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汉简书写千年的文明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尚书·多士》
甲骨文中“册”字的字形就是简牍用两道编绳联起来的样子,而“典”字则是双手奉册之形。殷革夏命,是在公元前17世纪。如果这个记载不误,那么早在公元前17世纪,竹木简牍就已作为文字的载体进入了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
两千年间,中国的历史文化得以保存,竹木简牍作为书写材料和文字载体承担了这一历史重任。甘肃是全国出土汉简最多的地区,它既是文字文献又是文物真品,年代久远,内容庞杂,各种历史信息共存。目前,国内外研究汉简的成果基本上是围绕甘肃汉简的研究。作为甘肃古代文化特色的一部分,甘肃简牍更说明甘肃在古代文化上的独特地位。
壹 惊世汉简 八成以上出土于甘肃
再过一个月,“全国汉简研讨会”将在兰州举行,这将是甘肃简牍保护研究领域的又一次契机。
身为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主任的张德芳,视简牍为生命,多少个日夜为此废寝忘食。尽管疲惫,但张德芳几乎每天要到单位整理资料,有时甚至熬到半夜才回家。
“在中国,不知道敦煌藏经的人不多,但不知道甘肃汉简的人却很多。甘肃不仅是近几十年来最早发现汉简的地方,而且也是出土汉简最多的地方。”张德芳说。20世纪30年代以前,有两件震惊世界的发现发生在甘肃,它们就是被学术界称为20世纪东方文明四大发现中的两大发现:敦煌藏经和居延汉简。
简牍,顾名思义就是用竹简写成的书。四大文明古国中,古埃及人用纸草,两河流域用泥板,古代印度用贝叶,中国人则用竹木简牍。
张德芳说,一个世纪以来,甘肃在汉简方面有着一次又一次重大发现。1907年和1914年,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第二、第三次中亚考察,在敦煌、酒泉长城沿线挖掘了3000多只汉代简牍,揭开了上世纪初甘肃简牍大量出土的序幕。上世纪三十年代,酒泉金塔和内蒙古额济纳旗发现汉简10000多枚。到1959年,武威磨■子《仪礼》简和“王杖十简”发现,是古代典籍第一次成册出土,使人们对儒家经典在河西走廊的流传有了新的认识。1972年到1974年,由甘肃有关方面组成的居延考古队对甲渠候官和肩水金关遗址的发掘,又以新出20000多枚汉简而引起世人的再度关注。1979年,离敦煌95公里的马圈湾烽燧遗址出土汉简1200多枚。上世纪90年代初发掘悬泉置遗址时,在一个遗址上一次就出土23000多枚汉简。
一个惊人的数字是,到目前为止,甘肃出土的汉简占全国出土汉简的82%以上,达6万多枚,其中有1万枚居延汉简收藏在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3千枚敦煌汉简收藏在大英图书馆,其余4万多枚收藏在甘肃。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
-
谢兰 | 家乡的馓饭
其他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