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生态行:陇上走过梦绿洲

2010-12-27 来源: 浏览量:

  著名教授史念海考证,西周时黄土高原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3%。《后汉书》载:陇东至陕北黄土高原地带"厥田为土,且沃野千里"。     我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杨钟健先生,1929年对晋西、陕北考察时,就断定本地域原为森林地区,并深叹"我民族摧残森林的可怕"。     "我从陇上走过,陇上一片秋色。田里稻谷飘香,风来声瑟瑟,微笑写在脸上。蓝天,多美丽,点缀着白云几朵,青山不寂寞,有小河潺潺流过......"     20年前,张明敏选择了陇上地,做为中国心之寄托地。当《陇上行》、《我的中国心》风靡华夏时,时当少年的我,心中常怀走进陇上的梦想。     今天,我走在陇上黄土地,心中却始终无法想象,当时颂唱《我的中国心》时的感觉。     富庶,虽无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描述状:盛唐时"阎阎相望,桑麻盈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但今日之陇上,仍称雄西北。川谷原,玉黍穗黄,盈野遍原,满意微笑写在乡农脸上。     然而,忧愁却沉重铭刻在我心底:青山不青,黄山盈目。所经之处,昔日川流不息,奔腾不休的河,流水成沟渠,甚至彻底干涸。反倒是冲积河床肥沃坦平,黍穗飘黄,稼禾盈川。     以天水为例,自称绿化在西北位居前茅者,公路旁,铁路边,纵目所及之山原,树少不说,连草灌也不能覆盖大地身躯;有树之处,稀疏散布难以成林,所经成林之地,小树稚嫩,蔽日不成,固持水土功能不全。青山俱成黄土原,千里渭河潺潺流。陇上绿梦,只能从史书中去寻求。     史前时期,现在干旱连连的甘肃,气候比较温暖、湿润,草木丰盛,河流纵横。气候由东部湿润区、半湿润区,向西部半干旱与干旱区过渡,自然生态表现为森林一-森林草原--荒漠绿洲序列。据历史载,陇南曾"茂林秀竹"如画,春秋以前的东部黄土区,亦有"泾草渭林"之称,秦汉时期"陇西天水山多林木,民以板屋为室"。河西南北两山,林本繁茂,风景优美,走廊区则在广大的草原、戈壁沙漠中点缀着片片绿洲。自祁连山发源的三大内陆水系,除孕育河西走廊的小面积天然绿洲外,大量流水潜入地下,几经转化,最后在河流终端汇集成湖。     著名教授史念海考证,西周时黄土高原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3%。《后汉书》载:陇东至陕北黄土高原地带"厥田为土,且沃野千里"。现在所谓的干旱地带,历史时期都长期为森林繁茂的地区。     由于多年来的毁林、毁草、滥垦、滥伐、畜牧超载等原因,致使西北地区各高大山系山区的森林面积减少,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加重,自然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山区的森林覆盖率不断降低和减少,浅山区几十公里左右的范围内,森林已荡然无存,残留的森林,已经退缩到远山地带,呈现出不连续的块状分布,开始失去其"天然水库"的作用。     从宝鸡至天水沿途,道旁景观,绵绵不断展示的是童山癯癯。蓬蓬蒿草,生命力如此旺盛,却也只能在大量冲刷失去泥土精华的土山上,东一蓬西一蓬地生长,不能将失去森林后的山坡占领。沿途190余公里山道,仅村边寨角,残留几株老树枯松。只在经过一个名叫阳坪的小地,喜见附近两个山头植满苍翠欲滴的柏树,仔细看树龄,最多也只10来年。     早在秦汉之时,陇右地区,就被划为"多马、牛、羊、旃裘、筋角"之地,有"畜牧为天下饶"之称。汉在陇右,设有36所牧马苑,马匹达30多万匹,牛羊更是无数。陇右牧马苑,历经魏晋而不衰,至隋唐时,陇右依然是牛羊被野。唐"安史之乱"后不久,吐蕃占据陇右之地,由于本身就以畜牧业为主的吐蕃,更使此地的畜牧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但是,大规模的生态破坏,早在秦汉时期就开始了。秦和西汉都积极推行"实关中"和"戍边郡"移民政策,移民范围包括陇西在内的黄河中游,以及黄河上游和鄂尔多斯草原、河西走廊等边郡。当时移民量之大,仅以《汉书·地理志》所载汉平帝元始二年的户口,现在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泾(河)渭(河)洛(河)上游及山(西)陕(西)峡谷流域二区,总户数就达50万,口数合计达240万人。这在当时的生产技术条件下,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以被称为"膏壤沃野千里"的关中盆地为对照:自周秦以来农业即高度发展,在当时又为建都所在,并在郑、白等渠灌溉下,八百里秦川,亦不过50余万户、200多万人口,由此可知当时之移民规模之大。     垦田迅速增加,人口迅速增多,生态的逐渐恶化,导致汉武帝后,黄河下游的水患越来越凶。随着朝代的更叠,直到唐代,陇右所在的黄河中上游地区,不时地在农牧界线游移,半农半牧,生态时好时差。黄河里的泥沙,愈来愈多,终于戴上了"黄"的族冠。     生态的大破坏,自元末起又掀起了新的浪潮,使陇右等地区彻底开始了由畜牧地向农耕地的大转移。仅至元末年,内台御史郑制宜在陇右等地区,一次复耕地,就达30万顷之多。从未开垦过的处女地,在初次开垦时是很肥沃的,产量很高。苍茫广漠的森林草原一经开垦,骤然就呈现了一片阡陌相连,村落相望的繁荣景象。     明清时局稳定之际,开垦耕地更为成风,最后就几乎无地不垦了。甚至在崇山峻岭之中,也"即山之悬崖峭壁,无尺寸不垦"。     山原渐渐变了色彩,由一望无际的绿色,过渡到黄色为主的旋律......     相伴而来的是,西北林区涵养哺育的各河流,平均含沙量急剧增加。而进入20世纪后,生态的恶化更有加剧之势态。西北河西走廊地区的洪水河、东大河、西大河等河流含沙量,仅70年代比50年代就增加了六成。     对森林资源的过度开发,有的虽不是在山林中开垦农田。但由于砍伐林木量,超过了森林自身的恢复能力,加之有的是"剃光头"式的成片采伐方式,使森林自然生态环境完全改变,植物只能向灌丛、荒漠草原发展。     有史记载:从汉代以来,森林砍伐一直由东向西扩展。例如,据赵充国的《上奏屯田》记载说:"计度临羌东至浩门羌虏,故田及田民所未垦二千顷以上。其间邮亭多败坏者,臣前将士入山伐木大小六万枚。"《新唐书》卷87记载。唐垂拱初年"运陇木人京"。《续资治通鉴》卷8载:北宋年间,"尚书丞高防在秦州辟地数百里,筑堡要害,戍座三百人……岁获大木万奉,以给京师"。后陇山至甘谷县之间,已无森林可伐。     我国著名的古生物学家杨钟健先生,1929年对晋西、陕北考察时,就断定本地域原为森林地区,并深叹"我民族摧残森林的可怕"。     1995年,中国科学院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综考队在考察结论中也明确肯定:"本区在农耕以前是属于森林和森林草原"。其森林分布大致是:北界东起山西恒山山脉,沿西南方向经山西西北管涔山、陕北百于山、宁夏云雾山(固原北)、甘肃屈吴山,到兰州西北乌鞘岭一线,此线以南大部分地方是森林地带,以北则属森林草原地带。二者的分布区域,约占黄土高原面积的八成和二成左右。在东南部地区,还有局部的草灌分布。     森林的毁灭,随之而来的代价是泥沙冲刷日剧,没有能涵养水源的树木,遍布沟壑的溪峪,水枯流细。黄河最长支流渭河,流经天水281公里,占流程三分之一,汇集了上百条支流。仅大的支流北面就有散渡河、葫芦河、牛头河等,南面就有藉(去掉草头)河、榜沙河、永川河。而古称陇水的葫芦河,又接纳了12条支流。但是,天水却列入了缺水的半干旱之地。     生态迅速恶化的趋势是那样的剧烈,如今,天水遍境河溪水丰流急的河没有看见,而渭河民国时期,尚可行舟。如今仅传渭河春秋两季,依然大涛裂岸,满溢河道。立秋之后,行走关中、陇右之处的我,今日始见雨点淅沥。然目及河床,水却依然。心中盼水呼啸而至,却又怕真至之日,将泽祸于民。     所幸的是,生态恶化景已引起注意,天水秦安区即在南北两山,绿化了5万多亩山地,其中防护林就达2万余亩。希望将南北两山,建成集生态、科技、旅游和经济为一体的"绿色巨龙"。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