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水秦安走出的明代大学者胡瓒宗

2013-11-27 来源: 浏览量:

  如今的可泉寺很小,为近年所修,大殿与两侧的厢房均砖木结构,只是寺内翠柏垂柳,飞碧垂青,仍然有一丝古意。可泉寺始建的年代有人说是宋代似乎不可考,但在明正德年间它已是秦安城南的名寺,则属无疑。原寺寺南依长山,东南有一脉清流。

  胡瓒宗作《可泉》诗、《可泉歌》,称赞这一脉山泉“可之”、“可浸”、“可薮”,故名可泉,《可泉歌》中诗句有“上有三窟焕如台,下有七穴灿如斗”。三台俗称滴檐水,指可泉三处悬檐滴水,七穴即七处泉源,有老虎穴诸名称。可泉水可灌溉城南菜圃,是当时唯一川水地,当时以“可泉膏沃”列为秦安十咏之一。

  但可惜的是现在的邢泉村,我们已经无法看到那一泓清泉,它的原址已是屋宇相叠的农家院落了。

  在邢泉村的另一古迹,始建于元代的圣母宫里,当地的村民给记者说胡瓒宗曾在这里的私塾里上过学。

  圣母宫的东南角现有胡瓒宗纪念馆,屋三楹,坐南朝北,据说内有胡瓒宗影图、《早朝》诗书法四条屏拓片、生平简介及后人所写怀念诗文.可惜看护的人不在,无法得见。

  村民倒是说了一则胡瓒宗幼时求学的传说,非常有趣:

  传说胡瓒宗是天上文曲星下凡,他小时候在圣母宫上私塾的时候,由于身单体薄,常受大同学的欺侮,班里的卫生经常由他来打扫,当时,私塾设在土地庙内。有一天,胡瓒宗在扫地时扫到土地跟前,顺便说,把脚抬起来,土地爷的那条泥腿果然提了起来,他扫完地,拿起毛笔在土地背上写道:“土地、土地,罚你到云南背三年土去。”当天晚上,教私塾的先生做了个梦,梦见一个白胡子的老头对他说:“我年迈体弱,云南路途遥远,求你给督堂大人说说,就不要让我去云南背土了。”第二天,先生来到私塾,看到土地爷背后果然写着梦中老头对他所说的字。于是,他佯装发怒对全班学生说,昨天是谁在土地爷背上写的字?同学们以为是胡瓒宗闯了大祸,都说是他写的。先生感到非常吃惊,暗中对胡瓒宗格外留意,长大后,胡瓒宗果然做了督堂大人。

从圣母宫我们看到胡瓒宗所吟咏的溪山之胜

  4、方孝孺被灭族,整个大明,只有他敢说公道话

  从一架竹梯上攀上圣母宫新修的鼓亭,向远处眺望县城边的主山脉九龙山,逶迤伸展,我看到有一座山像是从群山中陡然跌落,又像是振翅欲飞,这便是大名鼎鼎的凤山了。

  秦安有民谣曰:“天外飞来一只凤,千年不去化为山。”胡瓒宗在《秦安志》中这样描写凤山:“秦安县城城东百步为庙山,其山之高峰趋赴县东。”

  凤山是从大地湾附近的九龙山向西延伸的余脉,由凤山上的泰山庙古建筑群、太平堡遗址、行宫及春场园四大部分组成。现存殿宇三十一座,有“一阁、一宫、二厅、三厦、二十四殿宇”之说,是天水市范围内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建筑群之一。

  凤山山麓坐落的便是凤山村,和我所在邢泉村遥遥相对。

  从邢泉村前往凤山村的一途,皆是城中村改造的繁忙又带着杂乱的景象。登上凤山,换一个角度再次俯瞰凤山村里的旗杆巷。我感觉到胡瓒宗的精神世界离我们是如此的遥远,然而胡瓒宗身上所代表的那种士大夫的精神是我们这些后人万万不能忘却的。

  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士大夫阶层是由官员和高级知识分子组成的,存在于历朝历代。他们高风亮节、忍辱负重、为民请命,属于社会的精英群体。有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为士大夫阶层的形成、巩固提供了制度保障,士大夫阶层一个很重要的特征是他们参与国家政治,同时又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创造者、传承者。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华煌煌几千年灿烂的文化成果,基本上都是经由这个群体的人记录、创造、发展而来的。

  胡瓒宗为官30多年深感仕宦途中的险恶与阴冷,便将自己的余年,定位在“开阁著书”这一朝向内心的人生坐标上。他的主要学术成就见于《鸟鼠山人集》中,在经学、哲学、古文、诗歌、方志、书法等诸多方面均是名家,是一代通才,是全方位的文化巨人。

  在退隐林泉的二十一年里,他以淡泊的心境、丰厚的阅历以及智慧敏锐的洞察力为支柱,在精神世界的畅游(诗歌、书法、史志等创作),形成激昂悲壮、关注民生、疾苦、感情炽烈但又绝无妩媚之态的独特风致。胡瓒宗现存诗千首以上,始作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终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诗歌创作终其一生。按诗歌内容可分为社会、山水、咏物、唱酬四大类,以社会诗与山水诗为大宗,约占三分之二。

  在中国历史上,正直的士大夫所遭迫害之烈,除了清代,大概要数明代了。也因为这个原因,胡瓒宗诗集中反映这类现实的诗就特别多。他从四川内调南京不久,接连写了《方氏承恩图》和《习古斋》两首五律,悼念惨遭灭族之祸的明代大儒方孝孺。

  到正德年间时方孝孺被灭族已过百年,朝廷还是禁议一切相关言论,只有胡瓒宗敢说公道话,这是何等的勇气?

  胡瓒宗及其诗歌沉寂至今已有四百多年,著名学者,古文字学家杨伯峻这样评价胡缵宗:

  “他有正义感,同情人民,无论在朝庭作官或者在地方上临民都尽可能地为百姓做好事……他的诗朴质而富于感情。要这样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诗人。像当时吴门派唐伯虎(寅),祝枝山(允明)等人逃世于书画,玩世不恭,倜傥不群,他是不肯干的。这大概是胡氏出生于西北高原(今甘肃天水地区秦安县),唐、祝出生于东南繁华之会(今苏州市),地土不同,流风遗俗有异罢。可是唐、祝诸人喧腾于众口,纷陈于近数百年来的笔记、小说,至今江南一带故老还津津乐道他们的遗事,并且还有并非事实的传说。而胡氏之后,讫今四百多年却默默无闻,寂寞身后,不见于记载,更无传于口耳,这是历史的不公平。”

  (文/图 刘小雷)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