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朴豪放的滩歌旋鼓(图文)

2012-03-15 来源: 浏览量:

 

  滩歌旋鼓产生的背景,可能比较复杂。漆子扬先生认为为至少由三个源头合成。第一个是春秋时期豲民的舞鼓,后来逐渐汉化,并不断吸收中原文化对原来的鼓和舞进行了适当的改进,形成了汉魏时期的扇鼓。第二个是唐宋时期吐蕃的舞鼓,唐末吐蕃占领此地后,把本民族的舞鼓也带到这里,和本地扇鼓相结合,形成了祭祀的旋鼓舞。每年农历四月八日浴佛节,枭波部族都要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旋鼓舞也就因运而生。这应该是原生态的旋鼓舞最初产生的精神动机。第三个是明代初年山西的傩戏舞鼓,山西大槐树的移民迁徙到滩歌,带来了傩戏舞鼓,逐渐同端午节祭祀黑爷的祈雨活动融合在一起,取代了祭祀佛祖的活动,最终形成今天滩歌旋鼓艺术的主流文化形式。滩歌旋鼓舞蹈植根于广大农村,具有集厚生、纯朴、雄奇、悲壮之美于一身的大型集体舞蹈。舞姿生动活泼,情感热烈豪放。生活气息浓郁狂欢。笔者幼年曾在黑池殿村观看过滩歌旋鼓,舞者身着节日盛装,跟着鼓点节奏,舞姿和造型风度翩翩,舞步富于变化。有时犹如水面浮萍,轻盈游戈;有时快若流云,犹龙若飞;有时层叠聚拢,如百花齐放,有时如乳燕翻飞,只冲云霄;有时纵横穿梭,欢奔自由。其表演阵容时大时小,变幻无穷。一会儿排成“欢庆丰收”、“吉祥如意”。一会儿排成“九折十八式”、“二龙戏珠”、“双凤来朝”、“白马分鬃”、“韩信点兵”、“狮子滚绣球”等阵势。从头到尾,引人神往。舞者身上时不时的流淌出欢快、粗狂、激昂、豪迈、飒爽的英武神姿。

  时下,不少滩歌旋鼓艺人担忧的是滩歌旋鼓传统的打法越来越少,祖传继承人越来越少,面临着文化遗产函待拯救的危机。但在笔者走访滩歌文人张清源先生时,他告诉笔者,镇里已将滩歌旋鼓做为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将来采取措施进行发扬光大和保护传承。曾在上个世纪80年代,起源于滩歌的武山旋鼓被《丝路风情》节目录制组搬上了电视荧屏。故事片《追索》在滩歌明清街取景时,其中有关于滩歌旋鼓的镜头。而今,作为改良后的滩歌旋鼓正式以“天水旋鼓”的新风貌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作为大西北舞蹈代表之作曾多次在国内各种大型开幕式一展雄风和英姿,为甘肃人民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