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重彩写藏魂——画家王骁勇
2011-04-29
来源:
浏览量:
王骁勇出生在秦人创业发达的西犬丘(礼县),他本人和他的名字相比,略显单薄了一点,但他文人的骨子里却隐隐折射出一股雄风、豪气和勇武,心底里聚藏的是对艺术的坚韧执著和锲而不舍。
和许多卓有成就的画家一样,王骁勇也是受了父亲的影响而喜欢上美术的。他父亲早年曾考取西北师大美术系,却因家境困难无力就学,但对美术的爱好却从未间断。王骁勇自然而然地受到了父亲的影响,平时涂涂画画便成为他少年时期的一大乐趣,在范永杰、张济民、张玉璧等老师的指导下,他对于素描色彩有了一个较为系统的概念,老师成为他人生的指路航标。
1982年,王骁勇考入了西北师大美术系,实现了父亲未了的心愿,由于他在中学办黑板报时画的人物多一些,所以他对人物画情有独钟,他力图用画笔展示人的生存状态,揭示人的内心世界。1986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礼县师范学校当美术老师。在这方孕育了秦帝国的水土上,王骁勇教学和创作并重,为自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时,《甘肃教育》发表了他的一幅作品,给了年轻的王骁勇很大的鼓舞。1993年,王骁勇调入天水师范学院(当时为天水师专)美术系任教。站在新的起点上,他的创作思路和视野都进一步拓宽了。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他始终孜孜以求。2000年,他考入了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胡勃工作室研究生班,得到了胡勃、唐勇力、刘金贵等名家大师的言传身教。2001年,王骁勇和导师胡勃一起去川北阿坝一带采风。他被那圣洁神奇的雪山、漫山遍野的牛羊、一尘不染的蓝天、沧桑虔诚的牧民深深地震撼了。在他的眼里,饱经风霜的牧民更像岁月的风雨雕刻而成的作品,尤其是色彩明快的藏族服饰,更适合于现代工笔重彩地表达。这次川北阿坝之行,使他运用现代工笔重彩展示西部浑厚苍凉的文化底蕴有了主攻方向。
王骁勇呼吸着西部的浑厚气息,吸纳着西部的喜怒哀乐,是一个纯粹的“西部人”。正因为如此,他才能灵活地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相结合,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西部人形象来。
2002年,王骁勇的作品《阳光》荣获第五届全国工笔画大展铜奖。画面中,阳光洒在一群站在山坡上的藏族同胞脸上,身着民族服装的男女老幼全身心沐浴在温暖之中。然而我们透过一些细节发现,中年康巴汉子身着花格子衬衫,两个年轻的喇嘛骑着一辆摩托车,年老的女人手拿话筒正在聆听着世界的声音。正是这些局部的细节让我们感知到了藏族同胞对阳光的渴望,对新生活的向往,对世俗观念的挑战,对精神世界的不懈追求。
在其后的几年间,他的《康巴汉子》荣获“海潮杯”全国中国画大展银奖;《守望家园》参展首届中国工笔重彩小幅作品艺术展;《草原吉祥》参展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大展,并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铜奖;《高原红》参展第十届全国美展;《心向圣地》荣获第二届全国中国人物画作品展优秀奖;《雪融香巴拉》特邀参展第六届全国工笔画大展。他的作品在《美术》、《美术报》、《美术观察》、《中国美术》等权威报刊上也频频亮相,先后出版了《王骁勇工笔人物》和《王骁勇重彩人物》作品专集。
每当人们羡慕王骁勇取得的艺术成就的时候,却并不知道他为创作而饱受的艰辛和孤寂。曾有一段时间,他为了创作,一头扎进了画室,全身心地扑在了创作上,待他将最后一抹色彩涂在画面上时,作品完成了,人却大病了一场。
画笔只是引领我们的心灵进入圣地的载体,透过藏地的苍凉,王骁勇让我们看到的是藏民族生生不息的火焰,透过对人生的艰难描绘,展示的是藏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透过岁月沧桑,展现了藏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从而使他的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达到了和谐与统一,在思想与境界上达到了丰富与升华。
王骁勇不仅在学校担任着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而且是学术带头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他觉得,不惑之年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是他创作的最佳状态,自己的创作水准虽然上了一个较高层次,但创作层面还未扩展开来,需要一批高质量的作品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具有西部地域文化特征和个性语言特点的工笔重彩人物画体系。
王骁勇在不惑之年的大彻大悟是:画为人生,淡泊名利。
·
色彩构筑的家园
——画家靳永红
20多年前,他离开生长于斯的农村,去城市求学、工作,从此,跳出了“农门”。可20多年来,他却从未停止过对那片土地的热爱和关注,用手中的画笔,忠实地记录下他的一片赤子之心——他,就是我市书画院院长靳永红。
2005年,市书画院面向社会公开选拔院领导,时任清水县文化馆馆长的靳永红从众多的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为市书画院的新一任院长。
1966年出生于清水县一个普通农家的靳永红,爷爷和父亲常常在农闲之余,以书法绘画自娱自乐。年幼的他耳濡目染,深受熏陶,也拿起画笔模仿大人的样子开始画画,从全无章法的信手涂鸦到后来的有模有样,靳永红身上的绘画天分一点点展露出来。1986年天水师院(原为天水师专)美术系毕业后,他被分配到清水县文化馆工作。20年来,他创作了大量农村题材的油画作品。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春种秋收都成了他最好的创作素材,他的画充满了浓浓的乡土风味。他常说:“我是从农村长大的,对农村生活有很深的感情。农村的生活节奏缓慢,宁静而淳朴,悠闲而富有诗意,是非常人性化的,而城市的繁华喧嚣与快节奏,常使我有一种距离感。”
对农村周围环境的关注与热爱,和油画对现实生活厚重的表现内涵,使他在二者之间找到了契合点,他认为,在我市这样一个农业人口为主的地区,以农村自然环境为表现主体,来折射农村的生活质量和农民的精神面貌,比之于城市题材的作品,更能真实地反映出我们的生活环境和整体文化素质。所以,他的画笔始终关注的是农村的人和事、景和物。他称自己的乡土题材油画作品为“穿西装的中国人”。
时常有圈内人对他在一个西北小县城坚持探索油画技法表示不解。因为油画作为一个外来“洋画种”,在以国画占优势的西北地区,人们普遍对其有一种距离感。他说:“我工作的环境是相对闭塞落后一些,但这些却反而成全了我,使我在不断摸索提高油画技法的过程中摆脱了不少障碍与干扰。虽然我从学校毕业后,再未进修过油画技法之类的课程,但我的油画技法仍在‘自学’中得到不断提高。当然,这都是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切感悟和对油画的热爱。我认为,艺术创作最重要的是真纯,技法再好,没有发自内心的真纯,作品也不会出色。”书画界用“质朴”来评价靳永红的作品风格,这两个字,他当之无愧。
近年来,靳永红的绘画思想逐渐回归传统文化,醉心于国画的大写意花鸟,取法国画大师吴昌硕、齐白石等人浓厚高古的艺术格调。他说:“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越发认可中华民族传统的东西,在作画时常有意识地揉进一些富有传统内涵的元素。毕竟,我的血管中流的是汉民族的血液,回归传统文化使我以全新的视角来观察、创作,感觉很不一样。”比之于油画作品中的“山居系列”、“玉米地系列”等佳作,靳永红对自己的花鸟写意画很不满意,认为自己需要时间来磨练技法,来达到自己追求的大气、厚重。他觉得,绘画是在学习中不断摸索的过程。对艺术的不断追求涵盖了绘画创作的整个过程,其中有乐趣,也有苦恼,“乐是因为它使我生活充实,苦的是不能得心应手地用画笔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虑,总觉得自己知道的东西太少。”
如今,身为院长的靳永红很难拥有大块的时间来进行绘画创作,但他并不认为这是损失。他一直认为,既然自己的工作是做画,绘画是自己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就用过日子的平常心态来对待绘画,一点一点悉心琢磨,慢慢的加以改进,力求达到最佳这一终极目标。所以,他的绘画进展速度较慢,常常三四个月才完成一幅作品,他称自己作画是“过日子一样慢慢来”。而他全部的30多幅油画作品在省市美展中获奖多次,其中,《乡村风景》曾在“甘肃省第二届群星艺术节”中获银奖,2003年油画作品《山居系列》入选由文化部、中国美协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油画展》,同年12月入选《第三届中国油画展精品展》在全国大城市巡回展览,真正做到了“重质不重量”。
古人云:“艺无止境”。靳永红视绘画创作为自己的本分,认为自己一生中所要尽力做好的便是绘画这件事,所以,他不会停下手中的画笔,更不会停下前进的脚步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
热点推荐
-
崔礼平诗书画续集《消遥怡心阁》出版
书画动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