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塑像砖
下康村边的古墓
武山水帘洞
事实是否如此,我们不得而知了,先去看看唐墓群吧!
出了曲里,往前走不远,路的左面有一个稍微平坦的台子,附近不远有个地方乡亲们称之为御碑口。据说唐王曾在此地立一石碑,表面光滑如镜,在当地非常有名。我们的对面就是鸣鼓峰,山顶上,有一株巨大的槐树,据说遭受了种种磨难,但依旧生机勃勃。
一段传说,三座古墓,大唐往事依旧扑朔迷离
往前走几步,就是一个深沟,沟底是一条几近干涸的小河。找了一处比较平缓的地方,慢慢下去,跳过小河。然后,顺着田埂,往山脚下走去,就是传说中的唐王墓。正值暮春时节,玉米已经长了两尺多高,小麦沉甸甸的麦穗,也渐渐转白,等二十多天后,完全变黄,就是收获的时节了。
走过麦田后,一座大土堆出现在我们面前,土堆后靠山窝,前对数公里外大山的豁口。的确是有些不同寻常。在大墓边上聂中民找到了快被完全掩埋的水泥碑,拔去野草,铲掉浮土露出“武山县文物局”的字样。以前,还能看到整块碑下面“下康村古墓”几个字。虽然写着武山,但地界已经属于甘谷了,土堆边上村落就归甘谷管。
这里地处渭河北岸的第二级台阶上,在山弯里,三座土堆东西排列,高约3至5米,直径7至11米,底围21至33米,保存较完好。也就是在这里,上世纪50年代前此处曾出土过铭文名“李虎将军”的宝剑。因为,李渊的祖父名为李虎。故而,人们据此认定,这里就是李渊之祖父的墓葬。事实是否就是如此呢?
当地民间传说,据说李渊的祖父曾是北周的柱国将军。可惜李渊父亲早死,家道中落,只留下李渊和他母亲过日子,生活比较艰难。一天,一商人西去贩马,看到李渊出手不凡,就赞助了一些银两支持,让李渊读书。当商人回来时,李渊依旧在田间玩耍,商人就问何故,原来资助的银两被地痞所抢走。无奈,商人只好将李渊母子带到了太原,安置在太原北面一个叫武城的地方。这个武城恰好和渭河边的武城同名。这也就造成了诸多的误会。后来,李渊夺了天下后,才在此地大修祖墓。乡亲们将此传为唐王故里。李思训的祖父是唐王李渊的堂弟,自然也就是此地的人了,死后将衣冠冢建于此也在情理之中了。沿渭水北岸有许多以李氏定名的村落散落在墓群的周边,初步统计就有李家曲里、李家坪、大李家沟、小李家沟、李家山、大李家湾、小李家湾、李家庄、李家堡、李家巷村、李家屲、李家墩等。
据有关史料记载,李渊自认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暠的后裔,籍贯陇西人,有成纪、狄道两种不同的说法。他祖籍邢州尧山(今邢台市隆尧县),李渊的母亲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姐姐,北周天和元年(566年),李渊出生在长安。李渊七岁时,父亲李昞去世,他袭封为唐国公。同时,在北周时期,名叫李虎的人不少,有名的就有七八个。
实际上,成纪是非常复杂的古地名,所指的范围也极广。而李氏定居陇西狄道后,也不可能固守一地,向四周扩散也是必然。还有人说,李唐王朝是通过种种手段附宗陇西李氏,就是为了和老子拉上关系。
史料总是和民间传说间,有着巨大误差。再加之,这些年各地争夺名人故里,就更加扑朔迷离了。不过,这并不妨碍人们对大唐王朝的向往。王琦荣还请著名美术家刘大为题写了“中国山水画祖李思训故里”,也制作了石碑,等合适的机会竖立起来。至于他的故里是不是在这里,就没必要细究了。只要知道他是甘肃人,就足够了。
就在我们下山的时候,一阵大雨袭来,我们匆匆躲到了甘谷一姓康的村民家,外面大雨如注,遮蔽了原野,如同李思训故里一般扑朔迷离,难以捉摸,但村民家悬在中堂的字画,默默地告诉我们,这就是中国文化的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