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南徽县栗川乡经济社会发展侧记

2014-05-14 来源: 浏览量:

  特色产业铺富路 万民齐心铸辉煌

  ——陇南徽县栗川乡经济社会发展侧记

  本报记者 武文宣

  “栗亭名更佳,下有良田畴。充肠多薯蓣,崖蜜亦易求”。

  公元乾元二年,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经受安史之乱的动荡之后来到了秦州进行了短暂的客居。之后,他满怀同谷县令的邀请携家眷踏上了西行的流寓之路。那一刻,缺衣少食的杜甫心中最佳的人居环境就是栗亭。

  据文史专家考证,杜甫《发秦州》诗中的栗亭就是今徽县栗川乡所在。从诗歌来看,栗川乡早在唐代就是一方适合农业发展之地。如今,位于徽县西南部的栗川乡伏镇河两岸地势平阔,气候宜人,土沃田肥,宜于各种农作物生长,为徽县两高一优农业示范区,是全县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示范基地,优质蔬菜基地。以洛河为界,西南地势起伏,海拔在1000-1900米之间,森林覆盖面积大,林深草茂,为该乡畜牧重点产区。

  “一亩三分地,长年劳作人犹饥”;“人已尽其力,地却不显其值”。这是前些年徽县栗川乡传统农业的现实版缩影。如今,走在栗川乡的乡村、田野,处处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田野里、山岗上一派繁忙,人人脸上洋溢着笑容。这是栗川乡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取得的效果。

  “栗川乡特色产业魅力何在?就在农业。发展农业经济的重心何在?就在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烤烟产业 势头强劲

  盛夏时节,记者来到栗川乡采访。在耿寺、石沟烤烟产区,当地烟农正在互帮互助、分工协作收获烟叶,田间地头车马喧嚣,繁忙异常。这一切,缘自该乡党委按照企业化经营,产业化管理,商业化运作的路子,通过不断强化培训、转变思想观念、注册成立金叶烤烟专业合作社、落实烤烟奖补政策等一系列措施,烤烟面积逐年扩大,效益不断提高的重大举措。

  耿寺村,原本是一个在中国版图上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乡村。近些年,通过政府的引导,已经成为栗川乡烟叶种植第一村。2011年,耿寺村被确定为县级烤烟示范点,投入建设资金700余万元,建成10连栋智能化密集型烟叶烘烤工厂,建成占地6亩的15座连栋大棚的育苗基地。

  同时,耿寺村依托村党支部,成立了“徽县栗川乡耿寺村金叶专业合作社”,党员干部已成为该合作社的主力军。在他们的带动下,耿寺村2012年共种植烤烟826亩,预计产烟叶10.6万公斤,烟农售烟收入达到170万元。

  该村党支部采取党员干部带头联包,从地块落实、育苗、栽植管理、成熟烘烤、分级扎把、出售等环节一包到底、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大力发展烤烟产业,使该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烤烟村”。

  通过耿寺村的示范带动,栗川乡群众烤烟种植积极性高涨。栗川乡也成了陇南市科技含量最高、专业化生产设施最完善的烤烟生产基地。栗川乡烤烟面积由2011年的890亩到今年的2000亩,10亩以上种植大户达71户,200亩种植大户一个,时下正在进行烟叶烘烤,预计实现产值420万元,上缴税收70.4万元,烟农人均收入达到4480元。

  为保证烤烟烘烤质量,确保今年烤烟大丰收,栗川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积极组织技术过硬、责任心强的烤烟指导员,深入烟农的田间地头和烤烟工厂对烟叶的采摘、分烟、编烟、上架以及烘烤等环节进行技术指导,积极帮助烟农解决烤烟生产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同时栗川乡还抓好烟田的后期管理工作,切实加强烟叶的病虫害防治,确保烟农增产增收。

  该乡党委办李旭东告诉记者,今年栗川乡先后投资117万元修建现代化智能烤房39座,10连栋烘烤工厂一座,投资110万元建成10栋智能化漂浮育苗厂一处。投资166万元修建水窑120座,塘坝2座,大口深井4眼。积极引进试验示范新品种4个,推广种植优质品种6个,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加之合作社产前、产中、产后的完善服务,以及工厂化集中育苗,科学化大田管理,智能化烘烤工厂统一烘烤,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把农业生产有效地企业化,极大调动了广大烟农种烟积极性,烤烟真正成了富民强乡的支柱产业。

  蚕桑产业 重振雄风

  在栗川乡栗亭村,记者看到300亩优质桑园枝繁叶茂,蚕儿在一天天长大。同样,在阎庄村的田间地头,一行行整齐的桑树苗,浓树荫蔽日。特色产业的开发,让乡村的风景更加美丽,农民的日子更加红火。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