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得百花酿成蜜----天水书画家长卷

2011-09-17 来源: 浏览量:
“心正则笔正”。如果说采访中让记者叹为观止的是万老先生为天水书法事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那么他大公无私、宽厚大度、淡泊名利的人品则更让人感动。1998年,时任天水市书画院院长的万老,接到了重建万寿宫(天水书画院)的重要任务,对此他既兴奋,又担忧。兴奋的是万寿宫这座曾被毁坏的代表性古建筑将重新耸立于天水古城,担忧的则是时间紧、任务重、重建资金紧张,恐失组织重托。为此,万老夜不能寐、饮食无味。仅动员万寿宫原址的36户居民顺利搬迁,就让他颇费了一番心思。为了给天水人民一张圆满的答卷,从出图、组织施工到一砖一瓦的筹措,他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在修建万寿宫大门的时候,资金已相当匮乏,他亲自出面与施工单位谈判,让他们在现有资金的基础上务必使工程精益求精,将最好的技术拿出来,作为交换他亲自给30多位建筑工人每位送去了一幅自己亲自书写的中堂。在铺设万寿宫中院时,他则凭老关系,从砖主处以成本价购得青砖后,他发动全院职工搬砖并亲力为之。当有人问及为何不雇人搬砖时,万老这样说道:“资金紧张,就要将每一分钱用在刀刃上。”从1998年到2003年历时4年,在万老的带领下,仅耗资150万元,一座古朴典雅的新万寿宫终于落成,时任市委书记的张津梁在视察时这样评价:“花钱少、时间短、质量好。”
有人说:“万惠民先生是一位平民书法家。”的确如此,在文化下乡和为社会公益事业捐赠作品上他总是慷慨无私的,他常常这样说:“我在画室中是画不出好画、写不出好字的,但文化下乡时,在农民家的廊沿上往往能精品迭出。”
如今功成名就已退休在家的万老本该安度晚年,但他仍积极参加各项社会公益活动,并致力于培养、扶持年轻书画家的事业中,继续为天水书画事业的发展奉献着余热。除此而外,他还临池不辍,每天临习《张草》400多字,计划用4年的时间,实现其由魏碑向行草的过渡,以期寻找新的突破、新的创新。
时近黄昏,对万老的采访已近尾声,炎热的暑气在南郭寺徐徐的山风吹拂下渐渐消散,万老的身影却愈加高大起来。“两鬃苍苍十指黑,半生默默一灯青。”这是顾子惠先生对他的真实写照,记者在心中默祝万老一路走好。
 
 
 
 
 
悟到空时才是真
——雕刻家、书法家吴永昌
 
因为采访的缘故,记者多次进出书画院,也几次碰见了负责书画院(万寿宫)古建维修的吴永昌老师。最初的印象却是自己“以貌取人”的结果:与其说他是市内一位赫赫有名的木雕工艺师、书法家,不如说是一位干活的工人师傅。然而有缘交谈之下,这位穿一身旧衣布鞋的“老工人”,言谈中对书法、雕刻工艺的深刻理解与见地,令人佩服,令人羡叹。
出生木雕艺人世家的吴永昌,用“往来无白丁,谈笑有鸿儒”来形容他幼年的生活氛围,是再贴切不过了。的确,当有着“十三能”美誉的父亲吴尚仁与好友冯国瑞、汪青等陇上名士在一起品茗雅聚、畅谈书画创作之道时,文学艺术的种子不知不觉间已播洒在他幼小的心田中了。而年长他许多的好友冯安(冯国瑞之子)、何晓峰、周兆颐、王瑞生、万惠民等人又引导他步入艺术的殿堂。他从父亲那儿学习木雕技艺,从好友那儿学习书法、绘画,自幼扎下的坚实功底令他终身受益。
1966年“文革”开始后,初中尚未毕业的他便赶上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和“上山下乡”。下乡劳作之余,他仍在苦练书画。返城后,分配在市内某建筑公司工作的吴永昌凭着一手过硬的木工技艺一开始就被定为六级技工,跨过了学徒时代,年纪轻轻便成了“师傅”。耳濡目染的熏陶和过人的悟性,使吴永昌渐渐在木雕行里声誉鹊起。吴永昌的木雕作品风格完全继承了父亲的衣钵,继承了天水传统木雕的技法,既具有汉魏时期的粗犷,又具有明清时期的细腻,善雕花鸟鱼虫。1988年,他成功地完成了对我市伏羲庙门窗、匾额、楹联的维修、制作、复原工作,在天水的许多名刹古居中都留下了他的呕心力作。1989年5月,甘肃省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他“甘肃省木雕艺术家”称号。1995年他被书画院聘为画师,1998年在书画院主持维修、恢复万寿宫的古建利用工作。
然而,身为建筑公司职工的他在几十年的工作中,有大半时间在与文化单位打交道,除了负责修复古建中的木雕部分,还参与各种书画展览,在木雕工艺界,他是一位受人尊重的大师;而在书画界,他又以自己深厚的功底倍受推崇。幼年时对书画的喜爱延续在他几十年的生活中,名师兼好友的指点,与市内其他名家的交流,使他在书画方面也取得了不小的收获。在工作之余,他创作了大量的书法、绘画作品,并努力在书画艺术与木雕艺术之间寻找共同点,以加深自己对这一古老技艺的理解。他的书法,以章草为主,蕴含魏晋风骨,作品在貌似杂乱无章的狂放中体验中国书法的最高境界--随心所欲,俯仰天地人生。他认为,书法创作说到底就是写字,书写的过程,只要你不为展览或获奖之类的浮名所累,放胆秉笔,抒情达意即可,“情”、“意”二字应是书法创作的真谛,也是他对“书为心画”的理解。
 如果说他学画更多地是为了配合木雕技艺,那么研习书法让他感到的是心灵的满足。在他的书法中体现了自己的做人原则:老老实实,不随波逐流。书法作品自1988年12月入选东方艺术研究院举办的“首届全国民族民间艺术展览”获优秀奖以来,在国家级各类大展中共荣获金奖2次、铜奖3次;作品入编《墨彩大观》、《名印大观》、《中日书法作品汇观》、《世界华人书画作品选集》、《二十世纪中韩书法作品精赏》、《国际现代书法集》等10余种。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