蔼中,男人们聚在场边上抽着旱烟八卦谝传,小孩子们在麦草垛间追逐,而我们十几个年青人就在场里跘碌碡。碌碡是用石头凿成的长约四十至六十公分不等、直径约四十公分的圆柱形脱粒工具,两头圆心凿出凹坑,以套上碌碡架由牲口或者拖拉机拖着滚动碾压摊在场里的麦子。这东西重约三、四百斤,打碾季节一过,它便或竖或横地闲置在场边角落。人或坐在上面小憩或蹲在上面吃散飯,精力旺盛的年青人便用它来锻练身体。碌碡立起在地上时,平面一面落地一面朝上,三四百斤的重量沒功夫的人想幌动也难,有的人却“咚”地一声推倒了它,换来一阵喝彩;接着再搬起、再推倒,便掌声连连。于是大家争先恐后地跃跃欲试地跘碌碡,大多推倒搬起一两次便败下阵来,我是属于怎么推碌碡都不理我的一类。有的人能把碌碡推得在场里翻斤斗,就像耍杂技一样。大我一岁的张诚义竟然跘得碌碡在场里滚一圈,等碌碡“腾”地一声停下来,他便一隻脚踩在上面,很英耀的样子。大家一面鼓掌,一面连喊“少年!少年!”他却说:“我这算啥,老贫协徐思贵当年能胳肢窝夹住把碌碡架着树棵叉上。”这时我就十分羡慕张诚义,真正视他为少年,处处成为我的榜样,也成了我的知己朋友。文革时,我们俩一起和造反派作对挨打,这应该是后话了。

  我便开始和碌碡摽上了劲。我家院子就在场边上,近水楼台先得月,大家散后,我会一个人在月亮地里再练半夜。忽一日,碌碡被我摇动了;今天晚上终于“咚”地一声推倒了它,却再也搬不起来。回家睡觉,明天非把你搬起来不可!就这样,终能在大家的吆喝声中推倒、搬起,如是三、两次,便摊软在碌碡上。张诚义真是少年,也真夠哥们,他给我过招:“碌碡跌倒时,不是砸死在地上的,因为惯性,它在一瞬间会有点儿翘劲。你要掌握时差,不要停,迅速地连着推,它就翻起来了。”嗨!不就是个节奏感吗?会音乐的我一点就通。再无数个砸得场院咚咚咚做响的月夜后,碌碡便在我眼前连续地翻起了跟头。大家齐声数数:五!六!七!八!九!——十!就这样,饭量迅速增长,白晰圆润的脸庞变得清癯黝黑,双臂及前胸有了凸起的肌肉圪塔。往山上地里背粪也由七、八十斤渐渐突破一百斤,两年后,我进入挣十分工的强壮劳力行列。二十岁左右,自已感觉身躯中力量与精神开始嗖嗖地增长,我对生活,对自己渐渐自信起来。

  想当“少年”的历程是漫长而艰辛的,我认准了先过力气关,先让自已成真男子,第一次上工背六十斤苜蓿的耻辱必须雪洗!隆冬农闲时,便是上山梁顶上扫衣子,去太阳山割蒿柴储备过冬御寒物资的时候。快过年时,谁家墙外码的柴草多,谁家就有会跑光阴的人,我家历来是最没风光的了。养着我这么个大少年却没烧少填,丢人死了。于是我自制了一个铲衣子的工具,一米五长的木把前镶一个木头多佬,前面锯开个一寸多深的细槽,把磨快了的镰刃插进去,一推一推铲苜蓿茬比他们用铁锨铲快多了。五更天已来到梁上苜蓿地,带着后半夜的寒霜铲衣子,苜蓿茬是冻脆的,只听得有节奏的嚓嚓声响起,一阵便铲一大片,然后用老茬茬扫帚扫拢,再把柴衣和土撂开,等天亮时,我已背着衣子下山了。我一天比一天起得早,到后来背斗顶上稍的一捆衣子还比背斗里的多了。如是半月,院子里的照壁前便码起了一山衣子,这一冬,我家的热坑也烙得屁股蛋生疼了。

  到了割蒿柴的季节,伙伴们相约着去太阳山割柴。半夜两点钟出发,肩上起码掛着两根绳子,带上昨天己磨好的两把镰刀,还有一袋乾粮(玉米面甜馍或一半玉米面一半白面的蒸馍)。出村过河南行约十里,左拐进慕水沟,路过三四个村落来到有蒿柴的太阳山下,天还沒亮,先吃口馍,便各自找一片坡或一道湾开始割柴。其实蒿柴是最好的柴火,火力旺、温度高,特别是骨力坚硬的铁江蒿,燃烧起来劈叭做响,像放鞭炮一样。到早上八点钟左右就都割够了,开始梱柴,梱柴可是个技术活,张诚义帮我捆第一梱,铺两条绳在平处,再铺两条用江柳稍拧成的腰腰,然后把柴一把一把压茬摞好,先把一条绳子穿进木圈,两人一人拽一个绳头,面对面脚蹬柴捆,吆喝着同时拉紧挽住,再拽另一条绳子,两条绳捆紧了一捆柴,最后拧紧了两条柳稍腰,抽掉绳子,一捆约两米长,一抱半粗,五十来斤重的柴便捆好了。剩下两捆我自已一人就捆好了。此刻已是暖阳凌空,从阴山圪嶗里搬一根一尺来长的冰凌捧,坐在日头下科穇糁啃着就甜馍吃,好香呀!然后打背回家,又是打背!三捆柴一百五十斤三十里路,打背好坏十分关键。先用一条绳把两捆打背在一起,然后用另一根绳把第三捆捎在上面,三捆柴共约一米五高,背起来超过头顶约一尺,远看像背着一座大山。扎紧了裤脚出发了。不敢落在人后,落后会越走越吃力。我时刻提醒自己踩稳了走,青春的脚板越走越扎实,等中午时分己走出慕水沟。家里还有壮劳力的人家派出的接应者已纷纷等在这里,父亲替儿子背一阵,兄长给弟弟接个力。我自然是没人接应的,这一百五十斤柴,这十里路,还得自己背着一步步走完它。

  过年了,蹲在已被我征服了的碌碡上,瞅着我家院墙外一字排开的十五捆柴山,猛吸一口粉条汤,狠咬一嘴白面馍,心里满满是庄稼汉的实诚感。这以后,无论背粪背田禾,我都能挣十二分以上的工分。又一次从山湾往场里背田禾,打背了一背新割的糜子,拾了几拾没起来,便知道重了。叫了两个人帮我抬起来,只觉得锭耿耿的,压得双脚直往地里钻。我靸着沉重的脚板,一步步挪下山来。到场里一过称,二百五十斤!还是一隻手提着我六十斤苜蓿说“洋学生,完周哩!”的那位大爸过完称伸出大拇指,“呱,少年!”。

  扛口袋,也是少年人必过的关。农村装粮食不用麻袋,用口袋,口袋用胡麻毛织成,长一米五到两米,粗约一抱到一抱半,最小的口袋装一百六十斤粮食,最大的六斗口袋装三百六十斤。扛口袋时扛者面对口袋弯腰手着地面,背贴在口袋上,另一人从对面双手搬起口袋底部,当整个口袋重量开始往你背上压时你直起腰来,口袋便微斜地搭在了你背上,抖一抖,使之贴身,然后就可走了,夏粮打碾完毕,分给你家的、生产队入库的、往太京粮站或五里铺粮站交购的粮食,都是这样扛上车、扛上称、扛进库,扛回家的。小口袋家家有,大口袋队里用,经常扛口袋的全村不足十人,能扛动六斗口袋的就支书李象贤、贫协徐思贵、求把子、响娃子、来生子、满盈几个人,这些人除李书记是挫短齐截身材外,其余都是体重一百六、七十斤的威猛汉子。我却像对碌碡倾情一样与口袋摽上了劲。一有机会就弓下腰,让人给我凑起扛上跑。开始当然是二百斤以下的,慢慢三百斤也不过隐了。直至有一天粮食入库,李书记去接电话了,面对六斗的口袋汉子们都往后爽,我往手心里吐了口唾沬,喊声“来!”便弓下不足两拃的细腰,贴在牛背般粗壮的口袋上,满盈手抓袋底,“起——!”我便扛了起来,这可不比二百斤的口袋我可以扛起跑,就像那天的糜子一样,我一步一靸地移动着双脚往仓库走去。仓库就是我家院子的厅房。跨过两道门槛,上七级台阶,再迈一道大门槛,硬是弓身把口袋歇在西墙角下,然后直起腰打了个趔趄幌了一下,是猛然失重,轻飘飘的。当时的我一米七二,一百二十斤,扛起的是三倍于自身的重量啊!

  打这时起,每年去五里铺或太京粮站交公购粮便总少不了我,在红山厂车队院子里晒粮,两马车三十口袋粮食交给了我一人,打发一个碎女子给我凑口袋、搅粮、装粮。织口袋的胡麻毛里混杂着麻签,我脖子和肩膀上的肉每年都要脱几层皮。我还发明了口袋扛起时,袋口绳子便解开了,只是下面的手揪着,上面的手提着袋底,到地方只须松开下面的手,人跑着,粮食便撒一路,这时我的感觉和舞蹈演员一样,在自己的舞台上表演。

  在历练力气的过程中我悟出的道理是:1.永远不要懒堕,懒堕得不到的,勤快必然会得到;2.永远不要惜力,力量越惜越没,越出越多。

 

  李祖武,1944年生人。集词、曲、唱于一身的音乐家。曾任天水市歌舞团团长、天水艺校校长、天水市音乐家协会主席、天水市合唱协会理亊长,现任天水老年大学副校长,红霞艺术团团长。李祖武9岁作曲,十一岁指挥兰州市少年合唱团,十六岁写歌剧,十八岁下乡务农,致力组织农民剧团,活跃城乡;28岁始任教中学,1980年代表甘肃参加全国民族民间唱法独唱会演,把自己用天水民歌改编的歌曲《高山顶上修条河》,《天水四季歌》唱响在人民大会堂。翌年,代表甘肃参加第一届西北音乐周长安音乐会,上世纪八丶九十年代一直活跃在甘肃歌坛,这一阶段的声乐教学发现和啟蒙了吕继宏丶黄金钟等人。市歌舞团任职期间创办了天水艺校。退休后受聘天水老年大学,十七年如一日,与其他老同志一起悉心老年教育,把天水老年大学办成了全国先进老年大学丶全国老年大学校園攵化先进集体,甘肃省唯一的全国示范校。此间,李祖武的音乐创作也进入了高峰期,完成了以《女人歌》、《飞将颂》、《读树》、《伏羲画卦》、《中华之根》等为代表的讴歌天水的大型合唱作品多部,并把这些作品唱到全国及世界各地。二00三年一月举办李祖武独唱音乐会;二0一九年六日举办《情在天水间》李祖武合唱作品音乐会。二0一四年五月甘肃出版社出版专著《中老年实用声乐教程》。进入新时期以来,创作势头更趋迅猛,录制了《天水的月亮》、《手握》、《自豪》、《苦苣菜》、《玉兰花开》、《罐罐茶》等词、曲、唱一体的声乐作品,已在网络广为流传。李祖武不知老之将至,全身心地投身天水音乐攵化事业的精神令人敬佩。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