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朴豪放的滩歌旋鼓(图文)

2012-03-15 来源: 浏览量:

  

  滩歌古镇,坐落在今武山县西南渭河支流山丹河河畔,素有“武山小江南”之美称。这座丝绸之路南路的茶马重镇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宋真宗时期。滩歌镇威远寨据记载是唐代由吐蕃王朝的枭波部落所建,至宋朝成为中央王朝防御西夏的边境重镇。古镇的南部是绵延40余里的太皇山脉,山脉中部的险隘古关圈子阖,峰峦环互骤聚,绝壁千仞,是古代扼控秦陇通往岷迭白马、熙河蕃羌的锁钥。

  滩歌旋鼓从民俗文化典籍和传说中走出,滋润了秦州大地。流传于滩歌一带的扇鼓史称鼙鼓,俗称羊皮鼓,扇鼓。据西北师范大学赵逵夫先生《汾阴扇鼓傩戏的形成时代与文化蕴蓄》一文考证:扇鼓由周朝的大鼗、汉魏鼙(或作鞞)鼓而来。《乐府诗集》卷五十三《魏陈思王鼙鼓歌·序》引《古今乐录》:“鞞舞,梁谓之鞞扇舞····鞞扇,器名。”鞞扇就是今天的扇鼓。三国时期著名诗人曹植《鼙鼓歌》中有“乐人舞鼙鼓,百官雷林赞若惊”之言。因其形似扇非扇,恰似芭蕉叶面,周以铁圈铸成,单面蒙以去毛之羊皮,下有握柄连三折式小弧圈,缀以数枚形似古币铁环。敲击鼓面,摇舞坠环,音质雄宏,铿锵有力。其三弧圈之意寓三为大,三三得九,九是天,即鼓声通天之意。随着时代的变迁,羊皮鼓逐渐发展到有了舞蹈套路,又进一步演变成为祭祀、酬神、赛社火以及祈求五谷丰收的重要活动,后来又多了相亲和求偶的内容。姑娘向旋鼓的小伙子投掷荷包,以此方式表达爱慕,旋鼓又揭开了自由恋爱的序幕。滩歌旋鼓作为武山民俗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因其舞步质朴无饰,优美简练而具有大众娱乐性质。其规模之宏大,场面之壮观令人振奋。旋鼓活动充满高亢、雄劲、豪放、热烈的气势,体现了滩歌人民尚舞,狂悍的民风。在表演过程中,鼓点如雨,均可成调;旋律悠扬,声调和谐;形式繁多,内容丰富;动作夸张,古朴流芳;鼓幡高擎,彩练飘舞;象征着吉祥如意,躯邪降福。

  滩歌旋鼓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曾产生过多种动人的说法,滩歌旋鼓的来历,说法诸多。因史籍无载,目前以民间“击鼓驱狼”之说最为尤盛。一说是滩歌羊皮鼓出现在远古时代,原始部落征服自然、驱逐狼虫虎豹,需要激烈的声音和强悍的力量,滩歌旋鼓便应运而生。武山滩歌镇在古代是一个天然林牧区,“传说一个放羊娃无意间敲打了羊皮,第二天在林子里发现一堆死着的狼胎。放羊娃又一次使劲敲打羊皮,第三天又发现了死狼胎。于是放羊娃做了羊皮鼓作为驱除狼虫的音响,从此狼虫渐渐退远,羊倌们为了喜庆安宁的生活敲打着羊皮鼓跳起了狂欢的舞蹈。”这便是羊皮鼓的雏形生成。另外三说为其一是楚国屈原遭贬,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汩罗江而死,人们悲愤至极,敲起扇鼓为屈原招魂。其二是和古代的祈神,敬奉祖先有关。古时某年天大旱,群众敲鼓祈神,果然天降大雨,人们得到了丰收。于是每年敲鼓祈神,祈求神佐。其三说和伏羲有关,传说伏羲为驱逐狼虫虎豹有关。但笔者认为与伏羲有关之说有点牵强,因与“击鼓驱狼”之说本意雷同,有待民俗文化学者进一步考证。

  据考,扇鼓舞自远古时代一路蹒跚走来。滩歌旋鼓凡时值太平盛世尤兴,凡是兵荒马乱饥馑年月则衰。是如“万众同心歌盛世,狂舞扇鼓舞乐年”。如今,滩歌旋鼓已发展成为独具大西北文化特色的西部扇鼓。滩歌旋鼓实质上是天水伏羲祭祀大典上舞蹈般表演的武山旋鼓,也就是当代“天水旋鼓”的雏形。滩歌镇素有尚鼓善舞之风,并以“鼓舞欢歌于滩地”而闻名于秦陇,每年端午都吸引来毗邻地县各族人民前来观光。每年农历五月初一至端阳,在滩歌古镇黑池殿村,各村旋鼓表演队从四面八方纷踏而来在黑池龙王庙集结赛鼓联欢。方圆百里村寨的人民携妻扶老,向草坪滩地涌来,旗幡缤纷,车马喧闹,数里不绝。“彩幡无数人千迭,心醉神迷鼓舞乐”是真实的写照。幡旗招展,鼓声动地,山鸣谷应,扣人心弦。一时“万人空巷争相睹,百里山乡扇鼓驰”。寻根究源,天水旋鼓唯一的发源地在武山滩歌镇。而滩歌镇代家沟村、黑池殿村至今还有代思贤、代朝宗等扇鼓舞蹈的民间艺人。长期致力于滩歌地方文化研究的青年学者漆子扬先生也希望把“天水旋鼓”正名为“滩歌旋鼓”比较确切。其关于滩歌旋鼓学术研究文章见《天水日报陇右周刊》、《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甘肃文史》诸刊。

  滩歌旋鼓队的服装,传说是从羌族服装演变来的。鼓手服饰随着人民生活的变迁,由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白汗褂,青裤子,扁麻鞋,到上世纪80年代的白衬衫,蓝裤子。上世纪90年代鼓手的服饰又变成仿古黄缎服,比以往更富有艺术的美感。在滩歌镇,有专门制作祖传旋鼓的老匠人,其扇鼓的制作要求是一张山羊皮只能制作一面旋鼓。经过泡皮、刮毛、刨皮、制鼓圈、绷鼓面等工序。一面制作好的扇鼓行如团扇,晶亮轻巧。鼓圈自成一体,纹脉流畅。鼓炳绞成麻花状,上配着梅花形并列三个圆环,每个圆环上挂三只圆铁环。鼓槌也和三有关,麻绳拧成,上系红、蓝、黄三色布条。表演时舞者左手持鼓,右手握槌,敲击鼓心,边敲边舞。舞姿粗犷、豪迈,舞步旋转变幻复杂。震耳欲聋的鼓声中点缀着鼓环清脆的嚓嚓声,令人感到阴阳分明而又和谐统一。酣畅淋漓的舞姿形象地透射出伏羲故土文化的渊远流长。传统的滩歌旋鼓是有严格时令的,一年只能打两次,而且必须严格地按照规定在村外打。打完以后,旋鼓要收到庙里存放,不得随意取出,更不能随便在村子里打。在滩歌镇,每个村子都有自己的庙,都有自己所敬奉的神,都有自己的旋鼓队。至今,滩歌镇的王启瑞先生收集有滩歌的山歌、民歌、民间故事两大本。据《滩歌镇志》编撰人员说大多都是现在失传的歌子、故事,目前紧锣密鼓的进行着整理工作。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

 1/2    1 2 下一页 尾页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