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具地域特色陇右文化 中国地域文化之奇葩

2010-12-27 来源: 浏览量:

陇右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是拓展了中国文学的总体结构。在黄土地上孕育并经历代各民族不断创造和传承的陇右文学,带着北方民族特有的生命力和朴野,将中国文学的地图向西北拓展。二是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在特质。陇右文学为中国文学北雄南秀、异轨同奔的历史走向增加了驱动力。陇右人写边塞诗,无苦涩相,而多有奔放、从容之风度。“阴山铁骑角弓长,闲日原头射白狼。青海无波春雁下,草生碛里见牛羊”(《河湟书事》)。抒情身份的主客移位,使全诗情调尽变,于旷远辽阔中露出几份田园诗的情调,从而改变了中国文学的内在特质。三是为中国文学注入新鲜血液。讲经文、变文、诗话、曲子词、话本、传奇、小说等俗文学都是先盛行于陇右次流行于中原,改变了当时文学发展的方向,如讲唱文学与古代白话小说之发展就是一例。

独具特色的陇右旅游文化

于志远

  陇右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和演变过程中,孕育和形成了极富特色和美感的文化旅游资源。陇右文化旅游资源类型丰富多样,主要有遗迹遗址、古建筑和民俗风情。其中,以别具风格的远古文化、石窟壁画艺术、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民居文化等最具代表性,并构成了独具特色和人文价值的陇右文化。

  在陇右留下了伏羲、女娲、黄帝和西王母等人文中华人文始祖的种种神话、传说和名胜古迹。大地湾人头形器口彩陶瓶,特别是人面鲵鱼纹彩陶瓶和人面变体鲵鱼纹彩陶瓶,是我国最早的龙图,为珍贵的原始艺术精品。相传西王母诞生于泾川回山,轩辕黄帝曾问道广成子于崆峒山,又与中医鼻祖岐伯论医,开启了道教文化和中医学的先河。附属于这些人文始祖的文化信息和事迹,与陇右地区数量繁多、内涵丰富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交相辉映。

  以麦积山石窟为代表的陇右石窟有别于其他地方的石窟。首先,陇右石窟造像多用石胎泥塑、彩绘,并且窟壁上绘满壁画,石窟显得绚丽多彩。其次,石窟造像逐步摆脱了印式健陀罗样式的影响,创造了符合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和审美标准的雕塑艺术,体现了西域色彩和外来风格的转型特征。再次,彻底地世俗化和浓厚的生活情趣是陇右石窟艺术的又一显著特征;造像中的佛、菩萨弟子,从脸型、神情、身段、服饰,都是活脱脱的中国人;石窟壁画反映出了北魏、西魏、北周、隋唐等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时代特征,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都有独创性。在陇右的黄河、渭河及泾河流域,分布有大中小石窟20余座。

  陇右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区,保安族、东乡族为陇右特有的民族,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等原因,其文化极富特色,异彩纷呈。陇右少数民族工艺品如铜器、火壶、汤瓶、木雕、砖雕、保安腰刀等工艺品,工艺考究,样式美观,经久耐用。陇右少数民族音乐、舞蹈不仅具有西北民族的特点,还有中原汉族的音乐色彩。歌谣主调音域宽广、曲调高亢;舞蹈动作简洁明快,反映多姿多彩的生活;民间文学既有古老的叙事诗、传说、故事,又有妙趣横生的笑话和富有意味的寓言、谚语、童谣等。东乡、保安族的体育运动特色颇浓,规模宏大,场面壮观,简单易行。

  在历史积淀中,以九曲黄河和广袤纯厚的黄土高原为大背景的陇右,形成了乡土气息浓郁的民俗。陇西云阳板、天水旋鼓、高山剧、玉垒花灯戏、陇南影子戏、太平歌、号子、“花儿”等民歌深刻地反映和描绘了陇右的风俗民情。滑稽戏、傀儡戏、陇东道情、皮影戏和陇剧等多种民间大小戏曲,在陇右民俗的积淀中,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特色。剪纸、皮影、面塑、炕围画、卷轴画、寿材彩绘、墓葬壁画、百寿图等民间美术作品犹如群星闪耀,堪称稀世珍奇。

  民居是人类物质文明的反映。受历史、自然、环境、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陇右民居演变形成了特有的文化意蕴。人们利用自然条件修造固定的生活空间。居所基本上沿袭了古代先民的居住习俗,利用地形、地势、地物等天然条件,形成“窑洞”、“地窝子”等。陇右先民先后经历了多种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因而,陇右民居具有一定的向心性,后来发展为封闭性。最后,陇右民居,大多采用土木结构为主的造物方法,即“上栋下宇”式房屋。

作者单位均为天水师范学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