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多样性与差异性是地方学研究的着力点

2010-12-27 来源: 浏览量:


       成果之一是明确了鄂尔多斯文化的构成、起源、归属及特征。鄂尔多斯文化是黄河文化和草原文化的组成部分。鄂尔多斯文化是多民族人民共同培植的一种多元融合、风格独特的文化。是以蒙古文化为主体,融合吸收了汉族等多民族文化的成果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鄂尔多斯文化具有发祥的原生性、持久的交融性、璀璨的经典性等特征。这就为今后研究鄂尔多斯地域文化奠定了基础,确定了重点,指明了方向。成果之二是挖掘鄂尔多斯文化中最具鲜明的人文特色。即降福引善的吉祥文化,滋润了鄂尔多斯游牧民族勤劳淳朴、热情好客的品德;源远流长的宗教文化,陶冶了蒙古民族虔诚质朴、与人为善的心理素质;以享誉中外的鄂尔多斯诗文歌舞,展示了鄂尔多斯人的聪明才智和艺术特长;相互渗透的民族融合文化,塑造了鄂尔多斯人海纳百川的气质和开阔明朗的包容吸纳精神。
       彰显和弘扬本民族这些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应该说是地方学研究的永恒课题。这是因为民族文化资源是先辈留下的宝贵财富,是人类的共同遗产,我们不但有责任和义务保护珍惜,而且还应当继承和发扬。要以挖掘整理民族文化资源为契机,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文化内涵,保存人类文明的结晶,留住人类创造的足迹。特别是原生态文化,更接近于人性之本真,凝聚着民族的生命力,蕴含着深层次的人文价值。这种原生态的文化是木之本、水之源。对它的继承、保护和弘扬,就从根本上继承、保护和弘扬了各民族、各地域自己的文化特色。
       从学术研究角度讲,挖掘、彰显和弘扬地域文化特色就是为学术研究提供丰富的人文资源。这种资源是由民众创造并拥有的,在民众中自然传衍着的文化形态。它是一个动态过程,其中有自然的淘汰,也有着人为因素。例如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歌,由于人们的生活方式正随着经济发展而发生巨大变化,民歌赖以生存的条件正在消失,传统民歌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处于濒临消亡的险境。民歌传唱主要靠歌手口耳相传,“人走歌走”。随着老歌手相继去世,不少优秀动听的民歌、民乐也随之而去。所以我们才提出在抢救、保护、继承的基础上,以学术研究为开掘手段,加以彰显与弘扬。研究的过程就像一条流动的长河,其成果就为这条流动的河注入了新鲜的水脉,使那些底蕴最深厚、特色最鲜明的地域文化长盛不衰,发扬光大。
       三、在地域文化研究中,地方学担负着学术创新的历史使命
       在世界、在我国对于文化多样性的着力维护与普遍关注,特别是对于地域性很强的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日益受到广泛重视的大背景下,地方学应孕而生,大有地方“学”潮扑面而来之势。各地之所以要建立与地域文化相适应的“地方学”这门学问,其研究对象无疑是这个地区。正如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陈育宁教授指出的“研究那些具有自身特色、自成体系,有自身发展规律的社会文化现象、经济现象,把这些研究的问题加以理性概括,成为一门有专门知识和理论方法的学问,构成为‘学’”.既然是一门学问,要使其永续发展和提升,就有一个理论创新与学术创新问题。创新是理论的生命,自然也是学术的生命。没有创新思想就会失去生机与活力。即使今天是鲜活的理论,严谨的学术,明天也会萎缩,失去其光泽与引力。所以创新是地方学研究的灵魂。“学术创新是个人的追求,更是民族的伟业” ④在一定意义上说,学术创新就是学者的创新。只有创新的学者,才能有创新的学术。从鄂尔多斯学研究会110名会员,5年来在本会及其他学术报刊以及8次学术研讨会发表的184篇论文看,有一部分作者创新意识比较强,在学术方面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但也有不少作者缺乏创新意识,其作品所体现的思想前沿性含量和原则性含量是不够的。具体表现是滞留于事实描述的层面,缺乏在掌握资料的基础上体悟出新的研究思路和抽象出新的理论命题的能力,显现出研究者在思维的创新方面的不足。所谓理论创新,就是在你所从事研究的领域中,“对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作新的理论分析和理论解答,对认识对象或实践对象的本质、规律和发展变化的趋势作新的揭示和预见。”⑤但要做到这一点,其前提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资料。因为不关注实际,不闻不问所研究对象的现实,就使学术研究失去源头活水。只有研究者在研究第一手资料基础上,才能提出新观点、新思维、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比如地方学以研究地域文化为使命,不仅要认识研究地域文化是为了更好地认同与养护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延续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促进中国先进文化建设,达到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保持我们民族生存的血脉。更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在现实生活中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作出理论分析和理论解答。任何传统都必须与时代相连,让时代接受,让后人接受。所以我们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使之成为我们地方学研究者的一种文化自觉。
 

  (作者:齐凤元  内蒙古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


 

       注:①曲青山《挖掘西部民族文化资源》
           ②见2006年4月26日《光明日报》
           ③雍际春,余粮才《陇右地域文化的基本特点》
           ④黄安生《一位实际工作者对学术创新的期望》2006年1月17日《光明日报》
           ⑤董京泉《关于理论创新》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