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钰:秦州织锦台之说

2015-05-18 来源:天水新时空 浏览量:
 
 
        说起牌坊,在李老的记忆中,可能是在50年代末期拆毁的,它曾高高耸立在育生巷口的那座两层巷道大门楼。李振翼先生说的很详细,后来他单独写了点资料,我复印存于此保留:
        “育生巷口的大门楼,是一座两坡水悬山顶以木结构为主的过街楼式的古建筑。它跨街连巷而立,粗大的四根檐柱和两根山柱直立在大型的石础基上,坚实有力,下层柱头枋板、阑板齐全,云子雀质朴简练,古色犹存,为其全巷大通道之总门户。内侧有楼梯可通二层。下设花板牙子勾栅阑干,四扇直隔窗,刻花遍布,玲珑剔透,质朴大方。檐下透花阑板下有云子雀替,其下十字拱简约而古朴,有前期明代风貌。二楼屋顶正顶脊莲花缠枝卷叶为饰,两端龙吻高耸,壮观威严,不失其古风。屋面筒瓦铺顶,连菊瓦当勾滴相间,自有一番高雅情趣。二楼内自然是老百姓祈求神佛保佑一方居民平安的最佳选择之设施。两厢而供,其中墙壁上绘有神仙壁画。据说还在其中绘有窦滔和苏蕙的一段优美的连环图壁画故事,可谓神人共庆,天人合一的最佳选择。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在门楼二层之上正反两面均竖有一方木制匾额,临华严前街的巨额匾,其上所书“晋窦滔里”四个如椽之雄建刚劲、满布于其中气势非凡的墨书大字,在街头远远望去,十分显眼,上下并无款书。在巷内的另一面置于阑干外的那块“古织锦台”巨匾,白底黑字雄浑质朴,古拙有加,亦无落款。虽前后的字体有别,制作风格划一,字迹满布其间,与当年伏羲庙的过街牌坊榜书如出一辙。
        李振翼先生还提供了他的好友敬燕生的一篇文章《我所了解的织锦台》。“我看过数篇有关织锦台的文章,一般主要记述苏蕙织锦的故事,而对织锦台这一地域的叙述只寥寥数语,一说织锦台在育生巷南端;一说在县城西关二郎巷(现育生巷),因为育生巷口原有门楼,楼上供奉着无量祖师,门楼朝街面悬有‘晋窦滔里’匾额,门楼朝巷内面挂有‘古织锦台’匾额。约在1958年门楼被拆,匾额被育生巷幼儿园当做案板使用毁掉了。确切的说:织锦台不在二郎巷而在古人巷(“古人就是指苏蕙而言),即现在务农巷,具体是在育生巷东端有一条向西的长巷,入内约80米,第一条向南的短巷叫‘烟房巷’(有人也称‘淹坊巷’),再西约20米,第二条短巷即为织锦台。这一片计有10所院落,据父辈讲,古时候的织锦台在后巷道徐家院,入院东房为庭房,是苏蕙居住和织锦台的所在地。解放前,该屋始终未住人,当做徐家的干果库房。老人们常说:‘这房煞气硬,住上人总是不太平’!解放后,世道变了,房管局安排了住户,有的人家请了阴阳‘安顿’,再没听说出什么事,这是闲话。由于住户扩房包了前檐,失去了原建筑风貌,听邻居们说:某年江苏电视台来采访,无法拍摄苏氏住所,故把我家的庭房(坐北朝南,明代建筑)当织锦台的位置摄入镜头走了”。
 

 
        在“古民居文物普查”中,因28号院只存有明末土木结构单坡水瓦房,周围一片房屋和院落已变样,难于定性,只能说“织锦台”在这周围一片,28号院应为是重点,因从民间代代传承默认。李振翼先生现场考察时说:“老一辈天水人从来把古织锦台即不看成是二郎巷,也不看成是古人巷的一部分,而是将它看做是此两巷道之间接合部的另一单独地段,地理学称‘片地’的古织锦台地方。已故的天水名中医王仲青曾说过:‘过去解放前织锦台院是有名的‘竹子院’。竹子长了大半个院子,安泰堂(中药店)的人来院摘竹叶、刮竹茹,当时称徐家大院,也称竹子院’。”
        总的来看织锦台无论如何,不管怎么说在天水这一点毫无疑问。今年4月,由天水著名作家庞瑞林女士组织苏蕙文化研究会的同仁赴宝鸡扶风、武功等地考察,才知织锦台还在争论:有宝鸡扶风之说,襄阳之说,昆明之说,使我大吃一惊,十分感到惊讶。过去我们“夜郎自大”,骄傲之处是苏蕙织锦之地在天水,天水人从来没有持疑过, 没想到外面还在“大论战”。元末明初陶宗仪所编的《说郛》卷七十八文中:“前秦苻坚时,秦州刺史,扶风窦滔妻苏氏在秦州悔恨自伤,因织回文诗。”《天水市地名资料汇编》:“解放前巷口门楼悬有‘古织锦台’和‘晋窦滔里’的两面大字匾额,书法雄健,没有年月记载,从木质蚀朽面貌来看,可知是几百年的文物,解放后拆除门楼,一并损毁。宝鸡扶风的丁胜源、周汉芳二位在编著的《前秦女诗人苏蕙研究》一书中,在《﹤璇玑图﹥的写作及织锦时间、地点》的篇章中将分歧的地方进行了各自的阐述,但在阐述“天水之说”之中也毫不掩饰的说明了情况,这点可以说是难能可贵的。
天水说:
        比起扶风来,此说鲜为人知。元代的、戴表元《织锦回文苻坚时秦州刺史窦滔妻苏若蘭为其夫徙流沙作》,开头便说:“君不见秦州城中双蒂花,春风吹散著流沙,流沙千营復万转,织入彩机歌不断。”只有到过秦州的人,才知道这里也有苏蕙寓处。清吴浩在《苏蕙故里》:“经行来故里,何处听吟哦”。乾隆间,秦州知州国梁《织锦图》诗:“一自若蘭传锦字,故居今表窦连波”,自注:“甘肃秦州西关有坊曰,‘晋窦滔里’。清扶羌知县、灵州知州杨芬灿《织锦巷歌》云:莺花古巷秦州陌,原是苏娘旧时宅,遗址谁寻灈锦坊,居人尚指支机石”。又李善《文选》注引《织锦回文诗序》有“临去别苏”之语,苻坚虽怀妇人之仁,也断不至于能让贬谪之臣,先返乡里告辞家眷,然后再往戌处的吧!因而,这“别苏”之地,当是任所——秦州。
 
 
        《【乾隆】直隶秦州新志》卷二故跡:“窦滔故里,在州西郭,有织锦台”。《【民国】天水县志》卷一古蹟:“在县城西关二郎巷,传为晋安将军窦滔妻苏若蘭织绘文锦之处。”二郎巷今改名育生巷。此巷临西关大街处原有门楼,正面悬“古织锦台”匾额,楼后悬“晋窦滔里”匾额,当系明代时遗物。解放初期,驻军拆楼,两匾遂不知去向。织锦台在育生巷中的务农巷内,当地居民把整个务农巷唤做织锦台的。
苏蕙《璇玑图诗》到底织造于何地?李蔚认为以定天水为宜,其理由是:
        苻坚时官吏赴任是带家眷的,苏蕙自应偕窦滔同往秦州任所。(《【民国】甘肃通志稿》卷九十六,亦谓“滔仕苻坚为秦州刺史,挚蕙之官”);而窦滔谪戌敦煌是由秦州出发的,设想苏蕙其时被留秦州,当是合理的;窦滔在谪戌中授职安南将军,命去镇守襄阳,苏氏“不与偕行”,自当仍居秦州。据此推测,她是在秦州织就回文锦的。
        诗中有“秦西”、“西秦”词,前秦建都长安,被称为“西秦”或“秦西”的地方,自不可能为近在咫尺的扶风,而只会是更西向的秦州。诗中自称“山梁民”,此与天水地处山区的地貌吻合,而与地处关中平原的扶风,在地貌上相差甚远。又诗中有“休林桃,憩圃桑,流泉清,塵飞扬”,这种自然景象在关中地区很难看到的,相反在天水却是不断发生。《扶风县志》所载,反映的是当地人民对故乡历史人物的一种热爱,并不符合历史事实本身。

 

作者简介:

      王钰,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系。现供职于甘肃省天水监狱。一直以来,王钰一直痴情于文学创作,发表了《九花》、《难忘的岁月》等中篇小说;散文《祭父》、《祭灶》获中国散文大赛优秀奖;多篇论文获司法部、中国监狱学会、天水市社科联“金剑文化工程”优秀文章三等奖和优秀成果二等奖。现为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会、甘肃传统文化研究会、甘肃省作家协会、天水市作家协会会员,天水杜甫研究会副秘书长。

作者通联:作者单位:甘肃天水监狱教育科:王钰 邮编:741000     QQ:1945054412     电话:13919669529

 

识别二维码,关注天水新时空公众号

热点推荐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刷新