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重彩写藏魂——画家王骁勇
2011-04-29
来源:
浏览量:
1969年,程凯成为新印厂的一名工人。他和那个年代的许多人一样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但幸运的是,厂里印刷的各种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为出身书香之家的他在工作的同时饱览群书提供了良机。此外,厂里大量的印刷废纸也成了他的宝贝。常常在下夜班后,为不打扰上白班的工友休息,他便在车间里铺开纸墨,万籁俱寂的夜晚,只有手中的笔和他相伴到天亮。在社会的大课堂里,他用勤奋不断提升自己,充实自己。
有人说,处处留心皆学问。的确,程凯就是这样一个有心人。在印刷过程中,他对各类书籍天天印,天天看,在保证印刷质量的同时还负责校对。天长日久,为他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并养成了对语言文字准确性的追求,使他在现今的文学创作中以严谨而著称。而他对书法的执著和刻苦勤奋更是人所共知。辛勤的付出得到了最好的回报,凭着自己的努力,他一步步由小学文化程度的学徒成长为车间主任,直至如今的文联主席。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他在文学、书法方面都取得了相应的收获。特别是书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书法属于明清一派,用笔苍劲刚健,结体险中求正,长于布局。线条运用疏密相间,错落有致,给人以美的享受。多年来他刻苦临习传统碑帖,并广泛分析古今名家作品的笔墨、章法、意境,博采众长,师法古人而不泥于古,求神似而不囿于形,使其书法更具特别风韵。
1988年以来,他的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及历届省、市大展并获奖。2006年获我省书画摄影大展书法金奖;获我省第二届张芝奖书法论文一等奖。发表的论文及文学作品(诗歌、楹联等多种体裁)更是堪称上乘。此外,他还编辑出版了法帖《二妙三帖》,是他家藏古帖。除书画和文学外,他平生最为得意的还有数学。目前他的一项以开发我市历史文化为出发点的科研成果正在申报专利,如获成功,这种文化玩具将使初、高中学子在游戏中学习数学,也将弥补教科书的不足之处。
程凯先生为人不拘小节,洒脱豪爽,才思敏捷。吟诗撰联,每每一挥而就;待人坦诚、实在,颇有君子之风。他常说,自己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奋是为了攀越艺术的山峰。至于能否登顶,则又是另一回事。无论攀登时的挥汗如雨,还是成功后的云淡风轻,他享受的只是其中的过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这可谓是他真实的写照。
艺海扬帆勤作桨
——书法家谢荣生
近几年,经常能在报刊上看到书法家谢荣生的名字。不是他的作品发表了,就是他的作品入展或获奖了。他犹如一匹黑马,从斜刺里闯入了天水书坛,以不凡的成绩屡屡令人惊叹。
谢荣生和书法的不解之缘,如果说,不是命运的无情捉弄,就是命运对他的有意安排。1972年,年仅18岁的谢荣生跨入天水碳肥厂的大门时,青春年少的他对生活充满了信心。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一次工伤让他的右手失去了手指,这年他才22岁。
尽管厂里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但他在家休息了两年后,就再也呆不住了。重新工作的他不甘心做一名门卫,碌碌无为地活下去,在他的要求下,领导安排他搞统计,后又做食堂会计。为方便记账,他开始用残存的虎口夹住铅笔练习写字。对别人来说,写字是再简单不过的了,但对谢荣生来说,却经历了一个艰难而痛苦的过程。他咬着牙关坚持练习,后来又学会了用圆珠笔、钢笔,几年下来,他竟然练就了一手工整的字体。
谢荣生曾做过近十年的对外销售工作,每逢出差回来,都带回满满一大包书法报刊,在别人看电视、搓麻将的闲暇时光里,他独自练字。看得多、想得多、悟得多,收获更多。1978年,谢荣生偶然看到一则书法大赛启事,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便将一幅硬笔书法作品寄去,没想到居然获了奖。这次获奖更加坚定了他练习书法的信心,在日复一日的枯燥而辛苦的书法练习中,他得到了快乐与充实,辛勤的汗水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成果——他先后获海内外硬笔书法大赛三等奖;甘肃省首届硬笔书法展览二等奖;甘肃省第一届、第二届硬笔书法大赛一等奖;“维美杯”全国硬笔书法大赛三等奖;第五、六届中国钢笔书法大赛优秀奖和三等奖,并被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吸收为会员,出任甘肃省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会长。
虽然谢荣生在硬笔书法方面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但他并不满足于此。生性喜欢挑战的谢荣生决定放下硬笔,拿起毛笔,向中国传统书法迈出前进的步伐。他在旧报纸上临习《九成宫》、清代名家黄自元的法帖,从中国传统书法作品中感受古代书法的气韵和心声,感悟中国书法的博大与精深。
1997年,谢荣生从麦积区搬到市区居住。接触到了我市书法界一些活跃人物,眼界开阔了,交流增多了,了解信息的渠道也拓宽了,这些都对他提高书写技法有极大帮助。1999年,谢荣生的书法作品在我市优秀书画作品展览中获得一等奖,这令许多人对他刮目相看。后来,在书友的鼓励下,他多次参加甘肃省和全国性的书法大展,并屡次获奖——2001年,获我市职工书画展书法一等奖;2003年,入选第二届全国行草书法大展;2004年,获我市书法美术展书法一等奖;全国电视书画大展书法二等奖;入选全国第一届大字书法艺术展;入选全国首届公务员书法大展,并在《中国书法》、《书法》、《中国书画报》、《书法导报》、《书法报》等权威报刊发表了120多幅作品,入选十余部书法作品集,并被中国书法家协会吸收为会员。
有人说,谢荣生在书法上的成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其实在书法艺术上是没有捷径可走的。“不经一番风霜苦,哪得梅花放清香”,如果你看到他那残疾的半截手指和手指上厚厚的老茧,你就会感受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真正含义。
有许多人在得知他那些如行云流水般的书法作品都是用残疾的手写出来的时候,无不感到惊讶和敬佩,但他却泰然自若,他从来就没有觉得自己和别人有什么不同。他每天在麦积、秦州两区间来回奔波,处于斗室却豁然大度,在书法创作上持之以恒,从不懈怠。他在继承中国传统书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求变,不以无源之水积湖,不以无本之木植树。清代梁叔同说:“书法第一是悟,第二是看,第三才是练……书法,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他在书法艺术上追求的是视觉的冲击和大气,凸现的是思想的个性和独特,展示的是内容的飘逸和浑厚,这样才能回归自然的风格,从而使内容和形式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谢荣生的成功在于他没有想到自己能在书法上成名成家,从而少了功利性。因此,在他笔下流露的是心灵,展示的是灵魂,表白的是真情,弘扬的是精神。
情系故土绘丹青
——雷希文
三新阳是一个人杰地灵、文人辈出的灵秀之地,霍松林、雷达等中国当代文学大师都诞生在这片沃土上,画家雷希文也出生在这里,而且他和雷达还是本家。雷希文的家就在三新阳沿河城的雷王村,这里南临凤凰山,北靠安林山,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故乡就是一幅精美绝伦的天然山水画。雷氏家族里文化人多,出身于书香门第,雷希文的爷爷、父亲都是当地有名气的读书人。父亲在教书之余,还喜欢画画,这在无形中影响了儿子的爱好,并将绘画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
雷希文的父亲希望自己的三个儿子都能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人,雷希文从小对画画就有一种天生的兴趣,上小学时,美术老师常常给他打99分,这给了他非常大的鼓励。
中学毕业后,雷希文考到了天水雕漆厂当画工及设计,这一年他才只有十七岁。在雕漆厂工作了十四年后,又调到市文工团画布景,这时的工作相对清闲,从而使他有大量的时间用于写生和创作。1986年,雷希文又调到司法局,一个人一间办公室,条件更为宽松。由于文工团和司法局都经常下乡,这给了雷希文深入生活的极大便利,不仅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素材,也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他的性格内向,平时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爱好,画画便于工作之外成为他唯一的追求。他最初喜欢画人物和花鸟,后来又把兴趣转移到了山水画上。有一次,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看了他的画后说:“要把西部的神秘和神奇挖掘和展现出来,不能单纯地追求形的东西。”从此之后,他把更多的感情融入了山水画中,不再单纯地营造山水的意境,而是着力表达西部人坚韧不拔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风貌。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