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刘亮

2012-01-01 来源: 浏览量:

  
  转眼又快过年了,小时候天天盼着过年,可现在怕过年,回想起小时候过年的情景,觉得挺有意思可现在那些乐趣怎么全消失了。
  小时候在老家腊八节就开始了杀猪准备过年,腊八节这天要吃小米稀饭(谷子碾掉皮熬成稀饭),杀猪,记得腊八节那天我们小孩子就满巷道边跑边喊“有猪的把猪杀、没猪的杀娃娃(小猪仔)”从这天开始到处可以听到猪不要命的叫声,隔壁邻居家的猪叫了,你家的他家的都跟着叫了,好想都知道自己的死期到了一样,各个都表现现的很烦躁,不是哄圈门就是哄圈墙,一个一个最终难逃被杀的命运,我们也想赶场子一样看完这家杀猪看那家,连家长叫吃饭都不理会。看完一天又一天一直持续到腊月二十左右。

  腊月里我们最盼望的事就是盼着家长能给我们卖新衣服,这可是我们一年最大的愿望,一到逢集(每隔两天逢一天)就催促着妈妈带我们去赶集卖新衣服,直到把新衣服买了心里的石头才算落了地。我记忆最深的是我上小学时,一天中午放学回家的路上正好路过火车站见好多人都钻在一列停靠的货车下面,我爬上去看见妈妈还有邻居好多人拿着铁棍子,尖刀子、硬是把车厢底部拼铺的木板给撬出了个缝,用尖刀子划破里面的尼龙袋子,白白的粒状的东西像自来水一样的往下流全部流进了早就备好的尼龙袋子,我走进一看原来是白糖。我帮着妈妈足足偷了一袋子①,可能有七十斤左右吧,不知道到谁喊了一声公安来了!!!!!我和妈妈抬着白糖慌张的跑回了家。放寒假了快过年了,妈妈把白糖买了,给我和弟弟买了过年的新衣服。

  腊月里的集市格外热闹,周围山上的人们每到逢集都会脱家带口的来我们镇上赶集,四面八方的人越集越多。在那时山上人来赶集有三个很明显的特征:1、女人都戴头巾一般为红色、绿色两种最多。2、四五个走在一起有老有少的一般是一家子其中挑担的那个一般是父亲或者是家里的老大,3、那就是我们西北人特有的“高原红”。正是这些人的来来往往让集市越来越热闹、让年味越来越浓。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都富裕了,现在周围山上的人腊月里赶集骑摩托车,女人不在戴头巾了,男人不在挑担了,载着老婆和孩子威风的很,还有开车的,还有的干脆到县城、市里去置办年货,总之人们有了钱,生活好了。

  到了腊月二十三就是小年了,这天人们就要到集市上去卖灶王爷像和灶糖还有鞭炮,买鞭炮的在路两边排了一百来米,边放边喊“响炮买上、响炮买上”人们都捂着耳朵走过去,走过鞭炮区就看到路边有人手里拿着灶王爷像喊着“灶爷请上、灶爷请上”这就是买灶爷像和灶糖的。还有一旁买门神和买对联的。到了晚上要吃搅团(玉米面做的和酸菜或者臊子拌在一起吃),灶塘,给灶王爷烧香,撕去旧的灶王爷像换上新的灶王爷像,听长辈说送走旧的灶王爷会有新的灶王爷来换班。

  腊月二十四二十五两天家家就要扫房、打扫屋子,扫去屋面上的树叶等杂物,把屋里的该洗的全部洗换掉准备过年。

  转眼就到了腊月三十了,这天家家户户劈柴、煮肉、包饺子、炸麻花、炸油饼。到了下午两点以后家家就到自己的祖坟上去烧香,烧纸钱,“接先人”回家过年。贴对联、烧新灵,(当年去世的本村人,到人家家里去那张白纸烧个香表示祭奠,亲戚朋友一般在正月初一到初三去)。到了晚上全家人在一起看春晚、啃骨头吃饺子“守岁”等待新年的钟声敲响。

  正月初一到初三早上在天蒙蒙亮还没完全亮的时候就要开门去烧香放炮,在开门之前必须洗漱还要吃点东西不能空着肚子去开门,开了门就要给门神烧香,完了给土地爷爷烧香,最后到厨房给灶王爷烧香,完了再能动火做饭,吃完饭就要去拜年。

  正月初四开始村里的狮子队就给每家每户去拜年、希望能给家家带来好的运气,家家都的放鞭炮迎接还得给钱(多少都行根据自己家的条件而定)。直到把每家每户都转完。初六开始就是篮球赛,以队为单位,(队就是组如某某村第几组)实行循环赛、最后决出个一二三来。篮球赛可以持续到正月十一二左右。从初四的晚上开始大一点村子就开始了新年晚会,都是自编自演的节目如:干板(秦腔清唱)舞狮子、跑旱船、扭秧歌、打腰鼓、还有一些临时节目如:歌曲

  独唱、小品、相声等、这些节目无不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这个年才算真正过完。

  到了十六人们才慢慢的从过年的气氛中走出,出门打工的打工、上班的上班、上学的上学新的一年又将开始忙碌。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