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的书面交流加速了社会的冷漠

2011-11-29 来源: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浏览量:

  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人在与他人的交流过程中都有这样的一个类似的感受:通过短信,网络聊天工具如QQ,MSN进行的对话往往使媒介两端的对话人联系地更加紧密,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更加随意,分享的内容范围也更加广泛。但当双方交流由书面转移至面对面的口语,本应当在声音、语调、身体动作、表情等润色下的更加亲密的交流变得有些尴尬和生疏。因此,更多的人(尤其是在网络中首先接触而不是在现实生活中先成为朋友的人)更倾向于以书面交流的方式来加深彼此的了解。这种状况一部分是由于书面交流给予我们更长的对话思考空间,同时也是由于在有媒介传递下而不是面对面式的口头交流使得我们可以通过对方所传递的文字来自我构建一个谈话的对象,我们在文字的基础上想象对方交流时的神情、心理活动甚至进行换位思考,同时,书面交流使得我们可以成功掩饰自己对对方话语的下意识的表面反应(表情,眼神,身体动作等)。这样来看,一部分书面交流的对话本身就是虚假的,具有欺骗性的,但却使对话达到和谐。我的一个朋友(对自己的相貌有些自卑)就非常热衷于通过书面交流与他人(尤其是异性)建立友谊,她认为借由看不到她的书面交流可以不用担心因外表而产生的隔阂和偏见,仅仅是进行语言上的交流。同样,我与我母亲在以QQ或短信为媒介的交流中关系最融洽,然后是电话对话,当面的交流时她最不温柔,我们之间的冲突也更容易产生。人们在书面交流的过程中往往更容易制造出融洽和谐的氛围。

  书面交流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交往的一个重要手段,并日益完善和成熟,人们在文字的基础上开发出“表情”,这使得网络、手机上的对话更加易于表达感情,表达效果也更好,由此进一步削弱了口语交流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人们在交流和沟通中更倾向于与朋友发短信而不是打电话(尽管电话作为一种传递媒介已经避免了面对面式的交流,仅仅是口头交流)。大多数人认为,发短信能让双方的对话更自然,话也更容易说出口。同时,当人们出现冲突,一方表达歉意或退让时总是通过纸条、短信等书面形式,他/她们认为这样可以避免尴尬和感性情感上的非理智冲突。

  由此看来,书面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口语交流,我们逐渐习惯书面上的表达同时淡化了口头表达的作用(尤其是以大学生为代表的接触新媒介的年轻一代)这就造成了陌生人之间的距离感增强,人与人之间总是彼此疏离,人们不再亲密,社会成员的关系更加松散。

  与此同时,原先中国社会庞大的家庭聚居群落的情况逐渐弱化,取而代之的是模式化、标准化的极小的社会生存单位(父母+子女),并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独居人群。这种趋势与书面交流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的情况是分不开的。

  由于书面交流所带来的距离感在年轻一代身上的显著表现,他们越来越被贴上了清高、难相处、假矜持等标签,年轻一代与长辈,中老年人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双方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对事物的认识等方面都偏差巨大,年轻一代对老年人的态度由口语交流占统治地位时的尊敬,坚信不移变成了质疑、忽视甚至是冷漠。中老年人的社会地位逐渐降低,甚至遭到年轻一代的抛弃,造成了诸如空巢老人、老人无人赡养、甚至老人去世很久却无人知道的社会问题的出现。我们不得不说,书面交流在其中起到了显著加速的作用,社会的冷漠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由此,小悦悦事件中的18个冷漠的路人也就不足为奇了。看起来使得人们之间交流更加融洽、热烈的书面交流事实上加速了社会的冷漠。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