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回眸】冯沙驼:天水工业经济改革发展的难忘记忆
作者简介:
1989年10月开始,先后任甘谷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北道区人民政府区长、天水市计划委员会主任。1996年开始,先后任天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2007年任天水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甘肃省第九届政协委员。
曾兼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小城市分会第四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陕甘川宁毗邻地区经济联合会顾问。主编过《规划天水》丛书,出版《探索与实践》、《回望集》,《如此多娇·风流人物——冯沙驼国内外摄影作品选集》《如此多娇·江山如画冯沙驼国内外摄影作品选集》。
往事回眸
——天水工业经济改革发展的难忘记忆
冯沙驼
天水历史悠久,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南来北往的传统商贸通道,民间手工业起步很早,工业的现代化萌芽出现在民国初年。当时陇南镇守使孔繁锦办工厂、兴实业,民国5年(1916年)在天水成立“陇南第一工艺厂”。民国9年(1920年)又新建造币厂。民国11年(1922年)新建电厂“光明店灯公司”,天水成为甘肃省第一个出现路灯的城市。这一时期,天水地方实业家兴办企业初起,哈锐于民国8年(1919年)成立“炳信火柴股份有限公司”。民国7年(1918年),天水人张直忱、蒲宝珊等成立“协济工艺厂”,焦海山等兴办“莲叶公司”。民国14年(1925年),“和丰制革厂” 等工厂开业,其中以生产土布为主的织布企业居多。抗战爆发以后,天水成为联系西南、西北的交通要冲。随着天陇(天水-陇县)、华双(华家岭-双十铺)公路的开通,工业合作事业的开展,1939年开始,城区人口猛增,工业生产出现新的繁荣。天水纺织、皮革、化工、食品、铁器等行业兴起。民国31年(1942年),民族资本家荣氏家族荣宗全入股的“复兴面粉厂”(又称“汉口申新第四纺织厂福新第五面粉公司天水分厂”)投产,成为中国民族资本家在天水投资兴办现代企业的第一家。抗战胜利到天水解放前夕,战乱不断,物价飞涨,民不聊生,影响到工业生产严重下滑。天水解放时,全市工业仅仅是屈指可数、生产能力低下的几户小型企业,大量的是手工作坊式小生产的企业。全市工业总产值仅891万元,工业产值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不足7%,从业人员仅1837人。现代工业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全国解放以后,彻底改写了天水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经过几十年不断的艰苦奋斗,天水的国民经济,尤其工业经济得到了历史性的发展。从建国初期到本世纪初,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一是解放初期开始对解放前遗留下的私营小型工业、手工作坊进行恢复和巩固,1954年对私营工业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阶段。二是1957年全国“大跃进”,大力兴办各类地方工业企业,到1960年国民经济遇到严重困难,进行调整后的恢复阶段。三是1965年至1975年国家在天水进行的“三线”建设,以及一大批地方骨干工业企业的兴建,使天水工业发生了量的增长和质的变化,是天水工业经济发展中最关键、最重要的阶段,奠定了天水现代工业的基础。四是从1979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全党的中心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重大战略转移,从80年代到本世纪初,天水工业经济以改革、改组、改制为主要内容的深化改革的战略重组阶段。企业经营机制发生彻底改变,为全市工业企业进入一个稳步发展阶段打下了基础,提供的保障。
1981年8月开始,我先后在天水地区统计局、行署办公室、天水市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甘谷县人民政府、北道区人民政府工作。1995年5月任天水市计划委员会主任。1996年2月到2001年3月,任天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主管工业经济等项工作。由于工作的原因,见证并亲身经历了那一阶段天水工业经济改革发展的不平凡历程,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回忆,期间的许多人、许多事,仍历历在目,令人难忘!
王文华同志与天水工业发展
从60年代到70年代,天水工业经济的发展被历届党委,政府列为全市经济工作的重点,尤其从天水三线建设筹建阶段开始,当时的天水地委,行署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对发展工业经济倾注了极大的人精力,当年天水地委副书记周基、行署副专员曹鄂等分管工业经济的领导同志亲临一线,全力以赴,组织、协调搬迁企业尽力完成了所有企业的选址,筹建、设备安装、调试、试生产、正式投产等重大阶段的全部工作,为奠定天水工业发展的基础,初步形成天水现代工业雏形做出了不懈努力和重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党委、政府对工业经济始终抓在手里,将多年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向稳定农业、强化工业进行大的转型并倾注了极大的精力。其中党委历届主要负责人,尤其是夏玉斌、刘长凯,政府主要负责人王文华、许明昌、王洪宾、张津粱。分管领导穆宏、陈华、苏维喜等领导同志一届接着一届干,不断完善工业经济发展思路,使这一阶段天水工业始终处于上升阶段。由于工作关系,我尤其对王文华同志抓三线建设和全市工业经济的远见、魄力、胆识、印象深刻。
王文华同志是山东省益都县人,从52年开始,他先后在长春市东北研究所、吉林总工会干部学校学习,曾任吉林省委团校团委书记。后到吉林省长春市原第一机械工业部长春材料试验机厂工作。上世纪六十年代,为了应对当时的国际环境,党中央、毛主席做出“三线建设”的战略部署,作为军事战略要地的天水,自1964年5月起,中央军委、国防工委、国防科委、总后勤部、二机部、四机部、五机部、化工部等国家部委,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先后进入天水选址、踏勘、定点。很快有39户来自上海、北京、哈尔滨、长春、洛阳等工业重镇的企业迁入天水建厂,一大批华东、东北等工业城市的优秀工业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响应国家号召,背起背包,奔赴天水,投身到“三线建设”中。
1964年,担任长春材料试验机厂技术科长的王文华同志,随厂迁往天水市,负责天水红山厂、天水铸锻厂筹建处技术设备等筹建工作。1965年,国家一机部在天水组建“一机部天水建设指挥部”,抽调他任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直接协助指挥长,统筹协调一机部在天水地区三线企业的建设工作。1968年,他被一机部仪表局调天水红山材料试验机厂筹备处,全面负责起天水红山厂和天水铸锻厂的筹建工作。
从上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天水“三线建设”的不同岗位变换工作中,王文华同志夜以继日,以大庆人“革命加拼命”的精神,认真负责,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在红山厂的搬迁、筹建、投产三个重要阶段,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整整奋战了十五个年头。在这十五年中,他经常往返东北、西北两地,组织一批批职工,将东北老工业基地长春材料试验机厂需搬迁天水的所有设备,一一认真清点、包装、运输、安全运往天水。在天水认真、细致地将所有设备在短时间内全部安装到位,组织调试后很快投入运转。1970年,天水红山材料试验机厂投产后,他被甘肃省机械厅任命为该厂厂长兼党委书记。他带领全厂工程技术人员,生产出了国内一流、军工急需的材料试验机系列产品。在很短时间内,天水红山材料试验机厂生产的主要产品进入国内一流产品之列,有的填补了国内空白。在组织生产同时,他又将东北老厂成熟的一整套科学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植入企业中,红山厂的生产、管理在全省机械行业处于前列。同时,企业培养出一大批生产技术骨干和企业管理干部,随着形势发展,许多人以后成为天水市乃至甘肃省机械行业的领导干部和技术专家。这中间,王文华同志起到了很大作用。
在国家“三线建设”的战略部署下,经过短短几年艰苦努力,全力奋战,在西部天水市很快就形成一个以重型机械、机床电器、风动工具、仪器仪表、轴承锻压、材料试验等门类较为齐全的地方工业体系。天水由此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甘肃省重要的工业城市。这一战略部署,从根本上改变了天水市原有的以手工业、地方小型企业为主的地方工业经济结构,大大加快了天水老城市的现代工业化进程,有力的促进了城市建设、城市人口结构调整以及对外交流的步伐。王文华等一大批直接参与“三线建设”的老同志、老干部、全体职工为此做出了卓越贡献。
1983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一大批优秀符合“四化”标准的企业领导干部相继进入了各级地方领导班子。由于王文华同志在天水“三线建设”及企业发展中的突出业绩,他由企业被选拔到天水地区任职,担任天水地区行政公署,任副专员。1985年,天水“地改市”后,他又先后担任天水市委副书记、天水市人民政府市长,直至1995年退休。
我和王文华同志的接触始于1984年,当时,王文华同志在行署分管工业、交通、城市等工作。那年,我由天水地区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调往天水地区行署办公室工作,任许明昌副专员的秘书。工作中,经常要随行署领导下基层调研,参加各类相关会议,处理各类相关文稿等。由于工作关系,近距离接触到王文华副专员比较频繁。当时,改革开放高潮正在全国蓬勃发展,各地区都在千方百计谋求深化改革,加快经济发展。作为分管全市工业、交通等工作的行署领导,他经常下企业、到车间、下班组调查研究,和企业领导、技术人员和职工一起认真探索天水工业发展思路。面对天水常年形成的重农业,轻工业,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产品类别少等突出问题,在多次的调研和全市有关会议上,大声疾呼,天水经济要加快发展,必须改变旧观念,树立新理念。在重视农业的同时,要高度关注,研究并重视全市工业发展问题。要从过去的小农经济中摆脱出来,打破多年形成的传统手工业工业模式,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走出一条发挥自我优势,形成优势产业,培育优良产品的工业发展之路。在大量调查研究,基础上,通过集思广益,尤其认真听取并吸纳市政府研究室陈琳、万杰、陈葆等同志多次调研后提交的天水工业经济发展思路调研报告中的意见和建议,提出了天水工业发展的重点是机械、电子、轻纺、传统加工工业。从八个方面的工业布局中突出重点,加快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天水工业经济优势产业结构目标。一是以驻天水的部、省属企业为依托的机械、电子、电器工业;二是以省、市骨干企业为主的轻纺工业;三是以水泥、岩棉、大理石、建筑和卫生陶瓷开发为主的建材工业;四是以非金属矿开采、有色金属矿开发、冶炼为主的冶金工业;五是以地方雕漆、地毯、玉器、草编等为主的工艺美术、旅游产品工业;六是以皮毛加工和塑料制品为主的皮塑工业;七是以酒类、食品、罐头、饮料为主的食品工业;八是以药材种植,医药加工为主的制药工业。将它们形象地比喻为天水工业发展的“八条龙”,龙头是装备、技术、产品、生产等均占绝对优势的驻天水部、省属企业、市直优势企业。如何去实施“八条龙”战略?他根据天水地方工业结构及特点,提出坚定不移地走“地企联合”路子,即充分发挥驻天水部、省属企业设备、技术、管理、产品等综合优势,和天水业以形成的地方工业优势紧密结合,通过对产品材料、零部件等协作、配套、加工,优势互补,解决部省属企业与地方企业的“断层”现象。推动并优化全市工业经济组织、产品、所有制结构,加快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换代,促进一批企业新建、扩建、改造项目的达产达标。这些思路和做法,对当时全市工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组织和推动作用。思路就是出路,全市上下工业企业的职工干部,调整思路,不断实践,天水长开厂、天水长控厂、天水长低厂、天水213厂、甘谷油墨厂、武山水泥厂、天水风动工具厂、天水锻压机床厂等一批部省属企业得到健康发展,甘肃绒线厂、甘肃棉纺织厂、天水啤酒厂、天水火柴厂、天水造纸厂、天水雕漆工艺厂、天水地毯厂、天水水泥厂等一批地方中小企业陆续建成投产、发展壮大,“地企联合”加快发展的企业越来越多,为“工业强市”奠定了坚实基础。虽然由于企业隶属关系等管理体制因素的种种制约,在实践中,这些思路中有些没有完全变成现实,但不可否认的是,正因为有王文华等一批领导的民主作风和科学态度、广纳各方面对全市工业发展中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探索、总结和大胆实践,形成了当时符合天水工业经济发展的一条较完整的发展思路,并在以后的工作大胆实践,不断探索,使后来人少走弯路。在此基础上,多年来,天水工业战线的领导,干部,职工不断在适应新形势发展中,调整发展思路,加快向全市工业经济区域一体化发展目标迈进,为全市形成以机械、电子、轻纺、建材、食品五大主导行业为主的工业发展格局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九五”计划编制与突出“工业强市”
1995年5月,组织任命我担任市计划委员会党组副书记、主任。赴任前,时任市委书记刘长凯、市长王洪宾市长分别找我谈话,指出计划委员会工作涉及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近期重大项目的争取和安排,远期宏观经济中长远发展的规划,责任重大。他们特别强调,“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工作是市计委当前的主要任务,要求重点关注并组织力量全力编制好“九五”计划,尤其要突出工业经济,在天水经济社会发展中应有目标、有重点、有具体举措,使天水工业在“九五”期间得到较快发展。
时任天水市委书记刘长凯同志,长期在工业领域工作,曾担任过国有大型企业厂长,行政上担任过中国海关兰州关长,具有丰富的工业经济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他十分重视全市工业经济的长期规划和近期目标。在“九五”计划的编制中他一再要求突出“工业强市”,突出部,省属大企业的作用,突出企业的科技进步和创新,一再要求在总体发展目标,措施,步骤等方面不但要有新的思路,而且要有新的举措。
按照市上主要领导的具体要求,我主持召开全委办公会议,决定先从调查研究、摸清情况入手,着眼研究好国家对“九五”计划期间的具体政策导向,宏观经济趋势,做到心中有数。在保证日常工作不受影响的同时,我和王杰,吕慧敏,马长生三位副主任带领相关科室同志深入两区五县和重点工业企业进行调研,征求对九五期间“工业强市”的意见和建议。调研工作中,召开各种类型研讨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同时,派出专人对陕西省宝鸡市、四川省绵阳市以及兰州市的经济发展情况和“九五”计划期间的工业发展进行专题考察。在计委内部又抽调樊胜等几位业务能力强,思路清晰,反应敏锐,文字功底好,认真勤奋的同志,归纳整理调研报告和各方面的意见。很快,整个计委迅速被动员起来,计划编制中工作重点由过去面面俱到,全方位关注到重点放在农业稳定,工业发展为核心方面。
要编制好工业经济发展规划,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但又面临着一些严重的问题和挑战。当时,全国经济体制正在进行大的变革,企业改革的势头方兴未艾。我市城市经济中,国有企业在经营机制转换之中还极不适应正在迅速转型中的市场经济要求。管理水平较低,技术进步缓慢,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弱,经济效益下滑。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比重偏低,活力不足,部分企业增加亏损的趋势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尤其是由于种种因素制约,“八五”期间全市无重大骨干工业项目,部、省属企业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明显后劲不足,后续财源培育缓慢,财政收入增长慢于财政支出水平,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在“九五”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又出现了新的情况。从1995年下半年开始,国内经济出现了较大变化,受国际环境影响和国内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中的各种因素综合反应,全国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急转直下,企业亏损面迅速扩大,生产经营遇到的困难愈来愈大,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急剧下滑,严重冲击到各级税收和财政收入。针对受整个内外大环境影响,天水工业整体形势出现大变化的新情况,经过多次认真核算和研究,本着“尽力有为,奋力争先,量力而行”的原则,对原计划在高、中、低三个方案中对指标实事求是进行调整,最后确定以低方案并上报市委、市政府同意。决定“九五”期间全市GDP年递增由15%调整为12%。工业增长指标也相应调低,“工业强市”的目标既注重量的扩张更要关注质的提升。
最后通过的《天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共由九部分内容组成,分别是:“八五”经济建设成就; “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和生产力布局;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科技与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主要任务;社会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固定资产投资;解放思想,真抓实干,确保发展目标任务顺利完成。提出的总体奋斗目标是:“九五”期间提前4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九五”未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的奋斗目标,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部署。再经过10年发展,到201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社会发展和经济科技的综合实力达到国内同类城市的水平。经过“九五”及后10年的努力,使全市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达到富裕,人口素质明显提高,生态环境和社会风气明显好转。在九部分内容和总体奋斗目标中,“工业强市”内容和份量占到了相当的部分。
为了强化“工业强市”目标的实现,在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和生产力布局中明确提出“加强和稳定一产、调整和加快二产、促进和发展三产”的总要求,提出了“九五”期间全市经济发展的五大战略重点:一是以产业化为重点的农业;二是以加工工业为重点的工业;三是以交通、能源、建筑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四是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五是大力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其中,关于工业经济发展的着力点,《规划》提出放在调整行业结构、产品结构、提高加工工业发展水平上,着力对已初具规模的机械、电子、轻纺、食品、建材等行业进行技术改造为主,开发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和名牌产品,努力争取新建一批重点骨干工业项目,抓大放小,组建现代企业集团。
按照以上战略重点,全市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布局是:按照市场导向,资源配置,现有基础,产业政策大致把全市划分为秦城—北道经济带。以部省属企业为主体,以高新技术改造现有行业,形成机械、轻纺、电子三大主导行业,建立电子、电器、轴承、绒线等若干个现代企业集团,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全市工业行业和产品结构优化和发展,增强区域活力,形成区域工业经济优势,带动市、县、区工业发展。加快铁路,公路、航空、通讯、能源、供水、供热、供气、排水、房地产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加大对外开放,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把该区域建成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辐射区。甘谷—武山经济带。重点是以水泥生产为主带动建材业发展,以蔬菜基地建设和发展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以非金属矿为原料的工艺品加工。加强道路、供水、电力、通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加工产品,蔬菜批发市场对省对外的辐射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清水—张川经济带。加快发展沙棘系列产品,白酒、黄酒为主的饮料业,岩棉深加工,花岗岩加工为主的建材业,张川龙山皮毛市场为依托的综合商贸区,开发系列化的清真食品加工业。加快公路、电力、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力争使这一经济带成为全市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秦安经济带。以粮、果、畜基地建设为重点进行深加工,以小商品市场为依托,股份合作制为主的乡镇企业为重点形成产销一体化的格局,加快农村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完善供水、道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
1996年3月26日,《天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正式提交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人大代表进行了热烈讨论,对《纲要》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表示赞同,同时提出了很好的修改补充意见。3月31日,天水市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一致通过《纲要》。9月2日,天水市人民政府以天政发〔1996〕(77)号文件印发实施。
“九五”计划实施后,全市上下充分认识到,从“九五”到2010年,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以五大战略重点和各项目标任务为推动力,加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实施阶段,在这期间,虽然工业生产出现一部分企业停产、半停产、企业亏损严重、整体效益低下,全市税收锐减、财政收入困难等种种挑战,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工业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思路指导下,坚持以扭亏增盈为主线,调整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资本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强化企业内部管理,使全市工业企业在脱胎换骨的改革、改制、改造中,得到新发展。实践证明,“九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基本思路、主要目标、奋斗方向、保证措施等,符合天水实际,尤其“工业强市”的提出,放在全市经济发展重点首位,长远目标性、工作的指导性、实际可操作性很强。和“九五”计划纲要中的“工业强市,农业稳市,科教兴市、商贸活市、旅游富市”形成完整的全市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思路,奠定了思想基础,规划纲要中的五大战略目标多年来一直是全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和主要目标。而“工业强市”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方向,为指导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明晰的发展思路和奋斗目标。刘长凯书记和当时参与的其他领导同志功不可没。
跨世纪的天水市国有企业改革
1996年2月到2001年3月,我任天水市政府副市长,分管工业、交通等经济工作。当时,正处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制攻坚阶段。五年时间,亲身参与了这场建国以来中国工业经济发展中的彻底变革,对国有企业壮士断腕、深度刮骨的大革命终生难忘,虽然己时隔20多年,但当时的场景,仍历历目标。
当年的情况是,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全国的经济发生重大变化,受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遇到的前所未有复杂影响,市场出现了两个突变。一是国内市场开始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产品短缺经济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二是随着东南亚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发展,对国内经济造成极其严重影响。两大变化对天水市企业受到的巨大冲击前所未有。
当时,全市工业企业虽然经过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的承包制和让利放权、租赁经营、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的改革,但在经济结构方面仍明显暴露出不合理、不适应市场机制的严重弊端。九十年代中期,全市重点企业在资本总量构成方面,国有企业为主的资产总额流动资金占46.52%,固定资产占33.48%,企业流动资金占全部资产比例46.5%,低于60%的国际标准,流动比率比国际标准值低近28个百分点。136户国有工业企业中,企业负债率达到77%以上,部分企业负债率高达100%以上,严重资不抵债,企业经营困难,成本居高不下,亏损逐年增加。在企业生产产品中,许多产品几十年一贯制,老面孔、大路货、粗加工,初级产品过多,市场需求产品严重不足,全市2000多种产品中,市场滞销产品占一大半,一部分企业被迫停产、半停产,企业亏损现象越来越严重。1996年底,38户部省属企业亏损24户,亏损面达63.2%,亏损额1.61亿元,涉及职工2.64万人。24户亏损企业中,有14户是长期亏损,或停产、半停产企业。天水市18户直属企业大部分亏损。1996年,全市企业净亏损达10332万元。全市企业中,经营不善停产、半停产停发工资的困难企业有132户,涉及职工6.57万人,欠发职工工资总额6655.78元,欠发离退休人员生活费1125万元,涉及1.85万人,其中包括部省属企业中停发工资的22户企业职工,有3.74万人。全市拖欠企业养老、失业保险金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累计欠交养老金4300万元,仅部、省属企业历年欠缴保险金额数额较大的有20户,累计欠缴金额达3615.97万元。由于长期拖欠职工工资、退休费,不少职工生活困难,基本生活医疗没有保障,甚至发生个别职工因生活困难而自杀的恶性事件。从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停产、半停产企业职工多次集会、静坐、集体上访事件不断,围堵市内交通干道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
全市工业经济的现状表明,全市工业经济在发展中和全国一样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轨阶段,有共性也有个性。共性是国有企业普遍由于机制不活,经营管理模式僵化,资本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职工结构失衡,研发能力不足等诸多矛盾共同交织,造成企业生存经营受困,相当一部分企业举步维艰。个性是天水工业经济在旧的管理体制下长期造成条块分割,隶属关系复杂,形成企业各自为战,产品多而不精,资本造血能力差而不足,技术研发能力低,生产经营不活,综合优势无法得到发挥。因此,天水市工业企业改革中遇到最大的挑战是寻找企业走出困境的途径,解决问题的根本是对国有企业进行综合改革,最大的热点是解决下岗职工的就业和失业队伍的不断减少,最大的焦点是尽力遏制大多数企业亏损不断扩大的趋势,解决企业债务沉重,资金困难,生产难以维持,职工生活艰难的困局。
对企业进行结构调整的计划一开始,我们就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发展战略,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结合天水工业企业的实际,基本上取得了共识。提出了改革目前企业不合理结构的具体要求。一是改革的重点由“全”向“重”转变。由过去的行业齐全、优势分散、重复建设转变为集中发展优势行业、集中力量扶持优势企业、集中精力发展优质产品,突出规模效益、突出区域经济。二是改革的重点由“量”向“质”转变。切实改变“越大越好”,只讲速度、不讲效益的旧观念、旧做法,扭转过去一味求数量、求规模,不注重产品质量的倾向。三是改革的重点由“增量”向“存量”转变。彻底改变和放弃过去依靠国家拨款、靠银行贷款支持企业运行的经营方式,主要在依靠企业自身“造血”上下功夫,在盘活存量资产方面下大力气。四是改革的重点由“外”向“内”转变。由单纯强调改善外部环境而不注重练好“内功”,转变为配备好企业领导班子,选拔好企业后备干部,突出科技力量,大力培育科技人才,把企业管理真正落实到车间、班组、基层,适应市场竞争的变化。
在突出四方面改革重点同时,又针对性的提出了几项改革中需要把握好的主要原则:一是市场导向的原则。主要是所有企业必须研究市场,适应市场,按规律、规则办事。二是产业升级为主的原则。每个企业突出产品升级这个重中之重,解决技术装备水平低、产品性能落后、更新换代缓慢、新兴产业产品开发重视不足问题。三是高度重视科技、重视人才的原则。要求企业把重视科技、重视人才贯穿于调整的全过程,依靠人才开发产品,依靠科技实现产业升级。四是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主动调整原则。调整由政府主导,但不搞“拉郎配”,企业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有针对性、有目标的主动调整。
按照以上原则,在全市工业产业布局上,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路子,重点突出机械、轻纺、电子三大主导行业发展,大力扶持建材、制药、食品等行业发展。打破隶属关系约束,突破管理体制制约,充分发挥部省属企业、市直骨干企业的产品优势、资本优势、市场优势,形成强有力的区域性产业和产品优势,抢抓国家将天水列入“老工业基地改造试点城市”的难得机遇,对一批重点企业、重大项目进行技术改造,开发出一批市场畅销对路的名牌产品,解决企业后劲不足的问题。
按照“扶优放小,优化资本结构,三改一加强同步推进”的改革思路,我们组织所有企业以“因企施策,分类指导,一厂一策,注重实效”为指导思想,按照每个企业的个性特点,有目的、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解决难点、热点、焦点问题。市直相关部门协调配合,为企业改革开放绿灯,排忧解难帮企业解困。要求全市上下大胆地突破所有制界限、地域界限、行政级别界限,采取乡镇企业收购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改制为股份制企业、私人控股国有企业、国企控股改组以及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破产后竞价拍卖、收购重组等多种方式,使一些停产、半停产企业,一些虽有产品,也有市场,但已资不抵债、严重亏损的企业扭亏增盈,走出困境。由于战略目标清晰、重点突出、企业改革调整发展稳步向前推进,市场经济的价值规律、竞争机制在工业经济调整中作用越来越突出。通过改制,促使更多的企业积极主动参与市场竞争。通过以上方式,到九十年代末,天水啤酒厂等严重亏损企业淘汰出局,天水长城开关厂等优势企业逐渐变大变强,国家名牌、陇上精品、市级名牌产品不断开发上市。全市559户地方国有、集体工商企业中,不同形式的改制改组企业达到486户,占企业总数的86.9%,其中有136户企业涉及产权改制,占改制企业的28%,涉及资产9.1亿元。在工业企业中,涉及产权改制的97户,占企业总数的61.33%。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阶段进展。
1996年6月29日到7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率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到天水视察,先后深入天水海林轴承厂、天水长控厂等企业调研了解情况,并在天水宾馆召开企业改革座谈会。会上,朱总理在听取甘肃电子总公司、天水长控厂、天水轴仪厂等企业厂长汇报时,多次插话表达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关注、对企业下岗困难职工的关怀。在总结讲话中,朱总理指出,党中央、国务院对国有企业通过改革三年脱困的决心和信心十分坚定,目前,已对全国重点工业城市国有企业改革进行深度调研,并在一些城市开始进行试点,以后将不断扩大试点城市。不久,国务院确定全国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由18个增加到50个,最后确定为111个,甘肃省兰州市、天水市、白银市入列。
朱总理视察以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委书记刘长凯主持召开市委常委会会议,专题研究制定试点方案。市上成立了由市长王洪宾为组长,市委副书记张津梁和市政府我为副组长,市经贸委、体改委、财政局、国资局等23个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试点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立后,立即下设办公室,由市经委主任刘存录担任办公室主任,由成少平任组长的综合组,汪杰刚任组长的兼并破产组、蒲维宁为组长增资减债组、胡泉山任组长的分流分离四个专题办事组速速投入工作,第一件事就是组织强有力的人员,抓紧编制《天水市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实施方案》、《天水市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在就业工作计划》,力争早日上报甘肃省经贸委并转报国家经贸委审批通过。全市试点工作紧张而有秩序地全面推开。
1997年1月6日至11日,我带领市经贸委主任刘存禄、科长成少平赴北京,参加国务院召开的全国企业兼并破产工作会议。会议期间,我在广西、甘肃、四川、贵州、黑龙江、江西六省试点城市市长小组会上发言,汇报了天水市工业基本情况和试点工作的基本安排,和其他试点城市进行了学习交流,收获颇丰。会后,我在京西宾馆向国家经贸委副主任陈清泰汇报了天水工业基本情况及1997年试点工作计划安排,请求给予支持。在甘肃省政府驻京办事处,我向甘肃省原省长、时任国家经贸委第一副主任张吾乐,省政府常务副省长郭琨,省经贸委主任李文治汇报了天水市进入试点城市的工作进展基本情况,请求各位老领导给天水市的试点工作给予高度关注和全力支持,得到了他们的基本认可。
为了更深入的学习全国企业改革中的先进城市经验,1月中旬,由市委副书记张津梁带领的天水市考察团,抵达山东潍坊、诸城等城市, 专程学习考察中小企业改制、企业破产等问题,我从北京专程到山东诸城参加了考察团里全部活动,山东诸城企业改革经验及做法给我们很大的启发。经过企业改革试点工作前期大量而充分的准备工作,北京参会和山东考察结束以后,1月27日,天水市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工作召开动员大会,会议要求全市所有企业、市直相关部门,集中精力,抓好机遇,认真落实好国务院、省政府对试点工作的具体要求,通过试点工作,争取“工业强市”取得突破性的进展。2月26日,天水市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正式成立。次日,全市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培训班在中共天水市委党校开班。邀请到全国第一批试点城市陕西省宝鸡市体改委负责同志讲授优化资本结构试点的做法及经验。4月18日,时任国家经贸委主任王忠禹带领国家试点办公室同志在兰州听取甘肃省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工作汇报,会上,我代表市政府做了试点情况的汇报。4月下旬,甘肃省政府在兰州召开学好政策、用好政策、推进企业改革学习班,在学习班上,与兄弟地州市交流信息,取长补短,有所收益。为了落实试点工作的具体项目和争取国家下达更多的计划额度。6月2日,我带领市经贸委副主任杨晓明和科长成少平及甘肃绒线厂、甘肃棉纺厂、天水市红山材料试验机厂等几位进入试点方案的企业厂长赴京,分别到国家经贸委和国家纺织总会,中国工商银行总行等单位详细汇报天水市工业经济情况及试点工作开展情况。专程到张吾乐副主任家中,转交了天水市委书记刘长凯写给张吾乐副主任请求给予天水市试点工作,特别是武山水泥厂破产进入国家计划,请求支持的信件。张吾乐主任批示后,又连续在国家经贸委几个相关司,进行衔接,落实。从北京返回后又马不停蹄的带领市经贸委等部门负责同志,向省经贸委、省人行、省工行等部门专题汇报试点方案中关于落实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方案,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试点工作全面展开以后,为了使市直各部门领导、企业厂长、经理对国家、省、市相关政策做到心中有数,对号入座,工作要求和部署落到实处,6月中旬,利用三天时间,在清水举办了天水市优化资本结构学习班。全市工商企业书记、厂长、经理,市直23个部门,所有金融单位领导100余人参加学习。市委副书记张津梁、市政府副市长赵春和我参加,并分别就试点工作及下阶段工作安排要求、部署讲了具体意见。8月,责成市经贸委编撰的《企业改革发展政策法规汇编》发放全市两区、五县所有工、商企业、相关部门,《汇编》成为整个试点和企业改制中的政策性依据和工具书。8月27日至30日,我和市经贸委负责同志参加国务院优化资本结构领导小组在上海举办的实施再就业培训班。培训班结束后,按照国务院统一安排部暑,试点工作中的再就业工程全面启动。9月17日,我带领市试点领导小组主要成员单位负责人在兰州向韩修国副省长汇报试点工作及明年计划编制情况。按照国务院省上统一要求,市优化资本结构领导小组会议召开专题会议,总结前段工作,研究部署了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
11月中旬,省政府韩修国副省长专程到天水,重点就年度计划中破产企业核销呆、坏账和企业破产进展和落实情况进行调研,对天水市前一阶段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下旬,我在海口参加国家体改委举办的全国试点城市资产重组股份制改造高级研讨班。年底前的最后几天,为了衔接好次年试点工作计划,我又一次专程赴京,到国家经贸委向蒋黔贵秘书长汇报了1997年天水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和1998年计划安排,请求国家经贸委对天水市第二年试点工作继续给予支持和帮助.到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资产保全部,汇报天水造纸厂拟破产后的呆坏账核销问题,得到了工作指导。
1998年,天水市的试点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春节刚过,2月12日,我在兰州向省政府专题汇报了1998年天水市试点工作的计划和工作安排。在甘肃省优化资本结构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详细汇报了1998年全市试点计划中破产、兼并、减员增效三类企业的情况,并与省直相关部门、省人行等金融单位进行了初步衔接。根据省政府的具体要求,会后,王洪宾市长主持召开天水市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协调领导小组会议,就当年试点工作计划和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4月下旬至上中旬,我带领市经贸委副主任郭崇厚、杨晓明和科长成少平等人及部分企业厂长再一次赴京,向国家经贸委相关司汇报了上年试点工作计划执行情况和1998年试点计划安排。期间,带领甘肃绒线厂、甘肃棉纺厂、武山水泥厂、天水锻压机床厂等企业厂长到国家有关部委进行汇报衔接。6月,天水市优化资本结构试点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的《天水市企业兼并和职工再就业工作计划》通过国家经贸委和省领导小组审批后印发实施。
经过全市工业企业全体职工在企业改制中顾大局、识大体,牺牲自我,齐心协力、艰苦奋斗,尤其经过1997、1998两年试点工作的扎实推进,全市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两年中,全市先后有20户国有企业列入了《全国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工作计划》,上报国家经贸委核销呆坏账规模32388万元,超国家预分配规模 134.7%。同时,经全力争取、多方协调,在全国计划外上报核销4183万元,两年计划内、计划外共计上报核销36571 万元。
通过强化企业改制,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在国家政策的有力扶持下,全市工业企业实现了以较少的资本增量激活较多的资产存量,以有限的改革成果获得较大的结构调整和转机建制的总体效果,为增强区域内工业经济的整体实力奠定了良好基础,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全市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及工业经济发展规划,通过破产兼并淘汰了一批小型客车、皮革、食品罐头、过氧化氢等技术含量低、污染严重、市场前景小的产品,有力地加快了技术进步步伐,企业改革和试点工作的两年中,进入全国计划的企业,加大技改力度,大幅度增加技改投入。实施技术改造项目8项,完成投资12133万元。天水市进入国列“九五”重大技改项目有19项,累计落实资金2.32亿元,市列37项技改项目当年完成投资1.68亿元, 壮大扶持了一批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好的产品,加速了全市名牌战略的实施。“敦煌”牌油墨、“燎原”牌气脚式凿岩机被省政府确定为“陇货精品”,“鸳鸯牌”水泥、“春风”牌绒线、“雪莱”绒衫等14种产品被确认为省名牌产品。企业技术进步均取得明显的突破性进展,对企业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改革和试点工作对调整市大中型国有企业负债结构、盘活存量资产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两年中,为企业消除债务3.66亿元,盘活存量资产10.21亿元,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加速了企业的资本结构调整。兼并和减员增效企业资产负债率降低幅度为5~31个百分点。区域内国有工业企业(含土地)资产负债率由试点前的73.2﹪降低到65.74﹪,促进了全市企业以生产经营为主向以资本经营为主转变,促进了企业优胜劣汰机制的形成,优势企业的实力迅速壮大。
企业改制和试点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全市扭亏增盈工作,加快了国有企业三年改革脱困的步伐。通过兼并破产,彻底解决了一些长期以来无法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天水罐头厂、天水皮革厂、天水客车厂3户严重资不抵债、长期停产的企业破产出局后重组。通过实施兼并减员增效和分流富余人员的天水锻压机床厂、天水红山试验机厂、天水第一毛纺厂、清水酒厂等长期亏损企业实现了扭亏。其中天水第一毛厂实施减员增效后当年盈利490多万元。甘肃绒线厂、甘肃棉纺织厂、甘肃缎压机械厂等7户企业实现了减亏。
改革和试点工作中,实施再就业工程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工作。市上按照“企业自行消化为主,社会分流安置为辅”的原则,尽力妥善安置好试点企业的11994名职工。破产企业中1023名职工全部通过再就业服务中心分期、分批进行了安置,被兼并企业的8032名职工全部被优势企业接收,减员增效企业中2939名职工通过各种渠道得到分流安置。共支付安置费用3508万元,分流安置工作的到位,没有引起大的社会和企业震荡,保持了社会稳定,也保障了企业改制和试点工作顺利推进。
在企业改制和享受试点城市政策中,最显著,计划核销额度最大,收益最大的企业是武山水泥厂。武山水泥厂原为国有大型企业,年生产水泥能力65万吨,拥有固定资产37564万元,生产的“鸳鸯”牌水泥在西北市场上颇具竞争力。但由于内部管理不善及市场变化因素影响,企业负债累累,从1994年开始连续4年发生亏损,累计亏损达1.2亿元,负债率高达95%,处于半停产状态。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工作以来,市委书记刘长凯亲自过问,专程亲赴北京向国家经贸委领导汇报,通过不懈的努力,1998年武山水泥厂被列入全国重大结构调整项目,由甘肃永登水泥厂实施兼并。在企业全部负债中,当年免息9327万元,1998年扭亏为盈,全年实现利税1000多万元。两企业共同组建的甘肃祁连山水泥集团,十多年来生产一直持续向好,成为甘肃省建材行业的龙头企业。
试点工作效果最好、影响程度最大的企业是国营永红器材厂。该厂是六十年代国家三线建设中布局在秦安县建设的电子工业“三厂”企业之一,曾经不断为国家电子工业和国防工业做出过重要贡献。七十年代整体搬迁到秦城区后,由于受到种种因素所限制,企业一直得不到大的发展。90年代以后,由于机制僵化,市场变化,产品更新换代慢、技术设备落后,导致企业亏损严重,处于半停产状态。试点工作中,我们针对该厂的产品、市场、长远发展优势,扶优扶强,给予永红厂全力支持,尽力倾斜,使国家兼并优惠政策落地生根,发挥效益。企业改制试点,使企业彻底甩掉了历史债务,轻装上阵,引进设备,吸引人才,加强技术力量,提高产能,一举扭亏为盈。十多年来,在董事长萧胜利坚强领导下, 带领一班人和全厂职工艰苦努力,披荆斩浪,开拓创新,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组建的华天集团成为天水市第一个上市企业,企业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电子芯片企业,目前,在全球集成电路封测行业中产能名列第六,在全国同行上市公司中收益名列第二。
实施破产时间最短、工作效率最高的是天水客车厂。该厂的前身是50年代从上海迁入天水的交通运输维修企业。上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企业内部管理滞后、产品开发决策中的失误,造成企业负债累累,严重亏损,职工生活困难,长期停产。1998年试点工作中,经和天水市工商银行、甘肃省工商银行的多方协调沟通,天水客车厂当年进入破产计划。企业破产后,职工全部得到妥善安置。
回顾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的企业改革,尤其是短短两年时间的天水市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工作,时间有限,分量很重,经历曲折,五昧具全,回味无穷。尤其是试点工作开始时,国家经贸委对天水市关注度并不高,重视程度不高,支持力度有限。但我市抓住机遇不放,组织得力,锲而不舍,积极主动,认真负责,全力争取,争取工作和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深深感染了国家经贸委相关领导、司、局领导和主办同志,试点工作很快就受到国家经贸委领导的关注、肯定和赞许。这也是我市试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主要因素。
时任市委书记刘长凯、市长王洪宾把试点工作作为重大机遇,列为全市经济工作和推进工业经济调整的重头戏,亲自过问,亲自去抓。刘长凯书记多次在市委常委会、全市工业经济工作会、各类专题会议上反复强调“工业强市”事关全市经济发展的大局,要求全市上下抓住机遇,扭住不放,高度重视,抓紧落实。在天水任职期间,经常到企业进行调查研究,迅速及时处理和解决企业遇到的重大问题和困难,对企业提出的问题抓住不放,协调相关部门认真解决。在天水市列入试点城市以后,抓住不放,经常过问,经常研究部署,对工作提出具体目标、要求和任务 ,多次前往国家经贸委等有关部委汇报衔接,争取支持,为天水市“工业强市”和试点工作落到实处起到了重大作用。王洪宾市长多次组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推进落实。工作中放手大胆,鼓励相关部门、企业进行创造性的工作,使分管领导和部门同志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承担全市试点工作组织任务的天水市经贸委,在主任刘存禄领导下,副主任马锐、郭崇厚、杨晓明、白晓玲等同志,积极主动,各负其责,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对全市企业改制试点工作的各项具体目标要求。承担具体工作的企业兼并破产和职工再就业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全体同志,几年如一日,齐心协力,认真工作,任劳任怨,埋头苦干,在各自的工作中,为企业改制、试点工作推进和最终落实付出的心血和汗水,做出的巨大努力,天水市工业发展史上应该记下他们所付出的贡献。
弹指一挥间,回顾这一段工作历程,恍如昨日。二十多年来,国内外市场风云大风大浪,企业有进有退,有起有伏。但回顾那段历史,所有参与者、亲历者,永远是值得留恋、值得骄傲的。虽然有的企业,在市场搏击中,付出了代价,交出了学费,但它们不灰心、不放弃,一直努力前行,取得了企业的辉煌,又为自身企业发展和其他企业探索了经验和路径。有的厂长、经理,在“摸着石头过河”中也可能曾经被跌倒、摔跤,甚至有的还被非议,但他们为企业改革和试点工作做出的艰辛努力、为社会做出的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无愧于企业,无愧于时代,所付出的努力,永远留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天水工业经济的改革这一阶段发展史上,所有企业的改革印迹,所有企业厂长所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所有人所付出的牺牲和贡献,都永久记录在这一段难以忘却的历史篇章中!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